只此青绿润天山
——“左公柳”怀想
爱旅游的人有个共识: 喜欢看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对人文景观都不太感兴趣。
这次去新疆所见几乎都是自然景观。不必说白雪皑皑的天山和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 更不必说海拔三千多米的白沙湖和波斯腾湖的碧波微澜,光是吐鲁番的葡萄和哈密瓜的甘甜就让人流连忘返。这些美景美食无疑都让人心旷神怡,可是就有这么一道一百多年前的人文景观却让我的心灵震颤,它就是新疆人心心念念的“左公柳”。
有人说:每个人都要去一次新疆,但是如果没有他,我们去新疆看天山、赏阿勒泰美景可能都要办护照,吃哈密瓜、葡萄干还要进口,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他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晚清重臣,在新疆风云变幻的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灭贼寇、驱胡虏,收复了天山南北,使166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重回祖国怀抱。他以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六十八岁抬棺出征,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成为那个时代鹤立鸡群的民族硬汉,正如一首挽诗中所言:“绝口不提议和事,千秋唯有左文襄”。
与他收复新疆同样青史留名的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树——左公柳。一八七五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受命收复新疆。大军东起潼关越河西走廊直到哈密,一路所向披靡收复了南北疆,全程约四千多里路都是军民共同修筑的。这位以“湘上农人”自居的植树深度爱好者一边打仗一边修路,一边在路边栽树。据史料记载当年栽种了大约有五六十万棵柳树和杨树。给黄沙漠漠的边疆平添了千里绿荫。
他的部下杨昌俊写诗赞道:“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自古以来诗人对边塞春风的祈盼和不度的遗憾终于让左公了结了心愿。一百余年来,左公柳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新疆人纪念左公,保护左公柳,研究左公柳是缅怀其蕴含的朴素而具有深远意义的生态建设思想,也是传承他建功边疆,保家卫国赤子情怀。
(右一为笔者与旅友在左公柳前)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从新疆回来后,“左公柳”让我想了很久。它生物学上的意义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渐渐消弥,但其承载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将被持续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不仅仅是一道遮荫蔽凉的生态线,更是时刻激励后人经世济民,建功立业的精神丰碑。
左公柳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评价历史人物应该跳出他所处时代的苑囿,客观的、理性的看待他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对人民是否有利、有功。如左公,如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士。
缅怀左公,“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白杨树,值得礼赞;左公柳,令我膜拜。
【作者简介】:白俊龙,网名:龙哥,老三届,老知青。原唐山市开滦四中学语文教师。
【朗诵者简介】娟子,多家平台主播,观澜雅苑精英主诵部成员。热爱生活,心地善良,酷爱朗诵,喜欢用爱归音,用心发声,让有声的温度许岁月安暖,用声音诠释和感悟人生贤善。
【老丫文苑 :创始人】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删除。1830443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