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高考
文/林水火(福建)
主角与配角都入列于夏日的封面
不同于往常
千万百万吨聚焦滚烫窗内窗外
纸上沉重也轻盈的填涂
深深浅浅地孕育着十字路口的走向
宁静与喧嚣在时光中行走
暴风雨托举的晴朗甜蜜着阳光里的回眸
花花草草下单于尘土喜欢的烟火人间
芒种的誓言似乎被竭力地揭开
扛起春夏秋冬的眸光
着急的褶皱与发白在光滑的缝隙里发芽
憧憬的红印戳注定是梦的强劲推手
根深彼岸的最美源头
诗评:《致高考》中的生命隐喻与时代凝视
一、意象系统:用物象解构高考的多重叙事
全诗以 “夏日的封面” 破题,将高考场景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文本。“主角与配角都入列” 打破传统考场的个体英雄主义叙事,用 “千万百万吨聚焦” 的重量感,暗喻社会、家庭、个体在这场仪式中的集体承压。“滚烫窗内窗外” 形成空间张力 —— 窗内是笔尖与试卷的私密博弈,窗外是目光与期待的公共凝视,物理边界被 “聚焦” 的热能融化,凸显高考作为社会事件的全民参与性。
“纸上沉重也轻盈的填涂” 是全诗的诗眼,“沉重” 指向命运选择的重量,“轻盈” 暗合青春书写的随机性,二者在 “十字路口的走向” 中达成悖论式统一。这种矛盾性贯穿始终:“宁静与喧嚣”“暴风雨与晴朗”“褶皱与光滑” 等对立意象的并置,恰似高考本身既是秩序化的选拔机制,又承载着无序生长的生命可能。
二、时间维度:从芒种到彼岸的生命诗学
诗人以 “芒种” 切入节气叙事,既呼应高考时节的农忙隐喻(“誓言被竭力揭开”),又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考生的成长轨迹重叠。“扛起春夏秋冬的眸光” 用四季轮回压缩时间,使 “着急的褶皱与发白” 不仅是生理疲惫的具象化,更成为生命在时间压力下的形态蜕变 ——“在光滑的缝隙里发芽”,以植物破岩的意象,消解了传统书写中高考的悲壮色彩,赋予其生命破土的韧性。
“憧憬的红印戳” 与 “根深彼岸的最美源头” 形成因果链:印章作为制度性符号(录取通知书的隐喻),本是外界赋予的认可,却被转化为 “梦的强劲推手”,而 “彼岸” 的根系深扎于此刻的 “烟火人间”,暗示高考的意义并非终点,而是生命根系向更广阔世界延伸的起点。这种解读超越了对分数的执念,将高考升华为生命自我塑造的仪式。
三、语言张力:在隐喻与通感中重构经验
诗中多处运用通感修辞:“暴风雨托举的晴朗” 让听觉(暴风雨)与视觉(晴朗)碰撞,暗喻压力与希望的共生;“花花草草下单于尘土喜欢的烟火人间”,将植物生长比作网购行为,用现代消费语境解构自然意象,使 “烟火人间” 的世俗性与 “花花草草” 的诗意达成和解,暗示高考既是超越性的理想追求,也是扎根现实的生活实践。
“光滑的缝隙” 一词尤为精妙:“光滑” 指向试卷、制度等外部规则的既定形态,“缝隙” 则隐喻规则之外的生命可能性,当 “褶皱与发白” 在此发芽,个体经验便突破了制度的平滑表面,生长为独特的存在。这种对 “缝隙” 的发现,使诗歌跳出了对高考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转而关注规则与个体博弈中诞生的生命美学。
四、时代寓言:作为社会镜像的高考书写
在 “千万百万吨聚焦” 的集体叙事中,诗人并未沉溺于个体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 “封面”“红印戳” 等符号,将高考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审视。当 “主角与配角” 共同入列,考场便成为时代的微缩剧场 —— 每个人既是被凝视的 “封面人物”,也是凝视他者的 “配角”,这种身份的流动性,暗合当代社会对成功叙事的多元解构。
诗的结尾 “根深彼岸的最美源头”,将 “彼岸” 从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维度:高考不是通往 “彼岸” 的渡船,而是让生命根系同时深扎于 “此岸” 与 “彼岸” 的节点。这种辩证思考,超越了对高考功利性的批判或赞美,以诗性语言揭示了一个真相:所有关于 “选择” 的焦虑,最终都将在生命的生长中转化为根系的延伸,而高考不过是这场生长中一道被时代聚焦的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