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暮年时光里,我和老伴携手走过了无数个春秋。如今,我们都已是七老八十的老人了,岁月沧桑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幸运的是,我的身体还算硬朗,可老伴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平时的吃喝拉撒几乎都需要我悉心照料。
我们是独生子女家庭,女儿女婿正值中年,他们有自己的身家和事业,平日里十分繁忙。他们的孩子一一我们的外孙也正处于中学的关键时期,学业压力不小……女儿女婿虽想尽孝,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帮忙照顾老伴只能是挤时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面对这样的困境,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最终下定决心,把老伴送到养老院去养老。
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为顺应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社会需求,我们郑州和全国各地一样,如今建立了不少养老机构,据说已达1200多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把老伴送到哪家养老好呢?
有的养老机构建得十分漂亮,不仅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而且还拥有罕见的健身房、游泳池、体育运动场,甚至音乐、影剧播映厅等文体娱乐设施,可以说绝对都是高档的。高档的,其实有些设施对如此年纪大的老人并不实用,而且收费也不低。我老伴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每月那仨核桃俩枣的退休金,岂能住在这样的地方!
有的养老机构也不错,依山傍水,花草成圃,树木如林,可谓一年四季鸟语花香,风景幽美一一在这里颐养天年,可称得上是神仙过得日子。但是,它们大都建在我们郑州的郊区、郊县,距我们住的市区相隔一段相当长的距离。女儿女婿和亲朋好友平时想去探望,或者那边和这边万一有个啥急事,交通不甚方便。
当然,也有收费便宜的。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这样的养老机构一般比较简陋……女儿女婿说,她妈辛苦了一辈子,到现在,还能让她再辛苦下去吗?该花的钱必须花!何况他们俩的工资收入还可以,作为儿女掏出点儿钱补贴一些,尽点儿孝心也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这种地方不能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能找到一个既能让老伴得到妥善照顾,又能让我和他们放心安心的地方,女儿女婿利用他们从业省市主流媒体在信息渠道上的便利,明查暗访了多家养老机构。经过多番比较,最后选定了我们郑州市中原区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的医养结合中心。
其实,中原区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原先的国有大型企业郑州国棉三厂的职工医院一一郑州国棉三厂医院。我们之所以选定这里,因为他们办的这家医养结合中心,就是依靠自身专业的优势,采用医养结合的形式,对于我们这些七老八十,尤其是像我老伴这样生活不能基本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且身患疾病的老人来说,把医疗与养老两者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医养服务,无疑是最贴心、最合适的。特别是免去了老人有病再去奔波治疗的麻烦,这也是它与其他单纯为颐养天年的老人服务的养老院的最大区别与不同之处。
每天,医护人员都要为老人进行健康查房。
老伴(上图)和许多老人在这里快乐地生活着(下图中间手扶轮椅站立者为本文提到的护工朱巧凤)。
No.2
许多人都知道,我曾是郑州国棉三厂工人,在这个厂工作过几十年,可以说对这个厂绝对是了解的。当年专门为全厂两万多名职工和家属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这个医院,与郑州国棉三厂一起,已拥有70多年的悠久历史。虽然如今由于深化改革的需要,转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他们却拥有了一支思想红、技术精的高素质的医护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设施设备也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拥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超声科、放射科、药剂科等多个门诊科室,还配备有进口螺旋CT呼吸机、高档进口彩超,经颅多普勒、四肢血管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以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电脑中频治疗仪、机械排痰机、凝血分析仪以及中心供氧、中心吸引、远程会诊等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医疗器械,同时还是三甲医院一一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区域医疗的联合体。可以说,大病小病,甚至一些疑难杂症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
上世纪90年代,我离开了郑州国棉三厂,在省新闻出版单位供职。虽然毗邻就有一家家喻户晓的大医院,还是这个单位的定点医院,但有个头痛脑热,甚至不明就里的病情,我宁愿舍近求远,仍喜欢去郑州国棉三厂医院求医。因为在我过去与这家医院多年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尤其是他们对患者那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把老伴晚年的安康交给他们创办的这家医养结合中心,我和女儿女婿还有什么不相信呢?
自从老伴入住以后,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倍感温暖与安心。这里的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从舒适的居住环境到方便老人活动的场所,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对老人的关怀。先进的服务设备也为老人的生活和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这里的服务质量。护工、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他们不仅精心照料着我老伴的日常生活起居,还时刻关注着她的身体健康状况,无论是喂饭、洗澡,还是日常的康复护理,他们都做得细致入微、耐心十足。
有位叫朱巧凤的女工是负责我老伴的主要护工。每逢我去探望老伴时,总见她不是在和我老伴亲切地聊天,就是陪着我老伴在楼下晒太阳;有时还用轮椅推着我老伴去附近的农贸市场、五一公园逛逛……社区许多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我老伴和朱巧凤是母女俩哩。
在我看来,朱巧凤不仅对像我老伴这样的老人拥有一颗尊老、爱老、敬老的爱心;作为护工,她的专业技术也是十分了不得的。在护理中,她都能针对老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脾气和秉性,甚至生理上潜在的不同病情,有的放矢地进行不同的贴心服务,让老人对她有一种亲人的感觉,对这里生活有一种如同在自己家里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我们这些身处暮年老人心理上所需要的。
每次探望老伴临走时,老伴总是对我说,你去忙你的吧,有巧凤在呢!
我们与朱巧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老伴的话能说到这个份上,可见这位护工在日常护理我老伴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从朱巧凤那里,我看到了郑州国棉三厂医院,如今虽然改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仍然保持着当年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全体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敬业精神、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专业技艺。
如今,老伴在这里愉快地生活着。看到她脸上重新绽放出的笑容,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这家医养结合中心,不仅为我的老伴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也让我卸下了沉重的负担。
我正在写作的《想当年,我们为祖国织锦绣一一郑州国棉三厂记忆》一书终于完成
No.3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从郑州国棉三厂走出来的工人作家,近几年来,我正应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之约,着手一部非虚构作品《想当年,我们为祖国织锦绣一一郑州国棉三厂记忆》的写作。由于我们郑州当年曾以纺织工业名闻遐迩,而郑州国棉三厂又是全市六大纺织厂的主干企业,社会上曾有“郑州国棉三厂史就是郑州当代纺织工业史"之说,可见这部书应有的重大意义与社会价值,因此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前段时间老伴的身体状况需我照护,不得不半途中止写作。自从把老伴送到郑州国棉三厂医院办的医养结合中心之后,才让我有了时间与精力,使这部长达20多万字的作品很快进入杀青阶段。日前,有关部门专门为此举办了审读会,对书稿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较高的评价。我想,如果没有这家医养结合中心对我老伴的悉心照料,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这一切都是不能实现的。
在如今的中原区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一即郑州国棉三厂医院办的医养结合中心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医养结合模式的巨大优势。它真正实现了让老人既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又能享受到舒适的养老生活。因此,在当今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里,我站在一个老人的角度,希望我们郑州出现更多的像郑州国棉三厂医院这样的医疗机构,在为社区卫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力求在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层次上的不断开拓、创新、变革和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