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 名垂青史留
陈宝明
宋·王应麟《人之初》的诗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人刚出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天性每个人都很接近,但后来所处环境和受教育的不同,便会产生差异。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暑假期间,偶尔翻阅孙女暑期作业,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年级阅读》,其中在《三字经的故事》中有词条:“江南义兴有个少年名叫周处,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因此他缺乏教育,品性逐渐变坏,在乡里作恶不断。义兴的水中有蛟龙,山中有猛虎,陆上有周处,三者被当地人称为‘三害’。有人提议周处去杀虎斩龙,其实,他们是想通过这样的办法除掉周处。但没有想到的是,周处真的上山杀了猛虎,接着又下水斩了蛟龙了,他与蛟龙在水里搏斗了三天三夜没露面,老百姓都以为他已经死了,便欢呼庆祝。当周处杀死蛟龙,从水里出来时,得知百姓是因为自己与蛟龙都死了而欢庆,他这才意识到平时自己的所作所为已被百姓憎恨,心中顿时悔改之意。从此,他洗心革面,最终成了国家栋梁。”
据《世说新语》及《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约242—297),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人,生于三国东吴年间。在吴末晋初历史中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号称“阳羡第一人物”。任过东观左丞、无难督、御史中丞等职。他为官忠直,把“除三害”精神的内核效忠朝廷,弹劾贵戚,为权贵所忌。在平定关中氐羌齐万年叛乱中孤军奋战,战死沙场。临终前,留下了一首慷慨悲壮的绝笔诗《西征赋》:“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这首诗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更是对精神追求的肯定。体现了周处豁达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展现了他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更对于未来充满信心,期待着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达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晋朝他被追赠为平西将军,谥曰“孝”。
位于宜兴市张渚镇国山顶上的东吴名碑《禅国山碑》与周处有关。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元),阳羡发生地震,离里山上出现长约十丈的石室,吴主孙皓认为是祥瑞之兆,遂派大臣在此举行禅礼,将离里山封为“国山”,称《禅国山碑》。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载,皇帝孙皓(孙权之孙)把国山碑这座“悄然神物”提到无比崇高的地位,他派遣大臣兼太常周处和大臣兼司徒董朝等官员赴阳羡执行禅礼,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宜兴离墨山(国山)举行的一次的封禅仪式。孙皓特派周处禅礼,可以说,是有力佐证周处及其家族在当时已受到孙皓的器重和拔擢,说明在利用吴兴大族打压会稽大族期间,周处展现了一位杰出的得力将军,功绩不可磨灭。引以家乡人们的骄傲与自豪。
但令笔者迷惑的是,现存“国山碑”碑文上镌刻有多达10多位参与禅礼的东吴大臣和官员,包括丞相沇、太尉弘璆、大司徒燮、大司空董朝、执金吾滕修、城门校尉刘歆、屯骑校尉张悌、尚书令丁忠,以及尚书岑昏、直、(屈)晃、(甘)昌、国史薛莹、华覈(同核)等人。却独不见周处之名,与文献所载不一或缺漏。可清代吴骞在《国山碑考》中认为这是因为周处高风亮节、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肯媚事庸主的缘故,写下:“观碑后列诸名臣,而(周)处独不预,可见处素刚正,必不藉此以阿其主”言简意赅的诗句。
笔者儿时常听到《周处除三害》的典故,总以为是一个神话传说。直至在善卷风景区供职时,才知道源自古代,是一则充满道德教化和人性转变的传奇。蕴含着广泛的道德教化和人生哲理,从而引导人们热爱生命,追求善意、秉持正义,汲取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被记录在《晋书》正史中,在《毗陵志》卷第十六(人物一)第267页也有记载,备受宜兴人代代传颂。正如俗语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过则勿惮改”。笔者深以为然。
周处名垂青史,向我们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良好的可塑性,无论曾经犯下何种错误,只要真心悔过,并付诸行动去纠正,仍然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
苏东坡《寻周处士弘让》曾评价周处曰:“历观自古奇伟之士,如周处、戴渊之流,皆出于群盗,改恶修善,不害为贤。”又《次张秉道韵》:“荆溪老父愁三害,下斩长蛟本无赖。平生倔强韩退之,文字犹为鳄鱼戒。”
南北朝·庾肩吾《寻周处士弘让诗》:“试逐赤松游,披林对一丘。梨红大谷晚,桂白小山秋。石镜菱花发,桐门琴曲愁。泉飞疑度雨,云积似重楼。王孙若不去,山中定可留。”
宋·郑思肖《周处除三害图》:“一朝周处奋英豪,三害皆除岂惮劳。若是不能降自己,纵屠龙虎不为高。”
宋·陈普《咏史·周处》:“白额长蛇已就戡,不知贾郭更难堪。东吴陆喜乡先辈,五等还应有第三。”
宋·周师成《周处台》(其一):“孝侯远矣使人怀,安得从之上此台。几回一舸荆溪上,苦被风帆浪桨催。”(其二):“克己功夫鲜矣能,孔堂今继仲由登。试从台上看台下,狂圣中间隔几层。”
元·蒋景玉《周孝侯祠》:“长桥怒束西来水,空岩烟雨埋山鬼。
斩蛟射虎安在哉,千古荒邱埋剑履。凄凉往事今何如,坐令道路成康衢。当年蛟虎不复有,呜呼人害无时无。”
清·殷葆诚《周处》:“斩却长桥蛟,射杀南山虎。我行方读书,父老何须苦。”
历史上这些令人绝唱的诗篇,就是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赞颂周处斩蛟射虎、专心读书,成就了国家栋梁,展现了周处英勇与智慧并存的光辉形象。整体风格简洁,情感深沉,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仰慕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名垂后世。
在周处故乡的宜兴,现有“周王庙”“国三碑”“蛟桥”“射虎墩”“阳羡第一人物雕塑”等多个周处的遗存,是宜兴历史文化的载体,一直承担着传承宜兴文化的重要使命,犹如一朵永不凋谢的芬芳,神奇瑰丽,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永远绽放在宜兴远近百姓的心中。且绵延不绝,传颂不止,世代相传。
周(处)氏家族在千百年来,名门望族,一直在宜兴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东吴的步兵校尉、广汉太守周宾是周处的祖父,周处父亲周鲂也是东吴的鄱阳太守。周处有儿子周靖、周玘、周札。其中周玘在西晋惠帝永兴元年,三次组织带领义兵,成功平定了江南地区的叛乱,被皇上封为威武将军。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朝廷因周玘政绩显赫,将阳羡(今宜兴)特为之设“义兴郡”。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义兴改名为今天的宜兴。临淮太守周勰(周玘长子),丞相掾周彝(周玘之子),东晋将领周札(周处三子),晋陵太守周懋(周靖长子)、征虏将军周筵(周靖之子),大将军周赞(周靖三之)、太子文学周缙(周靖四子),历史上被誉为“族之盛不独江南而且足以擎天下”“一门五侯”。清代文学家、词人、词论家周济。到近代又出了周培源、周建南、周小川、周乃翔等一批大家名士。
《周处除三害》寓言故事不仅是历史的沉淀与传承,也是推动当代社会创新的内生动力,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化的夜空,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
古往今来,《周处除三害》历朝历代都受推崇,人们念念不忘,充满自我救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色彩。被写进上海教科书,还编成广播剧,拍成电影,用精纯气魄完成沉郁厚重的新时代书写,演绎出周处的光辉形象。
走进当下现实处境,获得耐人寻味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独特象征,无声滋润着儿童的心田,领悟人生的绝妙真谛,为一代代儿童少年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教育青少年的最好素材和家喻户晓的民间典故。
《周处除三害》是宜兴人民的美好记忆,是宜兴文化的风向标。在当今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宜兴,应站在高位,走在前沿,追随周处的足迹,因枝振叶、沿波讨源、引经据典,提升和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周处除三害》的精髓,延承周处的血脉,丰富周处的文化内涵和促进传播和发展。
如何建立周处文化库,利用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等方式,打造全平台,多媒体,多样态的文化网络载体集群,立体化、全方位呈现《周处除三害》的精神与文化特色,反哺周处文化,形成循环,全面渗透到教育、文化旅游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纳入宜兴城市文化版图,流芳百世,成为宜兴又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这个问题如今就摆在宜兴人眼前,它检验着当代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宜兴》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