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贫瘠的时光里,长出饱满的希望
文/强 云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总是和家乡收麦子的时节不期而遇。记忆中,往年的麦浪如同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麦秆摇曳,沙沙作响,那是丰收的乐章。可今年,天空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幕布笼罩,干旱预警不断升级,我们的心也随之揪紧,深知今年的小麦必定难逃减产的命运。
今年的旱情堪称出奇,整整一个月,天空吝啬得不肯降下一滴甘霖。放眼望去,田间的景象令人揪心。那些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小麦还能勉强挺直腰杆,保持着些许生机;而靠天吃饭的地块,小麦的高度与往年相比,矮了一大截,瘦弱的麦秆上挂着稀疏的麦穗,仿佛是营养不良的孩子,让人看了无比心酸。
然而,小麦的生命力总是超乎想象。终于迎来了收割的日子,在如此严峻的干旱条件下,它们依然坚守着生命的节奏,如期完成了拔节、抽穗的过程,顽强地撑到了现在。看着这些历经磨难的小麦,心中满是感慨,今年的每一粒麦子都来之不易,它们承载着农民的期盼,也诠释着生命的坚韧。
记忆里,一亩地的小麦往年产量大概能达到一千斤,可今年,减产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当看到那成片的麦田,想到这是在极端干旱下的收获,心中又涌起一丝惊喜。家里的2亩半地,因为麦子成熟度不一,有些还带着青绿,收购价格也有所不同,有1.15元一斤的,也有1元一斤的。现场收割、现场售卖,最终换来了2600元。在这样艰难的年景里,这样的收成已然是老天的眷顾,是对农民辛勤付出的一份回报。
小时候,麦茬地里套种玉米是常见的农事活动。那时,麦收过后,大人们顾不上休息,便又忙着在麦茬间刨坑、播种玉米。如今,走在家乡的田间地头,种玉米的人大大减少。和朋友聊起种地,大家都感慨,回家种地,更多的是为了不让土地荒芜,不想听到别人的指指点点。虽然我们这一代人,大多已不再以种地为生,但对土地的敬畏之心,却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土地是农民的根,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这份眷恋。
细细想来,小麦的生长过程,何尝不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一颗小小的小麦种子,与肥料一同被埋入黑暗的土地,在那里安静蛰伏,默默积蓄力量。它冲破土壤的重重阻碍,努力深根发芽,展现出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从秋天播种的那一刻起,它便踏上了漫长的成长之旅。在雨水的滋润下,它贪婪地吸收着养分,为未来的生长积蓄能量;寒冬时节,它与皑皑白雪相伴,在凛冽的寒风中沉睡,却从未停止生命的律动;当春暖花开,大地复苏,它抖擞精神,奋发向上,用明亮的绿色宣告着新生,在起身、拔节的阶段,更是卯足了劲,向着阳光生长;到了孕穗、抽穗和开花的时期,它将所有的努力都化作饱满的麦穗。即便今年的麦穗有些干瘪,那也是它经历千辛万苦换来的成果。
小麦的一生,隐忍不发。它不抱怨秋天雨水的多寡,不畏惧冬天的严寒,也不向春天的干旱低头,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生长,坚持到最后,只为了完成一颗种子的使命——积蓄力量,收获果实。这让我不禁想到平凡的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默默前行。耳边的风声雨声,外界的喧嚣纷扰,都无法打乱我们内心的节奏。我们或许平凡,但只要坚守初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目标的执着,就能像小麦一样,在岁月的磨砺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成果。
站在麦田里,看着收割机缓缓驶过,金黄的麦粒倾泻而下,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这麦香里,有对丰收的喜悦,有对生命的敬畏,更有对未来的期许。无论年景如何,小麦都在努力生长;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在奋力前行。愿这份麦香,永远飘荡在家乡的上空,也愿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希望。
作者简介:
强云,女,陕西扶风人,大专文化,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扶风县作协会员。自幼热爱文学,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命感悟,以我笔写我心。作品散见于公众号,数篇散文随笔参加比赛获奖。
(审核:武双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