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建平
近日,聂圣哲与董宇辉之间的争议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聂圣哲指出其在直播中引用张载的“横渠四句”是“假大空”的表演。其次,对“横渠四句”本身也有尖锐的批评,甚至称其为“毒草”,“带毒的心灵”,言辞中不乏人身攻击,将董宇辉称为“董一砣”,其粉丝为“懂个球”,而董宇辉方面选择沉默以对。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风波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热议与品评。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能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其是否言行一致、表里相符、知行合一。让我们先走进张载的世界。
少年张载,学习勤奋且善于质疑,对书本上的疑难以及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如电闪雷鸣、寒来暑往、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等都充满浓厚兴趣,这些在吕大临的《横渠先生行状》中均有详细记载。1034年,张载15岁时父亲张迪病逝涪州知州任上,他与弟弟张戬及母亲郭氏护送父亲灵柩归乡。途经勉县武侯祠时,张载被诸葛亮的崇高品质与超人智慧深深折服,多次前往拜谒。诸葛亮的“空城计”“火烧葫芦峪”等故事,让“少喜谈兵”的张载深受感染与敬佩,他夜不能寐,悟出了“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的六句心得,并恭敬地题写于武侯祠大殿墙壁上。“六有”后来还成为曾国藩训练湘军的座右铭。因盘缠不足,张载一家将父亲灵柩安葬于眉县横渠大镇谷村的迷狐岭。
张载一边守孝,一边奉母教弟,白天与母亲耕种,夜晚伴灯苦读,农闲时步行十余里去横渠镇崇寿院读书。当时,北宋因辽宋之战及“檀渊之盟”后的绢银赔付,农民负担日趋加重。同时西夏王李元昊屡次进犯西北边境,北宋积贫积弱,腹背受敌。1037年,18岁的张载拜焦寅为师,学习兵法,还组织民团习练兵法,使百姓免受盗贼之害。
1040年,西夏再次进犯西北边境,宋军大败延州。张载深知民团无力扭转国家被欺凌的局面,于是精心编写《边议九条》,赴延州上书范仲淹将军。范仲淹认为张载志趣不凡,劝他以文报国,学习儒家经典,并送给他一本《中庸》。张载听从教诲,于此年冬返回眉县横渠,开始了近20年的求知生涯。他在楼观台研读老子《道德经》,奠定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并写成《横渠易说》,形成辩证法思想。在扶风仙山寺游学时,他研习佛教,最终回归儒家学说,并开始探索自然科学和世界本源。在太白山,他经过无数次观察、思辨、探究,创立了“气本论”思想,证实地球自转且围绕太阳旋转,建立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系,实现了对世界认识的历史性跨越。
1057年,38岁的张载在欧阳修为主考官的千年科举第一榜中与程颢、苏轼、苏辙、曾巩、曾布、吕大钧等一同高中进士。殿试结束后,宰相文彦博请张载在相国寺虎皮讲易,讲了几次后,通过与程颐程颢交谈,张载深感自己在易学研究上不如二程,便推荐二程。考中进士后,张载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签书渭州军事判官。在任云岩县令时,他重视改变社会陋俗,培养良好社会公德,树立尊老爱幼风尚,每月自掏腰包备好酒席,召集老人询问百姓疾苦,征求对官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老者提出训诫和教育子女的道理、方式和要求,还兴修“云惠渠”解决旱灾问题。1064年,张载一面从政,一面巡回讲道,受邀到长安“郡学”、武功绿野亭、扶风仙山寺等讲学,深受学者、官员和百姓赞扬和好评。1067年,他在渭州任军事判官时,为环庆路经略使蔡挺献智献策,撰写《与蔡帅论边事划一》,创立《兵将法》。他关心边境疾苦,说服蔡挺打开军府储粮赈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拥护,军民关系密切,边防稳定。
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推荐张载,他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并提出恢复井田制,但未得实施。因弟弟张戬与王安石变法相左,斗争激烈,加上王安石对他有误解等原因,张载辞官回乡。也就是这一年,他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被文天祥改为现在的“横渠四句”。
辞官回横渠的张载,辛勤劳作,弊衣粗食,以苦为乐,决定在横渠镇崇寿院开始设馆讲学生涯。蓝田吕氏兄弟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拜师门下,加上张载之前的讲学经历,横渠书院进入辉煌时期,成为当时全国四十所著名书院中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张载精心编写《订顽》《砭愚》书于书院大门东西两侧,后被程颐改为《西铭》《东铭》,“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玉汝于成”等理念最先出现在《西铭》中。制定“十诫”规范子弟和家族行为,他不仅注重学生书本知识学习,还重视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开展“井田制”实践活动,治理水患,造福百姓,至今眉县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此外,张载还著书立说,以顽强毅力写就巨著《正蒙》,完善关学理论体系,壮大关学学派。
1077年,秦风路守帅吕大防上书神宗推荐张载回京就职,但他因积劳成疾,二次应召进京后,因政见不同再次辞官西归,行至陕西临潼与世长辞,与父亲张迪、弟弟张戬同葬于迷狐岭。

如今,迷狐岭张载墓旁的橡树林依旧默然矗立。张载未曾料到千年后其四句箴言会卷入流量之争,更未料到有人将其视为“毒草”。然而,历史的长镜头早已揭示,对经典的误读或攻击,恰是其生命力的反证。从程朱的推崇到曾国藩的砥砺,从文天祥的绝唱到李大钊的呼号,直至国家领导人多次讲到,“横渠四句”依然不朽。灯越拨越亮,理愈辩愈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姑且让子弹再飞一会吧,正如冯友兰所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