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收时节割麦忙
李恩忠
夏日来临,天气渐渐炎热,阳光也开始毒辣起来,车行在回老家的路上,路边大片金黄色的麦田,阵阵干燥的风吹过来,麦浪起伏着沙沙作响。饱满的麦穗儿压弯了杆儿,好像弯着腰等待收割那一刻,此时远处已经依稀听见收割机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眼前熟悉的场景,把我的思绪带回小时候的麦收时节。
到了芒种,也就真的入夏了,日头高得快,日子长得快,地里的麦子熟得快。老家是无边无际的辽阔大平原,除了金黄还是金黄,春风吹过,一地金黄的麦浪似翻卷的波涛在广袤的鲁北平原上由近到远平铺着,气势壮观。无数麦芒尖尖地,直直地立着,麦粒颗粒饱满,随了风摇曳着,熟透了的麦穗有的已经沉下来,垂下来,静待着“开镰”。
“四月芒种前芒种,五月芒种后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交节,最早见于《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因为芒种是交节,从北国到江南有着不同的时令变化和秀美风光,在我鲁北的家乡,就是蓝蓝的天空飞翔着无数洁白的云朵,少雨的日子,麦子一天一个样,大地一片金黄;所有的人们开始为着不久后的夏收忙里忙外做着准备,所以关于芒种的故事和说道就很多。
像我一样60岁左右年纪的人,一说芒种,都能下意识地就想起上个世纪70到90年代初夏季麦收的情景。那时不像现在的大型机械一体化作业,还是用镰刀收割,芒种前后,农人们就开始把割麦的家伙什拾掇出来了。镰刀打磨得锃亮,有需要重新添置的就到小店(邻县的一个乡镇驻地)集上买几把,刚买回来的镰刀开了刃寒光闪闪,真得如割麦是夏收的第一道工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记得一到割麦子的时候,父亲一大早就把家中所有镰刀磨的铮亮,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就下地割麦子,我做为家中的老大,自然带头割在最前面,二弟在最后,其他年纪还小的兄弟姊妹在当中。我们右手握着磨得锋利无比的镰刀,左手紧紧搂住齐腰高的麦秆,一刀又一刀,将麦子从根部割断。割麦子还要学会打腰子。打头在前面割两小把麦子,左右手交叉两手把靠近麦穗的一头拧两圈,然后平铺在地上成一条直线就是个腰子。打好腰子把割掉的麦子一扑一扑放在腰子上,后面的人则跟着往腰子上面堆放,最后面的就弯下腰,两腿用力压在麦子上使劲一刹,一手拿起腰子的一头使劲一勒,赶紧拧两圈,头掖到麦捆里,这样,一个麦捆就算捆好了。家中十几亩麦田,全凭我们一双手,用镰刀一刀一刀的割完,所受的累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会的。到现在想起来心里还不是滋味,
割麦并非文人笔下那般惬意浪漫,在享受丰收喜悦的同时,麦农们面对无垠麦田的无奈之举。收割者们远望麦田,鼓足干劲,弯腰投入这场艰苦鏖战。
他们头顶炎炎烈日,脚踩炙热大地,深度弯腰,挥汗如雨,双手很快被磨出血,腰部也是刺骨疼痛,实在难以坚持时,站起身伸展一下酸痛的腰继续坚持,每分每秒都在坚持。这便是割麦,数百年来,农民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这割麦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活,不会割的,一趟下来不仅汗流浃背,手上也都起了燎泡,累得也是腰酸腿疼。会割的,镰刀握到什么分寸,攥多大的把,多长时间直起腰来透口气,多大的麦个子合适,多久住下来喝点水,都拿捏的很在时候,所以一趟下来,不仅割得很快,还感觉不出多么累,手脚麻溜利索,比起其他的人能多出不少的活。
每天人们天刚朦朦亮,就下地了。割不一会儿,太阳就毒了起来,天气也越来越热。天越热,越要加快割麦的速度,防止麦穗熟透掉在地里。麦芒是最让人讨厌的了,扎得你的两个胳膊发痒,而且扎过的皮肤还起小红疙瘩,如果浸上汗水,煞的慌,那滋味难受极了。胳膊被麦芒刺得火辣辣地疼,不时有虫子钻进衣服里。汗水常常模糊了双眼,而手上沾满了尘土和麦秸上的脏东西,又不敢擦汗。割不一会腰就累得又酸又疼。但是直起腰来抬头看看望不到头的麦垄,又有种绝望的感觉,觉得何时才能割完呀!
割麦子是很辛苦的事,但是苦在其中,乐在其中,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囤里装满粮食,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是最踏实的事,千百年了,所有的朝代,哪一年老百姓都要与这粮食打交道。不管心里嗔语狗日的粮食,还是可爱的粮食,当那千万重金黄的麦浪在自己面前铺展成金山银山,心里还是对粮食充满了说不出来的那种美好感觉—再穷的日子有了粮食也饿不死人,再富的日子没了粮食钱也就是一张纸,你有钱不一定能买到粮,百姓都明白这个理,所以千百年了,唯独对地和粮食始终不渝地深爱着。手割麦子在我成年后不久就成了历史,镰刀逐渐被大型联合收割机取代了。
现在农村已实行了耕作机械化,麦收对于农民来说已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了。虽然种的是责任田,但机械化收割已经相当普遍。今天那一大片成熟的麦田,还在翻滚着金色的波浪,而经过联合收割机一夜的轰鸣,第二天便荡然无存了。大袋大袋的麦子,已经堆放在家里,只等着晾晒了。所以,农民再不为麦收繁忙而发愁了。眼下,麦收似乎已成了概念,全被机械代劳了,甚至连机械声还未听到,金黄的麦粒就已装进麻袋,储入粮仓。麦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没有了繁重艰苦的劳动,似乎也冲淡了麦子丰收的快感。
如今岁过境迁,家乡巨变,麦收时节再也看不到全家人一起出动割麦子的景象,只是在嗅到麦香的时候,听到布谷鸟儿的啼鸣,我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岁月。

作者简介:李恩忠 男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人。退休干部,爱好写作、摄影、旅游。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