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对根的情谊(散文)
曾平
在绿意盎然的自然画卷中,榕树以其独有的风姿,成为了辨识度极高的存在。它们根系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如盖,树冠广阔,仿佛大自然精心编织的巨伞,为炎炎夏日下的生灵提供了一片凉爽的庇护所。
赣州古城,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章、贡两江悠悠流淌,河畔与码头边,榕树丛生机勃勃,为古城平添了几分生机与绿意,文人骚客赋予了它们“古榕”的雅称,寄托着对岁月静好的无限遐想。
走进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86号,一所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静候着每一位求知者的到来。步入校门,一尊“冶金女神”雕像巍然屹立,她仿佛是女娲补天的现代诠释,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诉说着冶金工程的古老与辉煌。
绕过雕像,求真路上,一排榕树静静地守候在教学主楼的一侧,四季常青,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与蜕变。记得初入校门,我还是个青涩的青年,而那些榕树也只是初栽的幼苗。岁月如梭,我已步入花甲之年,而榕树却愈发枝繁叶茂,如同梦境中的守护者,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绕过“冶金女神”雕像向右转,沿求学路而上,是博学路与励志路,它们如同知识的阶梯,引领着师生们不断攀登。书山有i路,学海无涯,唯有勤勉与坚持,方能抵达知识的巅峰。而与之平行的青春大道,则是学子们挥洒青春、追逐梦想的主舞台。宽敞道路,连接着图书馆与知识的海洋,每一次的熙熙攘攘,都是青春活力的最好见证。
赣州地处江西南部称之为赣南,有“客家摇篮”之称。回顾历史的尘烟,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中原的汉族人,为避战乱和饥饿,开始了荜路褴褛而艰难的南迁路。之后,经过五次浙次南迁的艰辛,来到了赣南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若干年之后,因为地狭人稠,他们又逐渐的播迁到闽西、粤东,以至播迁到海外。
正因为客家人经历了艰难的困苦和自然环境的磨砺,他们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气质和“硬颈”之精神;这片土地也称之为“红色故都”,客家人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彰显出了其顽强的毅力。赣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不仅含酸碱性的红壤覆盖连绵的山地呈现出天然的赤红景观,更因无数革命先辈鲜血的浸染而积淀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当年在赣南中央苏区参军参战的英雄儿女达93万多人,占当时当地总人口的1/3,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多万人。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国企”“红色中国第一矿”的中华钨矿公司即于都县的铁山垄钨矿,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公营钨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立的第一家国营企业。该公司存续期间为中央苏区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
1949年解放后,在我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以及前苏联逼债时期,赣南的钨矿为还债,为支持经济建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因为赣南的钨矿储存量世界著名,国家才在赣州城区布局成立了一所以培养学。在红色革命精神的滋润及客家文化的影响之下,该校的学生打下了艰苦朴素、踏实肯干的烙印,普遍具有“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为人诚实”的精神。学校的校友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在所在单位的工作当中,都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笔者有幸在这所学校学习并留校工作,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个人也在这里成长,并成家。记得有一次我带着还在读小学的女儿,在这一排浓绿的榕树下,我跟她讲了这排榕树的成长经过,讲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讲了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厚谊,讲了绿叶对根的一往情深!
四季无终点,绿意不休眠;但愿人长久,思念在心田;珍惜在这所学校求学、工作的经历,保存这一难得的缘分。祝愿这成排的榕树成长的更加壮硕,祝愿学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曾平,男。江西理工大学宣传部原新闻中心编辑,现退休。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赣州客家联谊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专业委员会会员。著有《客乡寻根集》《客家轶闻趣事录》《我们的故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