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达(1799—1875),字惺原,号仲庵,湘潭县移风乡古湖塘(今云湖桥镇古湖村)人,乃王闿运堂叔,王韺祖父。作为邑庠生,他在传承家族文化与弘扬地方文化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清道光年间(1820-1850),王士达肩负起主持二修湘潭移风乡王氏族谱的重任。据王闿运三子、移风乡王氏四修族谱主修王代舆所撰谱序记载,其家族自衡迁潭后,先辈在家族事务上多有建树,“其后,惺原从祖续修于道光”。王士达主持纂修王氏二族谱,是他对家族文化传承的一大贡献。现今保存下来的《湘潭移风乡王氏续修族谱》(即二修谱),体例详备,考证精细,序跋、文献、齿录齐全,不失为研究王闿运家世的重要史料。
在教育事业上,王士达同样发光发热。1870年,作为宿儒,他前往永州,受聘为濂溪书院山长,在此授课三年。期间,他以深厚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学子们的敬重与爱戴。其曾孙王铭焘在《麓槃府君传》中提到,“曾祖惺原府君,主讲永州濂溪书院,府君(王韺)随待,日与院中高材倡明古学”。王士达在此讲学期间,孙子王韺随侍左右,与书院中的高才生共同探讨古学。1873年选拔贡生时,许多优秀人才皆出自王士达门下。当时王闿运正修衡阳图志,多次邀王韺襄助编述,但王韺因祖父年迈,且受书院事务羁绊,最终未能前往。
1875年,王士达病逝于讲舍,享年76岁。由于三个儿子先后早卒,王韺遂以孤孙扶榇归里,并“以礼营葬”。
湘潭楹联家吴熙与王士达系忘年交,素慕其品格,获悉噩耗,含悲撰联,哀悼“王惺原丈士达征君”。其序曰:
征君举咸丰初元孝廉方正,养母不仕,性纯孝母,以高寿终。生平读书不多,朱子、小学,拳拳服膺,律已训人以是为准,终日危坐,盛暑不脱长衫,而待人肫诚,表里如一,见者无不畏其矜严,而又乐于昵近焉。同治庚午(1870年),以避土寇,携家至永州。永无一旧识,时守永者为张东墅太守,闻风倾慕,礼待极隆,因聘请主讲濂溪书院课士三年,士心悦服。熙尝见其日记云,曩有“晚霞无着破空流”之句,今始验矣。殁后,永人奉主祀院中,至今言及王先生,必肃然起敬焉。
王闿运手书对联:“龙德定知能遯世;鹤鸣还喜证同心。”
吴熙挽联曰:
纯孝事母,小学课孙,老来终日坐如尸,履蹈粹然,白璧微瑕元可指;
大吏闻风,诸生立雪,身似晚霞流有着,典型长在,青衿哀慕不能忘。
在此挽联中,吴熙从个人品德、教育影响、社会声望等方面高度评价王士达的生平。
上联概括了王士达的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纯孝事母,小学课孙”,直接点明王士达在家庭伦理与教育传承方面的突出表现,展现他对母亲极为孝顺,将孝道践行到极致,说明他亲自教导孙辈基础学业,重视家族文化传承与后代教育。“老来终日坐如尸”,“坐如尸”出自《礼记》,形容王士达老年时端庄肃穆的仪态,以及为人处世严谨、恪守礼仪的风范;“履蹈粹然”强调他一生德行纯粹。 “白璧微瑕元可指”,承认人无完人,但强调王士达的微小缺点相比其高尚品德,则微不足道,瑕不掩瑜。
下联高度赞扬了王士达的社会影响力与教育成就。“大吏闻风”,表明王士达的德行与学识声名远扬,连高级官员都敬佩他;“诸生立雪”化用“程门立雪”典故,说明众多学子对他十分敬仰,虚心求教。“身似晚霞流有着”,将王士达的晚年比作绚丽的晚霞,意味着他虽步入人生暮年,但依旧闪耀着夺目的光彩,留下诸多值得传颂的精神。“典型长在,青衿哀慕不能忘”,强调王士达为世人树立了道德与行为的典范,其精神风范将长留人间;“青衿”代指学子,说明他离世后,众多学子因仰慕他的学识和品德,对他充满深切的怀念之情。
2024年9月1日,作者(中)与移风乡王氏族人王建(左二)、王新湘(右二)等在移风乡王氏祖居地湘潭县云湖桥镇古湖村刘家组合影。
王士达的女婿徐峙云,与吴熙交往颇深,“余初交时,征君语余曰:吾婿文采不足,而浑厚有余,子学其浑厚可也。其后应试,辄相随人场。峙云文思敏捷,作字亦下笔如飞,纳卷必在人先,工则未之许也。生平天真坦率,绝无机心,酒量甚宽,杯勺外别无嗜好。余与张雨老为总角之好,其次则君,乃皆于今年恒化,良足悲矣。”(吴熙语)及徐峙云物故,吴熙痛失好友,撰挽王“徐峙云之甲上舍”联云:
王惺丈称快心婿,生成浑厚近今稀,同辈乐追随,笑诗文白战,速不求工,无町若婴儿,举杯万事浮云淡;
张狷叟是总角交,后来结纳惟君早,今年并徂谢,痛嵇阮黄垆,邈然何往,通家经累世,挂剑空山老树孤。
上联中,王惺丈即王士达。怛化,出自《庄子.大宗师》:“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后称人之死亡为“怛化”。无町若婴儿,出自《庄子.人间世》:“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可畦。”注:无町畦,比喻人的言行没有约束。
下联中,张狷叟即张祖同(?—1905),字雨珊,号狷叟,长沙人,同治壬戌举人,有《湘雨楼诗钞》。嵇阮黄垆,嵇阮,三国魏嵇康与阮籍的并称。两人诗文齐名,皆以嗜酒、孤高不阿著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载:“[王浚冲]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自嵇生天、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后世因用“黄垆”作悼念亡友之辞。
综观王士达的一生,以孝悌为本,以学问为基。他天性纯孝,悉心侍奉母亲,教养子孙,亲自传授小学知识,对家族文化传承不遗余力。他为人处世严谨,恪守礼仪,整日正襟危坐,即使在盛暑也不脱下长衫,待人真诚,表里如一,让人敬畏而又亲近。
王士达孙王韺(1848—1893),字俈韵,亦字麓槃,“有美才”。初为诸生,后入左宗棠幕僚,因左被弹劾而遭牵连除名。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参加科举考试,得乡试第一名,即解元。后至京津等地参与勘探矿务,病逝于天津。
王士达的一生,以传承家族文化、践行道德规范、投身教育事业为己任,虽未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却在家族文化与地方教育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精神风范如绚丽的晚霞,长久地照亮着王氏家族的那片天空。
2025年3月19日,作者(右)与王闿运玄孙王子容(中)及第六代孙王新湘在云湖桥湘绮楼遗址合影。
2025年6月6日写于莲城耘斋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