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22)——白黑混淆(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混淆,清浊同源,天下哗,咸曰财货上流,为朝解饥。”
时汉安帝刘祜当政,昏庸无度,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及樊丰、周广等高官,在京都洛阳四处搜刮,圈占地皮,大建豪宅、园林。杨震对此十分痛恨,屡屡向皇帝上疏,揭露这些人的罪恶,直言:“现在,许多无能之辈,甚至是胡作非为的人都能通过行贿而得到高官显位,以致黑白混淆,清浊不分,天下舆论哗然,都说上流地位是用金钱买来的,使朝廷落下无数讥讽谩骂!”
然而汉安帝对此置若罔闻,还罢了他太尉的官职。延光五年(公元124年)杨震被谮遣归,在洛阳城西的夕阳亭饮毒酒而亡。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载:杨震(公元59年—124年),字伯起,西汉弘农华阴人也。他出身名门,八世祖杨喜,被汉高祖刘邦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亲杨宝,习讲《欧阳尚书》,为当时名儒。朝廷多次征召,他因不愿出仕做官,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
杨震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他明经博览,无不穷究。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他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他利用其父授徒的学馆收徒传业,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他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因此,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2000余人。由于他教学有方,名气很大,学生很多,因此,学馆如市,书声朗朗,规模很大。当时他家住华山脚下的牛心峪口有很多槐树,故当时人称牛心峪为“杨震槐市”。他教书育人以清白正直为要,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师德情操被人们誉为“槐市遗风”。杨震还在华阴双泉学馆、客居于湖(灵宝市豫灵镇)讲学将近十多年,弟子多达1000多人,加上牛心峪学馆的学生已超过了3000人,完全可以同“孔子三千弟子”相媲美。当时人们就称杨震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后人亦称其为“关西夫子”。杨震教授的学生,英贤甚多,不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如虞放、陈翼就出自杨震门下,虞放在汉桓帝时,官至司空(掌管国家工程建设的官员)。因此,名声很大,远近钦慕。
杨震五十岁那年,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负责发问的都讲取鱼进学堂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需应天顺时出山就职官员,为国效力啦!”
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当时职掌统兵征战大权的军事首领大将军邓鹭亲自派人征召杨震到自己幕府出仕任职。年已五旬的杨震,只好停止了他心爱的教育事业,到邓府上任。不久,杨震又被推举为“茂才”出任了地方官,担任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谒见,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还批评说:“我和你是故交,关系比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急切之下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受到谴责后,只好作罢,拿着黄金十分惭愧地出去了。杨震“暮夜却金”的事,一时传为美谈。古今中外,影响很大,名垂青史。后人因此又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后代以“四知堂”为堂号至今。
杨震调任为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出仕二十多年,为官清廉,不受私谒,格尽职守,秉公办事,刚正不阿,无私无畏,为国为民。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成了千秋万代学习的楷模。
杨震还将这种品质传递给了他的子孙。去世前,他还要求子女“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希望子孙能够继承他的清白家风。
杨震的子孙们深受其影响,个个为官清廉。他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正直”誉满天下,特别是三子杨秉先后出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被赞为“淳白”。孙子杨赐、曾孙杨彪,家族四代人一直坚守“清白吏”为官,并都位列“三公”高位。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诗赞叹:“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