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各成其美
文/路等学(甘肃)
“让树成树,让花成花。”短短八字,宛如穿透云雾的晨曦,道破生命最本真的智慧。树不必艳羡花的馥郁芬芳,花无需仰望树的巍峨挺拔,万物遵循天性生长,方能勾勒出自然最动人的画卷。人类亦如此,唯有摒弃模仿与盲从,坚守自我本真,方能在人生长卷上挥毫出独属于自己的绚丽篇章。
生命的独特性,是造物主馈赠的珍贵礼物。从基因的独特编码到成长经历的差异,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存在。古往今来,那些闪耀在历史星河中的名字,无不因坚守自我而熠熠生辉。李白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狂放,在诗坛树起浪漫主义的大旗;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开辟出田园诗的净土;苏轼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书写出豁达超脱的人生哲学。若梵高舍弃浓烈的色彩去迎合学院派审美,若贝多芬压抑激情创作循规蹈矩的乐章,人类艺术史将失去多少震撼心灵的瑰宝?正如卢梭在《忏悔录》中所言:“我生来就与众不同,我敢说我不像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对自我独特性的认知与坚守,成就了伟大的灵魂。
然而,现代社会的标准化浪潮正悄然侵蚀着个体的本真。教育如同精密的模具,试图批量生产“优秀人才”,却忽视了每个生命的独特生长轨迹;社交媒体催生千篇一律的“网红人设”,人们为追求流量迷失在虚假的完美之中;消费主义用广告编织的“幸福神话”,让无数人在盲目攀比中丢失了自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批判的“常人”状态,正在成为普遍现象——人们沉溺于“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生存模式,逐渐丧失对内心声音的倾听能力。村上春树笔下《挪威的森林》里的都市青年,在追逐社会定义的成功时,内心却愈发空洞,正是这种异化的生动写照。
认识自我是回归本真的基石。古希腊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箴言,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苏格拉底将自我认知作为哲学探索的起点,中国古人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心即理”的哲学洞见,都在强调反躬自省的重要性。这并非简单的自我标签化,而是贯穿一生的动态探索。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你要耐心等待,直到你内心的声音变得清晰而确定。”唯有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叩问心灵,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坐标。
绽放本真需要勇气与智慧的双重滋养。勇气,让我们敢于挣脱世俗的桎梏,如庄子笔下“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冲破短视者的质疑,飞向理想的天空;智慧,则让我们懂得“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与世界和谐共处。加缪笔下西西弗斯式的反抗,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宏愿,都在诠释个体生命在坚守本真后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当我们既不盲目模仿他人,也不固执己见,而是以开放而坚定的姿态拥抱世界时,方能实现生命最饱满的绽放。
橡树不会因无法结果而自卑,玫瑰也不会因不能参天而自弃,它们各自在自己的轨迹上诠释生命的意义。人类作为“会思考的芦苇”,更应参透“各成其美”的真谛。正如梵高在书信中所写:“正常是什么?就是像树一样生长,像花一样开放。”当我们放下比较与焦虑,回归生命本来的样子,便能如庄子所言“与天地精神往来”,在浩瀚宇宙中找到独特的坐标,让生命以最自然的姿态舒展,最终成就一幅无可复制的人生画卷。
树守高枝花绽蕊,千般姿态各风华。
莫随浪逐他人路,独绽心香向晚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