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燕子
文/彭真
父母从未养过鸟,却与燕子结了一辈子的缘。
每到冰消雪融、春暖花开的季节,房梁上就会热闹起来。小时候,家里的老房子是没有吊顶的,裸露的檩条一根根的整齐排列在屋顶上,中间的一根主梁最粗,这就给燕子安家营造了地利的条件。只要天时一到,它们便相约从南方飞回来,好像有谁安排好了似的,入户安家。朴实的庄稼人,从不厌烦燕子衔泥筑巢或掉落羽毛粪便,甚至小燕子们整天的吵闹声。反而一致认同:人和的家庭才会吸引燕子。燕子进家是好兆头,向来就有“燕子进家年年发,风调雨顺好收庄稼”的俗语。每年都有燕子来家里筑巢,这是父母最得意的事情——天时地利人和。
老屋的房梁上一直都有一个硕大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入住,有新生命孵化。初来时,燕子爸妈会重新修整一番,把松动的泥块推下来,衔来一颗颗泥丸补上,再垫入软草或羽毛,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月,燕子爸妈忙忙碌碌一刻也不得闲。
记得一年春天,滴雨未下,大地干裂,禾苗萎蔫,父母为了浇灌麦子,在田地里耗了很多天。回家后第一件事,母亲就发现燕子筑巢十分缓慢,半天才能衔回一粒湿泥丸。母亲努了努嘴,终究什么也没说出来,推着手推车出门去。过了好长时间,只见她推了半车红土回来,还嘟囔着“本来是满车,路远,高洼不平,白白掉了一半。”母亲把红土倒在院外的大树跟前,捣出一个土窝,进屋从水缸里舀出一瓢水,刚迈出一步,回头看看快要见底的水缸,又倒回去半瓢。她匆匆走出去,倒进土窝里,唯恐再犹豫一下就会后悔。我们几个想玩泥巴的孩子被母亲吼了回去,还不让围观。我藏在门后,扒着门缝偷看,想知道母亲搞什么鬼。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燕子,落在泥窝边,扭头看看周围,猛地扎进去,团了一个泥丸,叼在嘴里,拍打翅膀飞走了。很快又一只,两只,三只,直到后来我都数不过来了。
第二天,泥窝干了,母亲竟又倒了满满一瓢水。一连几天,母亲都给泥窝加水。家里的燕子窝搭好了,泥窝边也很少有燕子来往了,母亲才停下来。说来也怪,几天后竟然天降甘霖。我一直坚信母亲奉行着庄稼人特有的“小气”,但我不得不被母亲大方的舍水所折服。
为了方便燕子出入,父母从不让把房门关紧,总要留一条缝隙。后来门上的一块玻璃破了个拳头大的洞,母亲干脆决定不必换了,全当给燕子做门了。冬日嗖嗖的冷风直往屋里灌,母亲也只是糊上报纸将就着。春天一到,立马又撕下来,唯恐耽误了燕子归巢。果然,十多年以来,一直都有燕子从此洞飞入飞出,从不爽约。
后来翻盖了新房子,房梁都被封了起来。父母搬进新屋的第一个春天就开始担忧起来。果然不出所料,燕子飞来了,在院子里盘旋,好几天都找不到落脚点。父母担心不已,难道从此与燕子无缘。也许是燕子不舍父母这份情谊,选择在房檐的挑梁上做窝。其实那真不算是个好地方,俩侧面,一面是瓷砖墙,一面是水泥梁,顶面还是塑料板,就这么一个光秃秃、滑溜溜的三角区,唯一的着力点是在夹角中伸出的一根电线。燕子努力了一整天,终于粘上十来个泥丸,父母为之兴奋得手舞足蹈,像个小孩子。
可惜第二天清早,这些泥丸掉在地上风干了。父母的心再次揪揪起来,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早饭也没吃几口。令人欣喜的是,很快又有新的、湿润的泥丸粘在上面。断断续续,多次有泥块掉落,有时甚至好大一块,有半个燕子窝大,但总有更多的新泥补上。我大吃一惊,这个不服输的劲头咋和父母如出一辙。终于,燕子窝建好了,从没啥仪式感的父母竟然举杯庆贺了一番,引得我都心生嫉妒。
比起老屋来,暖暖的阳光,亮堂的房檐,更容易观察燕子的举动。每次带孩子们回家,孩子们都热衷于欣赏燕子的生活。刚孵出四只小燕子,和孩子们的数量恰好一样,每人认领一只,但一眨眼就分不清谁和谁了。小燕子从窝里探出来,头和脖子都是粉粉嫩嫩,没有羽毛,一见燕子爸妈归来,就张着大大的、金黄金黄的嘴巴吵着要虫吃。这时候的燕子爸妈可辛苦了,一直飞出飞进,捉虫喂宝宝,不敢有丝毫倦怠,就像父母一样为了我们操劳半生。
有一次,一只调皮的小燕子不小心摔了下来。母亲就让父亲戴着好几层手套,把小燕子拾起来,检查一番,没受伤,一人扶梯,一人轻轻地把小燕子放回窝里。孩子问:“姥爷,大热天您干嘛戴手套啊?”父亲慈爱地笑着回答:“以免沾了人气,燕子爸妈认生不要它了。”很多天以后,小燕子身披黑羽,能在窝附近学飞了,我就喜欢这时候坐在门台上看它们长大,像我和妹妹,像孩子们。
今年暑假,我在自家的门口先后捡到了五只掉出来的小麻雀。它们身体孱弱,光溜溜的,甚至骨骼血管清晰可见。我没找到他们的窝,于是决定人工喂养。我和孩子顶着炎炎烈日,穿梭在菜园子里抓虫子,每得一虫都如中奖般快活。也许它们伤的太重,也许它们太过幼小,大多都夭折了。就在最后一只羽翼丰满,展翅飞走的那一刻,我喜极而泣,纵有万般不舍,也替它高兴。
我终于体会到了父母对燕子的那份深情。
作者简介:
彭真,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爱好读书和旅行,偶尔有些唐吉坷德式的疯狂想法,坚信努力后就不会有遗憾。已有《每一颗汗珠都闪亮》《雪姑娘的一幼之旅》《济南的泉》等多篇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