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诗人謝明辉老师诗词專輯 ( 台湾詩人謝明輝與大陸詩書畫家紀念孫中山百年丹青筆墨會,兩岸共懷孫中山) 第(101)期
孙书文:弘扬中山先生精神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孙书文 北京民革
2022年03月12日 17:38 北京
北京中山堂坐落在中山公园内,曾是孙中山先生停灵公祭和吊唁的灵堂,现在早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纪念中山先生最高规格的场所。我退休前在北京中山堂负责《孙中山与北京》展览的布展、讲解和接待工作近二十年,每天都感觉我同中山先生有一种神来神往的交流。我在服务众多参观者的同时也接待了大量高层的台湾人士,还有专程从海外来此踏寻中山先生脚步、瞻仰中山先生遗物、拜谒中山先生雕像的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他们对中山先生的真诚敬仰总是让我感动不已,使我不断地对“天下为公”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1997年夏天,一位台湾同胞特意来到中山堂,这位谢明辉先生是替已故的父亲来大陆认亲的。谢先生深情地久久凝视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他想起与大陆失散多年的亲人,期盼两岸早日统一,四十岁的谢先生泪流满面。凝望中山先生许久后,谢先生掏出手帕擦拭了湿润的眼眶,再一次双手合十,用闽南普通话铿锵有力地高声诵读刚酝酿的诗歌:“心系神州四十年,今宵有幸共团圆。中山堂前问国父,两岸何时不春寒。”这首即兴创作的词赋表达他对两岸早日统一和亲人盼团圆的骨肉情怀。
这一幕感人的画面是老领导传授给我的,一直在激励我致力于弘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后来,我把在中山堂亲见亲闻的感人事情,特别是海内外的同胞对中山先生的尊崇和盼望早日和平统一的情怀,连同我的感受都告诉给了我年轻的弟子们。
今天(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7周年纪念日。2022年11月是两岸“九二共识”达成三十周年的重要节点。实现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项重大内容。大陆与台湾同宗同源,是骨肉亲兄弟。因此,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我们最理想的选项。在争取两岸的和平统一上,国家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我们还要寻找两岸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更多的认同。
我曾五次因公赴台,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待我们的台湾同仁也在寻找两岸人民的共同点,不断地在互问祖籍乡亲。有一位台北孙中山纪念馆的孙姓同仁,拉着我的手问有没有家谱?他为我们与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先生一样姓孙感到由衷的自豪。两岸人民都非常称赞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天下为公”。
我认为,我们民革组织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调动各行各界的力量,卓有成效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开展。我建议民革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协调文化界,引导发挥大陆文化文艺工作者的优势,将反映“九二共识”三十年来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投资、求学和生活中感人的故事,用电影、电视连续剧、话剧、小说等文艺形式反映出来,争取拍摄成震撼的大片,形成一批艺术精品之作。我相信展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感人故事,一定会在各种艺术形式上呈现出精品,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作者系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民革北京市委会孙中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民革北京市委会祖统委委员)
作者:孙书文
共绘中山
两岸共绘孙中山,
促进统一再团圆。
民族大义中国梦,
不能遗漏东台湾。
中山精神
中山精神贵如金,
团结中华再翻新。
一桥飞架通两岸,
统一融合齐欢欣。
太常引 孙中山百年祭
中山忌日百周年,
两岸却未安。
绿独闹台湾,
交流难,
统一不见!
中山堂前,
因果福缘,
祈盼再团圆。
世局已翻转,
龙飞天,
望天佑台湾!
1997年,首次参访中山堂感怀,被中山堂典藏。
身系神州四十年,
今宵有幸共团圆。
中山堂前问国父,
两岸何时不春寒。
2025年,带台湾艺术家再访中山堂,并举行宏扬孙中山精神,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与津台书画家丹青笔墨会,无限感慨赋诗:
再见中山三十年,
无限回忆在堂前。
两岸春寒今更胜,
统一再祈孙中山。
同根翰墨,共绘中山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四海文化论坛:第二场水墨丹青笔会在北京中山堂举行
四海孔子书院 四海孔子书院
2025年05月29日 06:35 北京
5月28日上午,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在京开幕。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主持开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文化部前部长王蒙等出席。
会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峰会出席代表。书院有幸,承办四海文化论坛。
5月28日下午,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内墨香盈袖、笔意绵长,以"同根翰墨,共绘中山"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四海文化论坛第二场水墨丹青笔会在此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位书画家齐聚一堂,以书画为媒,共叙中华文化根脉,共祈两岸和平统一。
(笔会前,两岸嘉宾在中山堂前合影留念)(嘉宾签名留念)翰墨传情:共溯文化同根
活动在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的主持下拉开帷幕。
北京市台办副主任刘先传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今天两岸艺术家在此挥毫,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精神的致敬,更是对两岸同胞共同历史使命的铭记。"
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谈及此次笔会的缘起,要追溯到一位深受孙中山先生精神感召的台湾同胞——中华诗词艺术协会理事长谢明辉先生。他在阅读了关于中山堂及其历史意义的文章后,深受鼓舞。特别是得知自己早年在中山堂前即兴创作的诗歌被中山先生后人记载,那份对两岸统一和亲人团圆的渴望再次被唤醒。1997年夏天,谢明辉先生首次访问中山堂,面对孙中山先生的雕像,他深情凝望,思绪万千,即兴吟诵出:“心系神州四十年,今宵有幸共团圆。中山堂前问国父,两岸何时不春寒。”这首饱含深情的诗句不仅见证了他个人的家国情怀,也触动了无数两岸同胞的心弦。

(谢明辉先生分享与中山堂的两次诗词笔墨之缘)
受此灵感激发,谢明辉先生萌生了在中山堂举办两岸水墨丹青笔会的想法,希望通过书画艺术这一桥梁,连接两岸同胞的心灵,共续中华文化薪火,共祈两岸和平统一。经过两岸相关单位精心筹备,这场以“同根翰墨,共绘中山”为主题的水墨丹青笔会得以成功举办。
笔会特邀嘉宾台湾政治大学汤绍成教授与汪辜会谈亲历者、台湾师范大学朱荣智教授分别分享这30年亲历祖国大陆的变化。
(“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台湾中华诗词艺术协会理事长谢明辉先生在现场又吟诵了新作《中山堂忆》:"再见中山三十年,无限回忆在堂前。两岸春寒今更胜,统一再祈孙中山。"诗句中饱含对两岸团圆的深切期盼,引发全场共鸣。
丹青共绘:笔端流淌家国情怀
挥毫环节中,两岸艺术家分两组展开创作。两岸书画家同台泼墨,以谢明辉先生诗意为灵感,共同完成一幅象征"两岸一家亲"的巨幅水墨画作。画中山水相连、两岸书画家在创作中融入了孙中山的肖像,巧妙地将中山堂的历史记忆与两岸当下的深情厚谊凝聚于笔端。

以艺为桥:赓续文化薪火
活动尾声,两岸书画家互赠作品,并集体合影留念。北京书画家表示:"书画是跨越海峡的文化纽带,今天我们不仅交流技艺,更传递了共同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的道路,这也是我们艺术创作的精神源泉。"
台湾书画家感慨道:"中山堂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坐标,这次笔会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天下为公'的胸怀。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在两岸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财富。"

据悉,本次笔会作为四海文化论坛的重要活动,部分作品将捐赠给中山堂永久收藏,成为两岸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编校:李晓然
总审:冯哲(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
現職:
中華詩詞藝術協會 理事長
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 執行長
全國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 副總會長
台灣謝氏宗親會監事長
明妃傑出貢獻獎得主
學 歷:
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2011畢業)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系學士
經 歷
中評社特約作家
海峽交流基金會 顧問
圓山大飯店 監察人
兩岸統合學會執行長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國會聯絡組組長(2000-2001)
國民大會第三屆國大代表(1996-2000)
北縣警察局金山、淡水、蘆洲、樹林、土城分局副分局長(1989-1996)
永和分局刑事組組長(1998)
著 作
1.《黃金十年》-創富、幸福、競爭力
2.第二屆兩岸競爭力論壇套書
(提升兩岸競爭力的秘訣大提升、大戰略、大突破、大競合)
3.《金廈特區論文集》
4.《謀共識、找出路、臺灣向前走》論文集
5.《「一帶一路」共創新未來》論文集
6 詩韻中華詩集
7世界詩會 廣州都市詩詞頭條 中國謝氏文藝傳媒 台灣科技整合月刊 中華詩院夢何文學 世界文學網刊 浙江半島詩刊 海南詩刊 詩歌中華均有專輯。
8 每日一詩刊載:報新聞 Hinet生活網 新浪新聞 奧丁丁新聞 Yam 番薯藤 Match生活網等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