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莲池记
——与鱼共祭屈子
作者:熊建华
朗诵:杨秀辉
清晨的莲花池笼着一层薄雾,石板路上还沾着昨夜的露水。我挎着竹篮沿曲桥徐行,苇叶的清香与菖蒲气息在晨风里浮沉,端午的轮廓便在这氤氲中愈发清晰了。
水面上忽地掠过几道金红弧线,原是锦鲤嗅到人影攒动,争相跃出碧波讨食。这群灵物竟似通晓时节——端午未至,已摆尾作龙舟状,在睡莲丛中穿梭竞逐。去年枯荷的残梗还斜插在水底,新生的圆叶却已托起露珠,像盛满雄黄酒的翡翠盏。我倚着朱漆栏杆掷碎米,看鱼群聚散如流霞,恍惚见两千年前汨罗江畔,百姓投粽入水护诗魂的场景。
竹篮里的粽子还温着,青线缠着灰绿苇叶,解开时糯香裹着枣甜漫开。忽想起《楚辞》里“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浪漫,而今我手中粽子,何尝不是另一种诗意的延续?屈子若见今人将他的忌日过成佳节,悲怆中或也生出一丝慰藉——毕竟哀思化作文化血脉,比江流更恒久。
取一枚粽子掰成碎玉,撒向涟漪初泛处。鱼群霎时腾起云锦般的水花,却不知自己正衔着历史的残章。某尾红鲤叼走一粒糯米,恍若衔住坠江的玉佩;另一尾衔着枣核沉入深水,又似在探寻《天问》里未解的谜题。此刻人与鱼共享的何止是食物,更是穿越时空的悲悯——生灵皆在命运长河里泅渡,惟气节可立成中流砥柱。
日头渐高,游人多起来。孩童手腕系着五彩丝,老人鬓角别着艾草,说笑声惊起白鹭。我独坐柳荫下,看池中自己的倒影与屈子画像重叠:他峨冠博带立于沧浪之侧,我短衫布鞋坐在水泥围栏,中间隔着浩浩汤汤的岁月,却共享同一种对家国的凝视。莲叶上新停的蜻蜓,莫不是《离骚》里飞出的文字?
归途经石牌坊,见楹联写着“莲动知鱼乐,风清识屈心”。两千三百年前的纵身一跃,激起的岂止是江水浪花?你看这满池红鳞,每片都在传诵九歌的残韵;每粒沉入淤泥的糯米,都在等待萌发成新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