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版的留言
原发 馒头稀饭的亲情小屋
自从有字人多思。5月23日,杨姣娥在公众号“馒头稀饭的亲情小屋”推出作品《山高人为峰,我只想努力生活着》。此文讲述了她营运近10年的“杨姣娥工作室”被“永久封禁”后的痛苦心情,以及今后的打算。阅罢,我颇为感动,写下留言:“一篇表达‘愈挫愈奋,穿云逐光’心志的文字”。放出后,意犹未尽,以至于思绪泉涌,淤积在心,欲倾吐出来。
但是近几年,每到换季之时,我的血压就忽高忽低地闹腾,今年格外厉害,搅得我时常头昏脑胀,精疲力乏,难以静下心来,长时间伏案。于是乎,我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熬了六七天,才凑合出这篇“加长版的留言”,用以记录在这件意料之外的事情中,我的经历和感悟。
我恐怕是最早知道“杨姣娥工作室”被屏蔽的人之一。那是5月19日下午3点半左右,我按照七八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天都浏览并转发“杨姣娥工作室”推出的作品,可点击后,看到的是该账号被屏蔽的告示。我很惊讶,赶紧将告示截图,发给杨姣娥,并询问:“怎么回事?”在等待她回答的过程中,我划到她的朋友圈,由上往下拖,逐一看她之前推出的作品,也不知拖到了“哪年哪月哪日”,出现的均是令人费解的告示。
一个多小时后,杨姣娥回复:“我不知道啊!”
我告诉她:“你公众号里的作品都看不见了!”
她旋即发来微信:“被永久封禁了!”
我愈发惊讶,这不仅对创办、营运这个平台近10年的编辑是沉重打击,也将使众多向她投稿的作者和关注该公众号的读者不可思议,好似突然挨了一记闷棍!就拿我来说吧:2017年11月18日,“杨姣娥工作室”第一次推出我的作品《正义感——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对这个时间点,我之所以记忆清晰,是因为受此启发,我确定了退休后的生活模式——专心致志地写作,尽享平生之爱好。
一个月后,我退休了,到现在已7年多,共计在“杨姣娥工作室”发表作品241篇。一次次写作、一次次投稿、一次次登出,一次次转发,我过得充实有益且趣味盎然。有时候,我点开微信,爬楼搜阅自己的一篇篇旧作、一帧帧配图、一段段读友留言,成就感油然而生,不亦乐乎,觉得如此生活甚好,甚好!赋闲岁月甚妙,甚妙!
万万没想到,这个公众号被永久封禁了,我的那些图文并茂的作品再也看不见了。尽管原文和配图仍有留存,但这些半成品哪有经过编辑精心装饰和搭配的成品赏心悦目呀!尤令我深感遗憾的是,数千计的读者留言,瞬间烟消云散,无处寻觅!它们可是读友对我真心实意的激励和鞭策呀,是我多年来和读友交流的见证!正是在品味这些留言中,我无数次获得加持,才笔耕不辍,并每每产生价值感。现在面对的情形,于我来说,无疑是重大损失,我痛惜不已!
幽幽网络,漫漫岁月,一个并非大咖级的公众号被永久封禁,算不上什么大事,这就如同在广袤的原始森林里,一片绿叶被吹落,一缕阳光被遮挡,不足为奇。但是,对于曾经呕心沥血的编辑来说,对于相关作者和读友来说,它却是一件十分揪心和惋惜的事情。故此,我在心里不住地问:“原因何在?”
冷静思考后,我以为,“杨姣娥工作室”在营运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违规现象,要不然后台也不会平白无故地予以封禁。但是,就我个人七八年来的印象而言,这个公众号充满正能量,主流是值得充分肯定和称赞的。它从未推出过一篇对大政方针妄论非议的作品,也没有一丁点儿低俗的内容。
近十年来,它形成了“创建百姓平台,分享生活滋味”的风格,受到许多作者和读者的欢迎,关注量一直在上升。偶尔出现的违规现象,凭我对编辑品行的了解,绝非故意或恶意为之。按行业规矩,适当处罚,无可厚非,但有必要处以类似于“极刑”的“永久封禁”吗?以处罚手段,求告诫效果,使编辑吃一堑,长一智,然后再让这个公众号继续为作者和读者服务,也是为社会服务,有何不可?干嘛要一棍子打死?作为一个普通作者+读者,我对自媒体行规不熟,但是,按人之常情,事之常理来判断,这样的处理是否过于严厉?是否利大于弊?当然,我也知道,这样不知天高地厚地信口开河,于事无补,但一吐为快地发发牢骚,没什么大错吧?
接着,我自然而然地又琢磨起另一个问题:据屏蔽告示披露,此事“由用户投诉”引起,那么,到底是哪种类型的人投诉的呢?世上万事万物相互勾联,因果关系普遍存在,这或许就是现在的一个时髦词汇“量子纠缠”所概括的现象吧。突然出现的异事,必有暗藏的原因。由果溯因地推理,大致能明白其内核。
大千世界,人际关系是最简单、最容易透视的关系。只要从人的本能心态,利益牵涉去分析,就能八九不离十地看清想明。还是回到“投诉”这件事情本身来说吧,我以为,是懂行的、竞争的、嫉妒的等等元素拼组起来的人投诉的。不懂行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投诉;无竞争关系的人,没必要趟这滩浑水;不是因为嫉妒,心中憋着一股恶气的人,也不会出此招……当然,我并非说投诉的行为完全不对,而是说投诉的动机并不那么纯正。
果真是与人为善,可以用如今异常便捷的方式,直接和当事人沟通啊!网络空间似汪洋大海一样广阔,足以容下不计其数的公众号,何必“内卷”呢?窒息一个营运了近十年的公众号,并殃及众多作者和读者,于心何忍?我想起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杨姣娥工作室”已经被屏蔽十天了。期间,有数位好友善意地劝我:“你应该向其它公众号投稿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的答复均是:“与我以文相交达三十余年,为我推出作品达七八年的编辑正处于痛苦之中,此时我若急不可耐地另寻渠道,就太不仗义了,有雪上加霜之嫌。即使是要往其它公众号投稿,那也必须是在我得知杨姣娥金盆洗手之后。”对于这种想法,有人可能会以为,我的眼界过于狭窄,不能大度应变。对此,我不否认。我在自己写的“作者简介”中,毫不忌讳地宣称我“生于矿山,长于矿山,学于矿山,干于矿山,写于矿山”,本就是“井底之蛙”,强装眼界开阔,可能会弄巧成拙——忽视了“人之初”的善性。人是情感动物,重情重义当是恪守的底线之一!
还有人向我建议:“这个公众号被屏蔽了,你原来在它上面推出的作品全都作废了,现在可以把它们当作‘原创’作品投向其它公众号。”
我呵呵一笑,回答道:“此事不能做,因为投稿并非做生意,岂能见缝插针!”我这样想和这样说,不是在用道德绑架自己,而是此时此刻,不能不顾及交往了几十年的文友的感受!
其实,在“杨姣娥工作室”被屏蔽之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就有本地和外地的公众号向我约稿,邀我加盟,我都直率地回答:“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习惯了在‘杨姣娥工作室’发稿,不想另辟蹊径。”说这句话的心理是,我清醒地知道,凭自己浅薄的写作功底和年近古稀的身体状况,就是进入再大的空间挥舞拙笔,也难成就大作,浪得大名。既然如此,就在一个自己觉得舒服满意的平台,推出一些雕虫小技,自娱自乐,自享写作过程吧!
“这条路被堵了,那就换另一条路继续往前走”,这是杨姣娥发出的心声。真是说巧不巧,不出意外,意外就来了!正在我翘首以待的时候,她的另一个公众号“馒头稀饭的亲情小屋”于5月20日启动了,营运了,可喜可贺!希望杨姣娥打起精神,谨慎操持,继承原公众号的风格,吸引更多的“粉丝”,使“馒头稀饭”人见人爱,像原公众号一样红火吸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二五年五月三十日
作者简介:阎建武,生于矿山,长于矿山,学于矿山,干于矿山,写于矿山。忝列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杂文协会会员,甚感名不副实,愿沉浸读写中,让此生充实有益亦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