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门问答
打油诗/李含辛
题记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法使诘问伤天和,
姚监谢恩唾沫多。
刀下儿郎争颂圣,
金銮殿外血成河。
附录:
李含辛打油诗《乾清门问答》赏析
李含辛的《乾清门问答》以辛辣笔触刺破权力帷幕,这首打油诗的特殊价值在于用三组镜像折射出封建制度的深渊:
一、身体阉割与精神阉割的镜像
诗中"健康人变残疾"的肉体摧残,实则是精神阉割的具象投射。太监制度犹如活体标本,展现着权力如何通过生理改造完成精神驯化,这种双重阉割构成封建礼教最血腥的注脚。
二、主奴对话与文明对话的镜像
法国使臣的诘问与太监的谄媚形成文明碰撞的荒诞剧场。当东西方价值在乾清门前交锋时,真正的对话者早已缺席——被阉割者代替主子作答,暗示整个帝国早已丧失对话能力,沦为权力回音壁。
三、历史现场与现实隐喻的镜像
"抢嘴"动作极具现代性隐喻,当今职场中的"自愿加班"、网络空间的"自我审查",何尝不是新时代的"谢主隆恩"?诗人揭开的不仅是历史伤疤,更是穿透时空的权力运行密码。
这首打油诗的黑色幽默在于:
当姚勋们把枷锁当作冠冕时,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成了压迫制度的共谋者。这种精神奴役的遗传毒性,远比肉体阉割更值得警惕。诗末的留白恰似悬在历史穹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我们制度暴力对人性的异化从未真正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