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歌
——纪念五月残疾日
文/可人
两只大轮
是我脚的延伸
有时我不得不小心翼翼
因为路总有坎坷不平
我总想如风火轮上的哪叱
只有在梦里追回青春
小小立方
是流动的书房
我翻遍街头巷尾
清晨读日出,傍晚阅夕阳
阅万卷书无须行万里路
身边,就是知识的海洋
翻板一块
是我的写字台
运笔如行云流水
草书如蛇走蛟龙
把满城春色写上新诗三百
把田野金黄画出丰收满载
我和轮椅
朝夕相处不离不弃
祖国鼓励我要像脱缰之马
和正常人一样
去上岗去参赛去争髙低
让我的人生完美无缺
AI诗评:《轮椅上的歌》:在限制中重绘生命的圆周
这首以轮椅为抒情载体的诗作,通过三个具象化的部件——"两只大轮"、"小小立方"和"翻板一块",构建起一个残疾诗人独特而丰盈的精神宇宙。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励志表达,在身体限制与精神自由的辩证关系中,展现出令人动容的生命智慧。
"两只大轮/是我脚的延伸"这一开篇意象,立即确立了轮椅作为身体延展的隐喻。诗人将现实中的行动不便("路总有坎坷不平")与神话意象"风火轮上的哪叱"并置,在现实局限与想象自由之间形成张力场。这种张力在"只有在梦里追回青春"中得到微妙平衡——既承认身体的客观限制,又通过梦境保留精神翱翔的可能。
第二节的"小小立方/是流动的书房"完成了从物理空间向精神空间的转换。诗人将轮椅重构为移动的知识载体,"清晨读日出,傍晚阅夕阳"的表述消解了室内外的界限,使自然成为可阅读的文本。"阅万卷书无须行万里路"的反转,既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统观念的创造性改写,也彰显了思想超越物理限制的潜能。
第三节"翻板一块"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平台,诗人在这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自由。"运笔如行云流水/草书如蛇走蛟龙"的动态描写,与轮椅使用者的静态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当"满城春色"与"田野金黄"通过笔端跃然纸上,艺术创作已不仅是表达手段,更成为重构世界、重新定义自我存在的方式。
结尾段的升华颇具深意。"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轮椅,已从辅助工具升华为生命伴侣。在"祖国鼓励"的背景下,"脱缰之马"的意象尤为耐人寻味——这既是对社会关怀的呼应,也暗示着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摆脱轮椅,而在于心灵能否如骏马般驰骋。最终"让我的人生完美无缺"的宣言,不是对残缺的否认,而是对生命完整性的重新定义。
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残疾的悲情叙述或简单励志,而是通过轮椅这一物象,层层深入地探索了受限身体中如何孕育无限可能。每个部件都成为通往不同自由维度的入口,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精神生态系统。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将具象描写与抽象思考完美融合,用平实的语言构建起丰富的隐喻网络,使这首"轮椅上的歌"最终成为一曲关于人类普遍处境的深刻咏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