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写池国芳:共鉴文心
作者:田金轩
毕业四十载后的那场同学会,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幻之旅,将我与池国芳学兄重新聚首,也为一段深具意义的文字缘分拉开了帷幕。
遥想大学时光,我们于桂子山畔的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彼时,池学兄便以长我几岁的沉稳与对文学的炽热之情,在一众学子中脱颖而出。校园里,满架的典籍犹如知识的宝藏,而他恰似一位不知疲倦的寻宝者。他一头扎进《诗》《骚》的深邃世界,探寻着古老诗篇中蕴含的情感脉络与文化密码;沉醉于秦汉文章的雄浑大气,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豪迈与壮阔;剖析唐宋诗词的精妙入微,领略着韵律与意境交织的魅力。每日清晨,当第一缕朝暾洒向校园,他已在晨光中诵读经典,那朗朗书声仿佛与自然的苏醒融为一体;每至夜晚,寒星点点,他仍在灯下埋头研习,专注的神情仿佛忘却了周围的一切。这般日复一日的勤奋钻研,使得他腹中诗书愈发充盈,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学会上,大家围坐一堂,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池学兄谈及往昔,提到自己在大学时期和入职前期曾撰写过文章,并有幸发表于报刊之上。然而,工作几年后因投身中铁四院的某些设计和勘测,工程领域琐碎的杂务如同一层层厚重的幕布,渐渐将他的文学梦想遮掩,那支曾经挥洒自如的笔,也无奈被搁置一旁,这一放,便是漫长的岁月。
听闻此般经历,我心中满是感慨与惋惜。在我看来,我们身为中文系的学子,文学早已融入我们的灵魂,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怎能轻易舍弃?于是,我怀着真挚的心情,诚恳地对学兄说道:“学兄,文学是我们青春岁月里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灵魂的栖息之所,不应让它在忙碌中沉睡。不妨重拾这份热爱,继续用文字记录生活、传承思想,也为我们在中文系的那段难忘经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学兄静静地聆听着,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光亮,那是对文学之火重燃的渴望,他微微点头,似在内心深处做出了重要的决定。
自那之后,我与学兄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条条承载着他心血与才情的微信文字从远方纷至沓来。展开来读,是一篇篇精美的赋文与见解独到的杂谈,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学兄的温度与情感。我沉浸其中,深深为他那历经岁月沉淀却愈发醇厚的文字功底所折服。我深知这些作品的价值不可估量,不应被埋没,于是积极主动地向一些网刊推荐,并联络他向网刊投稿。令人欣喜的是,学兄仿佛开启了创作的新纪元,佳作如泉涌般接连问世,在网络文坛的天地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他的赋文,堪称一绝。写天坛时,一句“圜丘接天,祈五谷丰登之愿;丹陛连云,载千秋礼乐之章”,仅用寥寥数字,便将天坛的庄严肃穆、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仿若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古代盛大的祭祀场面;描绘琼州时,“椰风摇翠,南海涌波,黎苗韵雅,自贸潮雄”,生动地展现出琼州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蓬勃发展的时代风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椰风的轻抚与南海的波澜壮阔。而他的学术文论更是展现出深厚的学术素养与独到的思想见解。在探讨诸子百家时,他对儒之仁的仁爱宽厚、道之逸的超脱自在、墨之兼的兼爱非攻、法之严的公正严明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或正本清源,还原经典的本真内涵;或另辟蹊径,为古老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每一个观点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一篇篇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章,尽显学术的严谨与思想的深邃。
学兄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斐然成就,深深触动着我,也让我萌生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以赋为载体,全面而深入地展现学兄的文学成就、精神品质以及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在创作《池国芳赋》的过程中,我仿佛踏上了一段重温往昔的时光之旅。我细细梳理着与学兄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从大学时代校园里他专注于典籍的身影,到毕业后在工程领域仍坚守文心的难能可贵,再到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创作的激情与活力,每一个画面都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清晰浮现,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感动与敬意。
我精心雕琢着每一个字词,力求精准地描绘出学兄的才情与坚持。“半生笔耕不辍,一世文心灼灼”,这不仅仅是对他文字创作历程的简要概括,更是对他一生执着于文学、将文学融入灵魂的生动写照。我试图通过赋的形式,展现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文学的热爱如何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他前行的道路,同时也温暖和激励着身边的人。在描写他的赋文成就时,我着重刻画那些精彩的语句,展现其文字的魅力与感染力;在阐述他的学术文论时,我突出他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考,彰显其学术的严谨与深度。
创作《池国芳赋》,对我而言,绝非仅仅是一次文字的堆砌与创作,而是一次对过往友情的深情回溯,是对大学时代那份纯粹文学热爱的重新唤醒,更是对学兄由衷的钦佩与赞美之情的集中抒发。我深刻地意识到,学兄的经历与成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我们中文系所秉持的对文学不懈追求精神的生动体现。我衷心地期望,这篇赋能够成为一扇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学兄的卓越风采,感受到文学的无穷魅力;也希望我们对文学的这份热爱,如同薪火般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传承,永不熄灭。
原作:池国芳赋
作者:田金轩
夫文运绵长,星河璀璨,总有逸才,卓然其间。今池君国芳者,华师庠序育灵根,铁四设计院显才贤,半生笔耕不辍,一世文心灼灼,诚可歌可颂,当以赋彰其德才之美。
忆昔求学华师,桂子山畔,池君浸淫于文脉渊薮。中文系内,典籍盈目,其以青衿之志,探《诗》《骚》之幽微,究秦汉之雄浑,析唐宋之精妙。晨读伴朝暾,夜习随寒星,孜孜矻矻,终成腹笥丰赡。毕业后入职中铁四院,虽处工程之域,然文心不泯。案牍之余,挥毫泼墨,或记工程之伟绩,或抒胸中之块垒,其文见诸报端,字里行间,尽显才情,为冰冷之机械、广袤之蓝图,赋予人文之温度。
及夫挂冠致仕,本可安享闲适,然池君以笔为杖,以纸为途,开启新篇。于网络天地,纵横驰骋,佳作频传。观其赋文,摹天坛则见“圜丘接天,祈五谷丰登之愿;丹陛连云,载千秋礼乐之章” ;写琼州乃现“椰风摇翠,南海涌波,黎苗韵雅,自贸潮雄”;述文博馆中“青铜凝岁月,典籍载沧桑,珍奇列陈,尽展文明脉络”。妙笔生花处,一景一物皆活色生香,引观者心驰神往。其论文之作,探诸子百家,析儒之仁、道之逸、墨之兼、法之严,以独到之见,发幽古之思,或正本清源,或另辟蹊径,字字珠玑,句句通透,尽显学术之严谨与思想之深邃。
池君之勤勉,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似寒梅凌霜,香自苦寒。退休非笔耕之终章,乃创作之新始。无论酷暑炎蒸,还是寒冬凛冽,案前总有其伏案身影;白昼黑夜交替,笔下永流灵韵华章。此等精神,恰似长河奔涌,一往无前;亦如青松挺立,坚韧不拔,令后生仰止,同辈赞叹。
噫吁嚱!文道悠悠,得池君而愈显其辉。愿池君文思常新,妙笔永健,于文字之境,续写传奇;以生花之笔,再谱华章,为文坛添彩,令文脉流芳!
诗赞曰:
桂子山前墨韵浓,砚田长守志如松。
天坛赋就藏今古,琼岛文成贯雪虹。
纵论百家彰睿见,横书万字显清雄。
银丝更染文澜色,椽笔凌云写赤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