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文化的沉沦与救赎
文/张健
2024年10月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诗词这一古老而崇高的艺术形式,正遭受着商业化浪潮的无情冲击,其价值和初衷正被严重损害,现实状况令人痛心疾首。
诗词商业化,已然成为文化领域的一颗毒瘤。比如某些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粗制滥造的诗词集,打着发展文化的幌子,实则充满了功利与浮躁。本应是心灵的抒发、情感的寄托、思想的结晶,如今却沦为了金钱的奴隶。商业的逐利本性,将诗词视为可随意标价、贩卖的商品,使其内在的精神内涵被粗暴地剥离和践踏。原本诗词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人性冷暖的体验,对世界的独特审视,而今却在商业的裹挟下,变得功利而浮躁,失去了那份纯粹与真诚。
再看各类所谓的诗词赛事,更是乌烟瘴气。某些赛事中,作品的评选并非基于其艺术价值,而是看作者是否善于溜须拍马,迎合评委的喜好。本应是公平、公正的文学竞技场,却成了阿谀奉承者的舞台。那些为了获奖、获利而不择手段的伪诗人,凭借着低俗伎俩,在赛事中屡屡得逞。他们的作品毫无灵魂,空洞无物,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和利益的需求。这样的赛事,不仅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优秀作品,反而让诗词的审美标准严重扭曲,让真正的诗人寒心。
资本的介入,更是将诗词文化创作引向了歧途。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观逐渐被金钱和利益所主导,诗词创作也难以独善其身。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诗词文化被肆意篡改和包装,失去了其应有的深度和内涵。这种短视的行为,对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使得诗词文化在商业化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真正写诗作词的人,那些坚守着诗词艺术的尊严和价值,用心去创作的诗人,却受到了无情的打压,甚至迫害。比如一些默默耕耘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却因不符合商业口味而被边缘化。他们的声音被淹没在商业化的喧嚣中,他们的作品被排挤在主流视野之外,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和认可。在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真正的人才被排挤,诗词创作的真人才少之又少。如此下去,诗词文化的发展后劲将被极大地摧残,未来的前景令人不无担忧。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诗词文化的沉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需要拯救的地步。我们要坚决抵制商业化对诗词的侵蚀,重建公正、纯粹的诗词评价体系。比如加强诗词教育,让更多人了解诗词的真正魅力;建立独立的诗词评价机构,不受商业因素干扰;鼓励诗人坚守初心,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让诗词文化发展重回正确轨道,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传承千古,永不磨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