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写春秋:记实干家周庆利的多维奋斗人生
【编者按】
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些人以磐石般的信念扎根基层,以炬火般的热忱点亮征程。周庆利先生便是这样一位横跨政商文三界的践行者——他是改革攻坚的“急先锋”,在计划生育一线啃下“硬骨头”,率队赴萧山取经掀起发展浪潮;是生态守护的“铁娘子”,让林业局作风“脱胎换骨”,为泰山林海争得永续生机;是文化传承的“笔杆子”,诗行里藏着对故土的深情、对理想的坚守。
从田间地头到政策高地,从山林管护到两岸交流,他始终以“每天工作14小时”的拼劲诠释“实干兴邦”,用“三千精神”(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言万语)注解责任担当。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他始终保持着诗人的敏感与温度,让政务实践与人文情怀在生命中交织成光。
今日推发此文,不仅为铭记一位老党员的奋斗轨迹,更愿借其故事传递一种精神:所谓“正能量”,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脚踩泥土的坚守、刀刃向内的勇气、情系苍生的温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改革开放的当下,这样的“多面手”干部、“复合型”人才,正是时代最需要的精神标杆。
愿我们从他的事迹中汲取力量,既做“解题者”,敢闯改革深水区;亦成“燃灯人”,永葆初心向未来。
扎根基层写春秋:记实干家周庆利的多维奋斗人生
张庆明
在齐鲁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些身影如同磐石,默默支撑着一方发展;总有些灵魂恰似火种,悄然点燃改革创新的火炬。周庆利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兼具务实担当与人文情怀的时代耕耘者。从乡土田间到城市建设,从生态守护到文化传播,他以“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的执着,在不同领域刻下深深的奋斗烙印,书写了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立体式奋斗史诗。
一、基层淬炼:在民生答卷中打磨初心
1945年,周庆利生于新泰天宝镇的耕读世家,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从小浸润其心。1970年,带着山东农学院的专业积淀,他走进原新汶市农林水利局,开启“把论文写在田垄间”的职业生涯。他始终坚守在农业与农村工作的一线,专职负责农情调研与统计,作为新汶市农业发展的“活地图”,他以田间地头为办公室,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新汶市共有3个公社、44个大队,这些公社与大队构成了新汶市农业生产的毛细血管,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粮食命脉。他穿梭于田间地头的乡间小道上,夜以继日、风雨无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最深的足迹。他与农民促膝长谈,记录每一寸土地的收成与疾苦,为这座城市的农业发展精准导航。每一项数据背后,都凝聚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责任,他用坚守书写着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执着。
1981年,他受命分管计划生育工作,带领小分队深入基层攻坚克难。面对群众抵触情绪与潜在冲突风险,他以果敢坚毅、敢打敢冲的干劲果敢破局——1982年春夜访东桥大队时,面对村民"堵窝子"的激烈对抗与"灯光对峙"的紧张僵局,他沉着冷静、晓之以理,凭借扎实的群众工作功底与非凡的韧性,在连续数小时的对峙中逐步瓦解抵触心理,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这一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几代基层干部在特殊历史时期落实国策的艰辛历程,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与体察民情的温度,至今仍为基层治理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二、改革先锋: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
1984年新泰撤县设市,周庆利迎来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担任市委副书记期间,他分管经济、宣传、农业等50多个部门,案头常年摆着三个闹钟:5点起床梳理工作,12点午休研判数据,23点复盘当日进展。秘书记得,他办公室的灯光总是全市最晚熄灭的,“有次他晕倒在卫生间,醒来第一句话竟是‘明天的招商会筹备得怎样了’。”
最富突破性的举措,当属1986年率队赴浙江萧山挂职。31人组成的“取经团”初到萧山,被当地“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氛围震撼。周庆利要求团员“带着笔记本蹲点车间,揣着录音机走访市场”,自己则每天清晨5点到萧山街头观察早市,深夜与乡镇干部座谈至凌晨。返程时,团队带回28个乡镇的个性化发展方案,新泰旋即掀起“学习萧山经验”热潮:龙廷镇引进花木种植技术,建成鲁中最大苗木基地;翟镇借鉴企业管理模式,乡镇企业年产值增长170%。这场历时半年的“思想破冰之旅”,被时任泰安市委书记评价为“新泰改革开放的催化剂”。
三、绿色守护:在山林之间丈量担当
1990 年,周庆利调任泰安市林业局局长。彼时,局机关纪律松散、士气低落。上任之初,他提出 “对内抓建设,对外树形象,对上多争取” 的工作思路,将整肃纪律作为突破口,实施严格考勤与绩效管理,首月即通报批评 6 名迟到早退职工。老职工王树林回忆:“当时有人说他太严厉,但一个月后,上班闲聊、扎堆喝茶的少了,连走廊瓷砖都擦得能照见人影。”
他的“绿色攻坚”更显魄力:为争取世行贷款,他一年内17次赴北京、23次跑济南,在林业部走廊打地铺等待审批,用磨破底的皮鞋走出2.6亿元无息贷款。当得知泰山林场职工因工资无保障被迫开荒种粮时,他连续7天在市政府门口“堵”分管领导,拍着胸脯保证:“给我三个月,还您一片青山!”最终促成两大林场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新增42个编制。如今漫步泰山林间,挺拔的松林间仍流传着“周局长三闯财政局”的故事。
在他任内,泰安还创下多个“第一”:成立全省首个林业公安分局,配备专业防火直升机;建立“山头长制”,将260万亩荒山绿化责任细化到村;举办首届“泰山国际森林旅游节”,推动林业与文旅融合发展。这些举措,让泰安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28%提升至2005年的41%,为后来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四、跨界耕耘:在多元舞台上绽放光华
离开林业局后,周庆利在接待办、旅游局、统战部等岗位继续书写精彩。在旅游局任上,他力主打破“泰山一枝独秀”格局,推动东平湖、徂徕山等景区联动开发,策划“一山一水一圣人”精品线路,使泰安旅游综合收入三年增长220%。担任统战部副部长期间,他牵头成立“台胞之家”,促成新泰与台湾苗栗县结为友好城市,引进台资企业17家,被台商亲切称为“两岸交流的摆渡人”。
工作之余,他始终保持诗人本色。《七律·赞玺章老友》中“铁肩担义风云动,妙手著文星斗寒”一句,既是对友人的赞誉,亦是自我写照。他的诗作多聚焦基层百态:写《赞护林员》“霜刀削得松涛壮,汗雨浇开岭色新”,道尽林业人的艰辛;作《新泰行》“塔吊摩天织锦绣,车流似水绘宏图”,展现城市发展的蓬勃朝气。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被当地文学界评价为“用诗笔记录时代脉搏”。
五、精神传承:在岁月沉淀中铸就丰碑
退休后的周庆利依然闲不住:担任市关工委顾问,给青少年讲改革开放史;牵头编纂《新泰林业志》,整理30余万字史料;在社区开设“诗词讲堂”,义务教授百余名老人写诗。有人问他为何这般拼,他总是笑道:“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没把光阴空耗在酒桌上、牌局里,而是实实在在干了些事。”
纵观周庆利的职业生涯,贯穿始终的是三种精神:一是“钻”的劲头,每到新岗位必做“三本账”——民情账、问题账、规划账;二是“韧”的品格,面对难题敢啃“硬骨头”,敢接“烫手山芋”;三是“暖”的情怀,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用“婆婆嘴”讲透政策,用“跑腿功”办实事情。这种“又红又专”的干部特质,正是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精神标杆。
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染霜,周庆利用50载光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奋斗”——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脚踩大地的每一步丈量;不是耀眼的光环,而是默默耕耘的每一滴汗水。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正能量,从来都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显现在攻坚克难的担当里,流淌在情系民生的情怀里。当我们漫步于泰山的葱郁林海,或是看见新泰大地的繁华景象,或许都能感受到这位老党员、老干部留下的精神养分,正在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七律·赞周庆利先生》
岱岳之阳毓俊贤,农学济世启新篇。
计生拓路开先局,萧邑取经弘远旃。
林业革新凝浩气,世行奔走越三千。
双肩担得民生重,诗笔犹诠道义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