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蜀山之四
—— 娘娘庙
路边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民族人物,因为他们的英雄壮举,因为他们的孝顺贤良,因为他们的见义勇为,因为他们的忠贞节烈,被后人立庙祭祀,以此追思,以此褒扬,以此树立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有人把这类庵庙祠堂称为祖宗民魂之教,是他们的精神构筑了我们的民族之魂,祖宗民魂教诲场所现在不是宗教场所。过去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庙,蜀山这么个热闹之处自然也是庙堂相聚之处了,譬如城隍庙、三官道堂、祠山殿、法云寺、黄泥相公庙、三元殿、禹门禅院等等,娘娘庙无疑是蜀山最大的祠庙了。
俗称的娘娘庙旧址在蜀山东面偏南一端的山脚下,再往东是城隍庙。《重刊宜兴县旧志》说,相传三国时期,十五岁的孙权出任宜兴县县长。有一次衙行2到蜀山时,突遇群寇袭击追杀。情急之中遇三少妇出手相救,把他藏于柴堆而躲过一劫,而三少妇却因此被盗贼追迫跳崖殉命。孙权称帝后,多次查访三女姓名而未果,遂于其地设祭,并于赤乌三年(240年)立庙,称娘娘庙。据说宋太平兴国时三少妇成神显灵,被朝廷加封三夫人,故庙称三夫人庙或三姑庙。娘娘庙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多次被毁于兵荒战乱,又多次得以重建。
据《丁蜀镇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年,当地民众再度集资打造娘娘庙。其庙占地面积二十余亩,复建了三进共大门十六间、大殿十九间、寝室和后宫楼五间及东西看楼各六间等。“大殿上塑有三娘娘神像,木身银心,旁有泥身四大金刚,值殿将军,后楼为三娘娘卧室”。说明当时建造的还是庙,并定每年华历八月初一至初十为庙会日。据说后来一直到民国,庙会很是兴旺,车水马龙,日客盈万,信众远及沪宁杭地区。日寇侵华战争时再遭损毁,战后修复。解放后破除迷信,娘娘庙改造为蜀山农业社仓库。七十年代末期,其址建成了紫砂新村。现该居民区已拆除,正在兴建宁杭高铁高架桥桥基。
今天我们看到的娘娘庙正式名称已经是显圣禅寺了,这说明它不再是庙,是寺院挤占了祠庙位置,这种现象过去极少而现在很普遍。显圣禅寺经由上海宝山净寺法师福海负责,耗资达二千万元于1997年开工。全寺占地三万五千余平方,从山脚到山顶,占了蜀山整整一面东坡。四千余平方建筑重楼叠升,飞檐张阔,气势恢宏。从山门殿向上,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观音殿和地藏殿在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相向而建,天王殿南侧有无量寿殿。供奉三位娘娘的显圣殿在无量寿殿后上方,显圣殿和无量寿殿都是规模很小的偏殿,内部陈设也显得紧凑。
天王殿里有韦陀像,这是唐宋以来中国佛寺的惯例。韦陀是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将第一将,并与珈蓝一起成为印度佛教里的两大护法神。但韦陀来到中国后面容体貌明显汉化,着装也是一身中国武将装束。印度珈蓝供奉给孤独长者或波斯匿王,到中国则干脆换成了关公。天王殿中的韦陀神像一般手持降魔杵,也称韦陀杵。这个韦陀杵的持法在过去却极有讲究: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院是大寺院,可以招待云游僧侣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院是中等寺院,可以招待云游僧侣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点在地上,表示这个寺院是小寺院,不能招待云游僧侣免费吃住。古人真是聪明,如此开诚公布,使云游僧侣一目了然,
免得问讯起来双方尴尬。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