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杯”抗战胜利暨商河解放80周年征文110
抗日县长李毓祯:烽火岁月中的不朽传奇
张居明
1938年7月,八路军津浦支队司令员孙继先与永兴支队司令员曾国华率部,一举摧毁了以张伯荣为首的宁津县伪政权。彼时,中共津南特委选派李毓祯,担任宁津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自此,李毓祯踏上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日征程,在冀鲁边区的大地上,书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李毓祯,1914年出生于利津县燕窝镇十六户村,家境贫寒。13岁时,他随父亲前往济南求学,先后就读于济南第一师范附小和济南育英中学。在求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革命思想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1932年8月,李毓祯在济南育英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自此,他积极投身于党领导的学校进步活动与爱国学潮斗争,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
然而,革命之路布满荆棘。1933年2月27日清晨,因叛徒告密,李毓祯在济南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在狱中,他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任作民(化名王敬功)等同志紧密团结,共同组织领导狱中斗争。1933年11月,李毓祯在狱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信仰愈发坚定,对革命胜利的信念也愈发炽热。1934年秋,他被判刑,从济南看守所转押至山东第一监狱。漫长的牢狱生活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1937年9月,李毓祯在南京监狱获释,回到老家利津。
同年冬天,国民党鲁北游击司令刘景良在利津北部台子庄、陈家庄一带发动“抗战”。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李毓祯毅然参加了刘景良部队,并担任政训处处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以政训处长的合法身份,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他多次在惠民城大寺阁组织大型抗日文艺演出,激昂的歌声与振奋的表演,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士兵和群众的心中,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抗日热情。他还深入各旅、团,耐心地宣传国共合作和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中的迷茫。在他的努力下,政训处工作人员陈佩科等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倾向共产党、追求政治进步的军政人员。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前往国民党保安第九团团长王雪亭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后来王雪亭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推动抗日力量壮大的关键力量。
1938年5月,刘景良彻底暴露了他的反共面目,亲自带领部队攻打驻扎在乐陵的八路军。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李毓祯深知不能再与这样的反动势力同流合污。6月,为形势所迫,他带领政训处工作人员赵元凤毅然离开刘景良的部队,奔赴冀鲁边区,参加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五支队,担任支队政治处民运股副股长,并在乐陵参加了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在这里,他如鱼得水,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和政治觉悟,为即将到来的更加艰巨的抗日任务做好了充分准备。同年7月,李毓祯被上级派往宁津县,担任宁津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在宁津县任职期间,李毓祯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工作中。他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他大力除奸反霸,为百姓们铲除了欺压他们的恶势力,让百姓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兴办学校,让学校恢复全日制上课,将抗日爱国革命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爱国青年。在他的努力下,村村建立了农会、青救会、妇救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组织,儿童团也纷纷站岗放哨,为抗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里歌声飞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墙上到处张贴着抗日标语,激励着人们的抗日斗志。在他的号召下,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热血青年纷纷踊跃要求参加八路军、县武工队,宁津县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宁津、乐陵交界一带也成为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区,为抗日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939年2月,日寇法西斯准备进行春季大扫荡,企图占领宁津县城。得知这一消息后,宁津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李毓祯和挺进纵队司令员肖华,在县政府办公室秘密研究对策。他们站在地图前,仔细分析着敌人可能的行动路线。李毓祯神色坚定地说:“估计三天左右,沧州、泊镇的敌人会沿津浦路南下,然后从连镇下车,从宁连公路(宁津至连镇)一路进攻到宁津地界。敌人到来时,我们避其锋芒,采取游击战术。命令五团(即永兴支队)曾国华率部,在城西王家庙一带设伏阻击敌人。县大队要在敌人前面不断放枪吸引敌人,就如同牵着牛鼻子走。可在城南绕几个村,再往北拐进南城门。敌人进入县城后,县大队和民兵要在城边不断开枪骚扰敌人,然后再引诱敌人往城南方向前进,他们大约会在十里以外的孔房村住下。那时,在三十里外的我部队乘夜间袭击。要摸到离敌人最近的地方,趁敌人疲惫熟睡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敌人一顿手榴弹,趁敌混乱夺取枪支、弹药迅速撤离。”肖华司令员听后,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果然,不出肖华司令员和李毓祯县长所料,日本鬼子沿津浦路在连镇下车后,浩浩荡荡沿宁连公路疯狂而来。他们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气焰十分嚣张。当鬼子的先头部队行进到王家庙旧址时,被早已埋伏在此处的曾国华率领的五团指战员一阵排子枪、手榴弹打得晕头转向。待他们反应过来,部队早已沿河岸撤离,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负责“牵牛鼻子”任务的县大队和民兵,在敌人能听到的周边不断地朝敌人方向放枪,成功吸引了鬼子的注意力。鬼子小队长龟田手持指挥刀,疯狂地高喊:“杀给给!”带领着鬼子丧心病狂地向宁津县城进发。待敌人夜晚宿营后,县大队和民兵就在敌人营地周围,不断地用敲锣鼓和放鞭炮的方式骚扰敌人,让敌人风声鹤唳,惶惶如丧家之犬。
三日后,日伪军出县城东门又向东南方向扫荡而去,在距离县城12里的孔家房村宿营。此时,我部队驻扎在30里以外的小刘庄。由于我军对敌情了解得一清二楚,半夜时分,部队迅速赶到孔家房村,将敌人团团包围。趁着夜色,侦察兵迅速解决掉敌人哨兵,冲进敌群。随着指挥员的一声:“打!”顿时,枪声大作,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睡梦中的鬼子晕头转向,鬼哭狼嚎,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蹿。我八路军和县大队趁机边打边收缴枪支弹药,烧毁鬼子的汽车辎重,迅速按计划撤出战斗,胜利返回驻地。
翌日,日寇强迫老百姓送木料焚烧昨晚被我军击毙的敌军死尸。百余名鬼子的尸体,两垛木头,烧了整整一天,附近十里村庄都能闻到尸体的焦臭味。这次鬼子侵犯宁津县城的行动路线和我军偷袭战胜利成果,完全与当初李毓祯县长和肖华司令预见设想的吻合,成功摆了一个漂亮的“火烧野牛阵”,重创了日本鬼子,而我军无一伤亡。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也让人们对李毓祯县长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钦佩不已。
3月,日本鬼子占领宁津县城后,李毓祯带领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员和县大队百余人转入乡间开展游击斗争。他多次配合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肖华、津浦支队孙继先部、六支队的杜步舟部打击敌人,在沿德州至沧州的津浦路一线上,破铁路、炸火车,神出鬼没地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使敌人军用物资不能及时供应前线,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战。他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狠狠地刺向敌人的心脏,让敌人防不胜防。
李毓祯县长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始终和群众同甘共苦,从不搞特殊。他和政府干部、部队战士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床铺,至今还在宁津大地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廉政故事。有一天,他们到达一个地方,有人问李县长吃什么饭,他一本正经地说:“每天三个饥(谐音鸡),每顿扒(谐音八)碗菜。”问的人惊疑,同志们迷惑,在场的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李毓祯莞尔一笑,解释道:“我这三个‘饥’是有时一天吃不上一顿饭,三个饥饿。‘扒’碗菜是干粮吃不饱,扒上一碗菜。”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仍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他对美好革命前途的向往自信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必将战胜敌人的坚定决心。他的这种精神,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同志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大家为了革命事业不懈奋斗。
1940年10月,李毓祯被上级调往冀鲁边区三专署担任秘书主任。他带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踏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继续为抗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命运却对这位英雄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41年农历10月22日,李毓祯下乡开展抗日工作时,同商河县府人员住在王家围子。早饭后,他们被龙桑寺据点的敌人包围。在向东南方向突出重围后,李毓祯被敌人疯狂追击。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在理虎站中弹牺牲,年仅27岁。这位年轻的抗日英雄,将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他为之奋斗的土地上。后来,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毓祯县长的故事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他的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强大动力。
作者简介:
张居明,男,中共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德州市党史专家库专家,宁津县蟋蟀协会副会长。1978年参军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诗歌《溪流》发表于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省级刊物),近年来多次在市、省、国家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其中《张之洞轶事》获得了全国征文优秀奖;《王吏目村的前世今生》在山东省“齐风鲁韵守望村名”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发表文字数百万,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鲁北文学》《诗意人生》《联合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等,被市文联授予抗疫先进个人;获得宁津县人民政府文学最高奖“鬲津文学奖”;连续多年被宁津县政协授予文化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曾有作品收录于《德州市作家作品精选》《德州运河民生往事》《德州记忆》《德州味》《宁津古树风情》《乡村记忆》,作品《蟋蟀与宁津的渊源》《杨抱槐传说》被宁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链接:
“今朝杯”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主题征文启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商河县解放80周年和济南今朝酒业创办8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讴歌新时代,特举办“今朝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
二、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济南市文联
济南市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商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商河县作家协会
商河县教育体育局
商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协办单位:山东麦德森传媒集团
济南飞鹤玻璃制品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山东新合成包装有限公司
独家冠名:济南今朝酒业有限公司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诗歌、散文两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诗歌要求50行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
四、稿件要求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参赛资格;
来稿须注明“今朝杯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散文限每人1篇,诗歌限2首。
五、征稿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4年10月3日起至2025年8月31日
散文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
王连勇13210500123(微信同手机号) shwynj431@163.com
诗歌投稿联系人、电话、微信:
廉德忠 15553168276(微信同手机号)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本次征文将为应征作品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设立专栏刊发推介,择优在其他报刊媒体推荐发表,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入选《商河文艺年鉴(2024)》。
七、奖项设置
分设成人组和学生组,其中,散文诗歌分别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5名,学生组另设优秀组织奖1名。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
八、颁奖
所有获奖者将在泉城济南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2024年10月3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