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四十七章
岁月酿甜 家暖情长
2009年的夏天,阳光如同熔化的金色蜜糖,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大地上,也为我们家镀上了一层璀璨的幸福光晕。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流淌了六年的爱情,终于在这一年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儿子与儿媳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8月16日这个被我们全家精心圈起的日子,空气中浮动着喜悦的因子,炽热的风裹挟着蝉鸣,都成了这场盛典的伴奏。
儿子和儿媳是校园里自由恋爱走到一起的,这份纯粹的感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介绍人。为此,在婚礼筹备时,我特意邀请了我的朋友——油田总机厂的宣传部长赵国臣担任证婚人。赵部长平日里妙语连珠,又极具感染力,由他来见证孩子们的幸福时刻再合适不过。
婚礼的举办地——江北宁江区的京都大酒店,一大早就被喧闹的人声与喜庆的色彩填满。酒店外,巨大的红色拱门宛如一道燃烧的云霞,缀满了粉白相间的玫瑰与百合,馥郁的花香随着微风飘散,引得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驻足赞叹。长长的红地毯从酒店大门蜿蜒至大厅,两侧整齐排列的金色花柱上缠绕着闪烁的彩灯,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像是撒了一地的星辰。迎宾处,签到桌前宾客们排起长队,热闹非凡,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喜庆的氛围几乎要冲破天际。
宴会厅内更是人头攒动,水晶吊灯散发出柔和而璀璨的光,将整个空间映照得如梦如幻。背景墙上,儿子和儿媳的巨幅婚纱照占据了最醒目的位置,照片里他们依偎在一起,眼中流转的爱意仿佛要溢出画面。能容纳数百人的大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前来道贺的亲友,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热切地交谈着,等待着婚礼仪式的开始。
当婚礼进行曲悠扬奏响,儿子牵着儿媳的手缓缓走来。他们的步伐坚定而轻盈,每一步都像是在编织未来的美好生活。交换戒指后,赵国臣部长走上台前,他身着笔挺的西装,手持发言稿,眼神中满是郑重与祝福。“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为这对因爱携手的年轻人证婚......”他的声音浑厚有力,慷慨激昂地讲述着儿子与儿媳相识相知的美好,赞颂着他们对爱情的坚守,言语间既有对新人的殷切期许,又不乏幽默风趣的调侃。每一句证词都直抵人心,赢得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将婚礼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人群中,年近九十的老岳母被搀扶着坐在前排,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欣慰与惊叹。她拉着身旁亲友的手,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走南闯北见过不少婚礼,可从没见过哪家结婚能有这么多人!”她望向舞台上的外孙子和外孙媳妇,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我这姑爷,为人处事就是没得说,待人诚恳又踏实,看着外孙子这么幸福,这场面这么热闹,我这心里啊,比吃了蜜还甜!”老岳母的话语里满是骄傲与满意,引得周围亲友纷纷点头附和,欢声笑语再次在大厅里回荡。
婚后的日子,如同春日里缓缓流淌的溪流,平静而温暖。儿媳的到来为这个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十分懂事,或许是因为她的母亲在她16岁时就离世,让她格外珍惜家庭的温暖。她把这里当作自己真正的家,把我和老伴当成亲生父母般孝顺。清晨,总能看到她系着碎花围裙,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香气四溢的早餐驱散了晨起的困倦;傍晚,她会陪我们坐在沙发上,耐心倾听我们唠叨陈年往事,时不时发出清脆的笑声,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生机。
儿媳在工作上也是一把好手。作为街道的办事员,她每天都要面对繁杂琐碎的事务:调解邻里纠纷时,她化身“知心姐姐”,用温柔的话语化解矛盾;组织社区活动时,她又成了“全能策划”,从场地布置到人员安排,事事都考虑得细致入微。居民们提起她,无不竖起大拇指,办公室墙上挂满的锦旗,就是对她工作最好的褒奖。
而我的儿子,在社区担任保安,工作时间黑白颠倒。但即便晚间值班的疲惫还未消退,白天的他依然干劲十足地前往江南的局长楼前摆摊。炎炎夏日,毒辣的阳光像火舌般舔舐着大地,柏油路面升腾起滚滚热浪,儿子的脸被晒得通红,脖颈后的皮肤更是一层层剥落,最后变得黝黑发亮。他却只是笑着说:“黑点好,显得健康!”可我知道,那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的衣衫,还有他偷偷涂抹晒伤药膏的背影,都藏着数不清的辛苦。到了寒冬,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里,北风如同刀子般割在脸上。儿子的摊位前,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冰晶,双脚踩在冰冷的地面上,没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他只能不停地跺脚,让血液重新流动起来,双手也被冻得通红发紫,布满了冻疮。但只要有顾客前来,他立刻露出热情的笑容,详细地介绍着玻璃水和汽车隔垫的优点。
儿媳只要赶上休班,就会毫不犹豫地加入摆摊的行列。她会提前熬好驱寒的姜茶,用保温瓶装着带到摊位;也会细心地为儿子戴上厚厚的手套和围巾。两人并肩而立,在寒风中相互依偎,时不时低声交流着,商量着如何吸引顾客。有时遇到雨雪天气,他们就撑起大大的雨棚,在棚下坚守,雨水顺着棚顶滑落,打湿了裤脚,却浇不灭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与此同时,我的爱人也在为这个家默默付出。她选择给别人当保姆,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云层,她就已经洗漱完毕,简单扒拉几口早餐,匆匆赶去第一户雇主家。在那里,她要打扫房间、清洗衣物、准备一日三餐,常常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好不容易结束上午的工作,她顾不上休息,随便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家。下午的工作同样琐碎繁重,有时遇到难缠的活儿,回到家时早已疲惫不堪,可她从不抱怨,只是笑着说:“多挣点钱,咱们家的日子就能更好些。”
因为儿子的摊位离我工作的吉林油田新闻中心很近,每天中午,我都会准时出现在食堂。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我总会精心挑选儿子爱吃的菜品,仔仔细细地打包好,再用保温袋裹得严严实实。穿过几条街道,顶着烈日或是寒风,将这份带着爱意的午餐送到儿子手中。每次看到他狼吞虎咽的样子,听他说一句“还是爸爸带来的饭香”,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日子就在这样的忙碌与温情中悄然流逝。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从前紧巴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家里添置了新的家具,餐桌上的饭菜也更加丰盛多样。春节临近时,家中的年味愈发浓郁。儿子儿媳早早地就开始置办年货,大红的春联、喜庆的窗花、各式各样的糖果零食,把家里堆得满满当当。侄女和弟弟也从远方赶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贴春联、看春晚,厨房里飘出的香气、客厅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还有窗外绽放的绚丽烟花,共同勾勒出一幅最温暖的团圆画卷。
回首这段时光,我深深感悟到,家是幸福的港湾,是爱与温暖的源泉。家人间相互扶持、彼此理解,即便生活满是艰辛,也能被幸福填满。一家人齐心协力,日子便能越过越好。未来或许还有风雨,但只要我们心在一起,定能无畏前行,让这份幸福延续下去。(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