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阳叶(广东仁化)
2025年的六一儿童节,天气晴朗, 温度不冷不热,阳光像融化的金箔,淌在仁化县这个小山城里。我们一行人迎着晨风出发,探访了一位99岁的“老小孩”梁耀琦老人。缘起于即将到来的“仁化中学百年校庆”,梁耀琦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于是我们发起了一个专访活动,由县政协原主席、老促会会长彭良武,仁化中学第26任校长蓝均昔领队,书画家骆阳叶组织召集,邀约了诗人温飞宇和韶关的记者范芯等人前往简背村。简背村,属于丹霞街道的一个村小组,距离县城往东约7公里。谁也没料到,这场为仁化中学百年校庆筹备的专访,会撞开我记忆里一扇尘封的门,那位99岁的梁耀琦老人,竟是早年我书画创作室里的常客,还曾到过我家里与我父亲对坐喝茶、笑谈诗词、畅谈人生的“忘年交”。
重逢:故人笑里认沧桑
简背村藏在仁化县丹霞街道的一个小山村里,距县城不过7公里,却像被时光格外偏爱。村子环境幽美,四周远处山峰环绕,绿树成荫,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一下车,一位帅气的小伙子过来招呼说:“骆老师,我爷爷还记得你,一直都念叨您呢。”于是把我们迎进了院子里。梁耀琦老人坐在老房子门口的石墪上等候,他眼神明亮,瘦小佝偻的身形模样可爱,衣服在微风里轻颤,像一幅会呼吸的水墨画。当他抬眼看见我时,浑浊的瞳孔忽然亮起光:“哎呀!是你呀,骆阳叶!”那声带着本地客家口音的招呼,并递给我一根烟,瞬间把我拉回十多年前的书画室。
那时他应该是将近八十岁,一到县城总爱背着双手晃进我的创作室,穿戴整齐,一眼望去就是有文化的长者。“小骆,今天又在画什么画?写什么字呀?”他总爱凑到画台前,看我写隶书时手腕翻转,眼神里的好奇像个孩童。有次我临摹《曹全碑》,他突然哼起山歌调子:“丹山青哟锦水长,墨里藏着稻花香... ” 旁边的艺友们听见笑声围了过来,于是围着老树根雕制的茶台煮茶品茗,他能从《诗经》聊到田间稻种,从民国聊到当今的繁荣昌盛,说到兴起时,还会往桌上轻轻一拍,讲些年少时的趣事:“当年在仁化中学,我课本里夹的可不是情书,是偷偷抄的李白诗!”
此刻梁耀琦老人在简背村老房子的客堂屋里,他与我们一一握手,指节上的老茧依然带着农耕文明的硬度,掌心却暖得像春日阳光。落坐后对着我说“你父亲是个好人啦,当年在你家吃的客家酿豆腐,我还惦记着呢!”老人的笑纹里,嵌着岁月酿的米酒香,那些年在我家里共用午餐的时光,突然变得鲜活——他总爱用青瓷杯斟自泡的米酒,喝到兴头便唱山歌,喉结在苍老的脖颈上上下滚动,像田埂间跳跃的蚱蜢。可惜我的老父亲在那年疫情期间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如今要是还活着的话,让两位百岁老人对坐品茗,聊聊天也许会留下佳话。
墨香:百年校庆的祥瑞礼
我们带来了贺寿礼品诗书画墨宝,放在桌上展开时,老人的眼神几乎要碰到宣纸。县政协原主席,老促会会长彭良武起身念那首,来前创作好的五言古体诗:“白寿身犹健,当今荣启期;安康知敬畏,祥瑞鹤松麒。”老人突然用手指点着“荣启期”三个字,眼睛发亮:“这是说春秋时那个快乐老头吧?我现今可比他多活了二十年呢!”荣启期是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享年73岁,他的“三乐” 文化思想直接渗透影响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形成。诗句“安康知敬畏,祥瑞鹤松麒。”里的“鹤松麒” 则象征:长寿,吉祥,高洁,忠诚,成仙。表达了对才华出众与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敬畏,高度概括了梁老在岁月里活成了“安康与敬畏并存,苦难与豁达共生” 的祥瑞注解。
这首彭良武主席创作的五言古体诗,由仁化中学第26任校长蓝均昔创作成书法作品装裱上框后作为贺寿礼物,诗句的上端写有一个大大的“寿” 字,更显端庄大气具有祥瑞之兆。展示作品时,彭主席说:“梁老,这是特意为您写的,您可是仁中的活宝啊!”梁耀琦老人看了看作品,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从旁边的案椅里拿出一个袋子,里面是泛黄的仁中校友的图片资料,给我们一一过目,眼神却像回到了少年时歌里唱的"丹山挺秀,锦水绵长"。
画家骆阳叶呈上圆形红色卡宣纸创作的“福”字时,以表对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之意。梁老看了,突然笑出了声:“阳叶,这福字写得圆滚滚的,像我孙儿小时候爱玩的滚动铁环!”他还记得,当年在仁中念书,每天晨读前都要绕着操场跑圈的生活场景,和我们的脚步声一个节奏。如今这福字的墨韵,倒真像他当年眼角的笑纹,在岁月里晕染得越来越圆。
烟火:粗茶淡饭里的豁达经
我们围坐在客厅的茶桌前,范芯记者坐在梁耀珂与蓝均昔两位老人的中间,彭良武主席,诗人温飞宇等人也一一围坐了下来,采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进行着......我仿佛又看到多年前梁老在我家时的场景,桌上,青瓷杯里的米酒盛着晨光,老人斟酒时手腕稳当,八钱杯的量分毫不差。都说少喝酒少抽烟,这习惯梁老快八十年了。想起梁老在我家吃饭时,夹起一块蒸南瓜,牙齿咬得咯吱响“当年饿肚子时,能有口米酒暖胃,就是天大的福气”。
如今梁耀琦老人还坚持每餐八钱酒,三天一包烟的习惯,在指间燃成岁月的疏朗。烟雾缭绕中,他说起50年代在田里插秧,把课本放在田埂下,歇工时就着泥水背古诗;说起三年困难时期,用野菜拌米糠熬粥,却还在煤油灯下给村民写春联。“苦日子就像客家擂茶,嚼着涩,咽下去却回甘。”他从不提那些艰难与不高兴的事,只说有次饿得头晕,是同村的阿婆塞给他半个红薯,“那甜味啊,比米酒还香。”
范芯记者边录音边用河北口音的提问,遇上梁老的本地客家话的回答,像两股溪流碰撞。老人的小女儿梁素梅蹲在父亲身边当翻译,声音清亮如山溪:“我爸总说,心宽了,日子就宽了。”有年雨季老屋漏水,老人带着我们修屋顶,边干活边唱山歌,“他说愁眉苦脸也是过,不如唱着歌把房子修好,把瓦盖好。”
传承:两代校友的重叠影
而最让人感动的是梁耀琦的孙子梁峰,他在仁化县石塘镇镇长的岗位上任职,工作繁忙,从石塘镇赶来时,身上还带着政务,但一有空,便回到乡下陪爷爷奶奶聊聊天。梁峰也是仁化中学的学生, 他说在仁中念书时,爷爷很关心他的学习,每次遇到难题,就想想爷爷那代人怎么挺过来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在梁峰镇长的心中自有一杆亲情与孝道的称,在他看来,这种亲情与孝道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而他却用自已的行动,诠释了亲情的珍贵和孝道的传承。爷孙俩聊起仁中的往事,像在拼一幅时光拼图。老人说当年学校条件差,教室漏雨,学生们顶着簸箕上课;梁峰说现在学校盖了教学楼,也增添了电教设备。并说“仁化百年校庆时,我要扶着爷爷一起去参加。”让爷爷听听如今学校的电铃代替了钟声,爷孙俩要做“百年校庆”的见证人。
院子里的阳光明媚,梁老喝了一口茶,他指着远处仁中方向的炊烟,有些东西没变,他回忆起课本边角的诗句,田埂上背诵的课文,像他这样从校门走出的人,把根扎进乡土的坚守。
尾声:百年校庆的风景线
离开简背村时,梁耀琦老人站起佝偻的身子,一一握手,并走到老房子的门口高声留下了祝福语送我们,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看到梁老年轻的身影,像校歌里最押韵的那行,嵌在丹霞山的暮色里。
我忽然想起有一次在我的创作室里,他曾题过一句:“不是春光,胜似春光。”那时我不懂,如今看着他在百年校庆的筹备声里笑出皱纹,才明白真正的祥瑞,从来不是墨宝上的金漆,而是像他这样的人,把苦难嚼碎了酿成豁达,让每个平凡日子都活得像诗里的韵脚,平仄有声。简背村之行,让我们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美好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去寻找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去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让这份温情与厚意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
当仁中百年校庆的彩旗漫过操场时,我们会看见更美的风景:梁峰扶着祖父走过校园过道,老人抬头观望的眼神,一定还像九十年前那个背着补丁书包的少年,眼里盛着永不熄灭的春阳。而我们知道,在简背村的炊烟里,在米酒的醇香里,这位99岁的“老小孩”,早已把自己活成了仁中百年历史里,一道最动人的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