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小时候想要拥有的那个家长
作者 | 牧青野
听过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养育孩子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你小时候想要拥有的那个大人。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不确定哪些关于孩子现状的话,不该对别人说时?
方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别做我们小时候讨厌的那个大人,别说我们小时候不想让大人说的那些话:
1.对孩子“公开处刑”
其实只要回想我们小时候的经历,就会想明白一件事——
孩子的面子,也需要被维护。
《圆桌派》中,嘉宾马未都说:“中式父母的一大特色,是当面教子。”
其实也能理解父母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但除了原则性问题,公开场合教育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记忆深刻,还会伤害孩子自尊心。
关起门教育,打开门夸赞。
尊重孩子的面子,就是守好孩子的里子。
2.维护好孩子的社交形象
前几天和几位妈妈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说起,孩子一上了四年级,就会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社交形象”,什么都不让往朋友圈发。
其实从儿童成长心理学来看,未尝没有道理,随着青少年逐渐发展出自我中心主义,他们会认为自己时刻处于别人注意力的焦点。
而追求卓越,又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就盖章认定过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特征。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希望自己有一个负面的社交形象。
所以,把孩子的秘密、隐私、成绩、缺点“藏”起来吧,一个没有“黑料”的孩子, 在社交中会更加自信。
3.多对孩子展示积极能量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在社交中,用一些负面语言描述孩子时,不仅传递出的是负能量,也容易让我们自己的情绪变得消极。
比如,当我们前脚刚对别人抱怨过自家孩子总是不听话,回家看到孩子时,就很容易横挑眉毛竖瞪眼,看孩子哪哪都不好。
根据情绪传染理论来看,负面情绪会像病毒一样持续扩散。
与其向别人抱怨和指责孩子,让我们自己的情绪被影响,让家庭的氛围变低落,不如多说一些积极的话。
当关注点变了,孩子也会在父母的正向暗示中一点点变得更优秀。
“藏”起情绪,“露”出积极暗示。
父母说的每一句话,会影响孩子的每一个行为。
父母对外说的每一句“好话”,也会变成孩子的每一个“好”行为。
很喜欢一句话,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真人秀,没必要时刻去现场直播。
孩子的现状,是只有父母能看到的“隐私”。
别把孩子当作大人社交的谈资,也别一边损害孩子的自尊,一边埋怨孩子为什么不再信任父母了。
越是自律的父母,越懂得用少言养好孩子的运。
真正有大智慧的父母,逢人说孩三分话,绝不抛出所有事。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少一些“我只不过随口说了几句”,多一些对孩子真诚的守护,孩子的运,便会在父母的谨言慎语中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