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礼传家在家谱
——王闿运的三子王代舆
赵志超
王代舆的父亲王闿运(1833—1916)
王代舆,字衡子,晚清国学大师王闿运第三子,这位清末民初在史林书苑中默默耕耘的学人,他毕生致力于家学传承和族谱编纂,在动荡的岁月守护着家族的记忆,在家乡的沃土播撒着文化的种子。其事迹虽不见经传,其精神却如一卷未被岁月尘封的线装书,能洞见士大夫的风骨。
清同治十一年(1872)农历十月,王代舆出生于长沙。父亲王闿运,母亲蔡梦缇。王代舆降生时,王闿运正受聘于四川总督丁宝桢,主持成都尊经书院。此时,家里已有长兄王代功、二兄王代丰,长姐王无非、二姐王桂窳、三姐王珰、四姐王帉、五姐王帏、六姐王滋等,既书香满屋,又热闹非常。王代舆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自幼沉浸在经史典籍的氛围中。父亲学识渊博,名满天下,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王代舆从小就对经史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虽不事农耕,却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经史研究之中。
就在1872年,父亲王闿运的好友、湘阴郭嵩焘在长沙局关祠街创办了一所学校——思贤讲舍是,校址就设在曾国藩祠中。因为王闿运与郭嵩焘的交情,故在曾国藩去世后,二人开始合作。父亲每次回长沙,郭嵩焘都邀请他到思贤讲舍、船山祠讲学。直到十年后的1882年,在郭嵩焘四度邀请王闿运之后,王闿运方答应主讲思贤讲舍。1887年,王闿运正式搬进思贤讲舍,接替郭嵩焘担任该校首席讲师。
光绪十四年(1888),55岁的王闿运代郭嵩焘主讲长沙思贤讲舍,并撰成《湘潭县志》。三月,王闿运“往湘潭西乡云湖,族叔开枚言山塘有田半顷,可以卜居,令往成之。”九月,王闿运挈妇将雏迁居湘潭县云湖桥山塘湾,与妻儿共享天伦之乐。时年16岁的王代舆,亦随父母迁居山塘湾,并跟随父亲诵读经书,学习治学之道与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座新建的三椽瓦舍不仅是居所,更成为他的治学之地。每当父亲从思贤讲舍讲学归来,庭院中便飘荡着父子的论经之声。此时,王闿运在文坛学界均声名鹊起,家中藏书楼典籍盈架,家里佳客盈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少年王代舆常蜷伏在父亲的书房,听着经史讨论声入睡,伴着晨读声醒来。父亲编纂《湘军志》时,他曾踮脚偷看案头竹简,懵懂间种下史学的种子。不久,他考取拔贡生(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选拔文行兼优者,贡入京师国子监,简称“拔贡”),成为当地名士。
光绪十六年(1890),王闿运离开长沙思贤讲舍,前往衡阳接任东洲船山书院主讲。船山书院由曾国荃、彭玉麟等人捐建,地址在王夫之年轻时求学的东洲。是年二月,王闿运开始在祖宅旁营造新居湘绮楼,18岁的王代舆参与其中,他不仅与长兄王代功参与建筑设计,将对《考工记》的理解融入建筑设计中,还协助采购建筑材料,策划室内展陈,在书房的窗棂刻上《诗经》纹样,让建筑成为传承文脉的载体。
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二月,湘潭人麻幼愚去世,王闿运挽以联云:“薄宦得归田,何惜腰缠化榆荚;素瓶犹供几,不堪梦醒对梅花。”是年十二月八日,王闿运在日记中写道:“功、舆宴杨园还,言麻幼愚将葬,乃悟失去讣文即麻家也,夜作联挽之。”功、舆,即指王闿运之长子王代功、三子王代舆。可见,这时候王代舆与年迈的父亲、年长16岁的长兄,均生活在云湖桥山塘湾,且常在一起谈论家事,探讨学问。
1909年,湖广总督、军机大臣张之洞去逝,王闿运挽以二联,其中一联曰:“文襄定胜左文襄,汉宋兼通,更有鳌头廷试策;年伯今称太年伯,斗山在望,来看马鬣圣人封。”一年前,即1908年,因张之洞的力荐,76岁的王闿运由清廷特授翰林院检讨,张因此对王有知遇之恩。故挽联略颂亡者政绩,重叙知遇之感,言语沉重,情义深深,读之动容。上联中的“文襄”,指张之洞卒谥文襄,左宗棠亦卒谥文襄。下联中的“年伯”,则指与父亲同年登科的长辈。太年伯,儿辈称父辈的年伯为太年伯。因为父辈的交情,王代舆过去称张之洞为年伯,宣统元年(己酉),代舆与张之孙同时得贡称为“同年”,故王闿运令代舆改呼张之洞为“太年伯”。可见王闿运的谦恭以及对王代舆的器重。
王代舆所撰《湘潭移风乡王氏族谱序》手迹(局部)
令王闿运感到欣慰的是,三子王代舆继承了他治史的遗风;而王代舆对家族文化的最大贡献,亦莫过于其民国年间主持编纂《湘潭移风乡王氏族谱》。父子二人先后主持纂修家谱,睦族敬宗,彰显家国情怀,一时传为佳话。
谱牒之作,盖本于《史记.世家》。及后受姓者,必有家譜,将欲述其祖之功德,稽其族之隆替,以补国史所不及也。吾族自衡迁潭,至乾隆中叶退圃府君生,当家国全盛之际,于建祠修谱独任其艰。其后,惺原从祖续修于道光。时壬父府君三修于光绪时,俱值家门雍睦,士农乐业,故每议修谱,则咄嗟立办。既无设局集会之劳,亦无历久辍工之困,其所费既寡,其竣事自速。
在移风乡王氏四修族谱的序言中,王代舆以史家之笔回溯家族源流,并指出,家谱的作用在于述祖之功德、稽族之隆替,以补国史之不足。他提到,自王氏先祖从衡州迁居湘潭,在乾隆中叶到光绪年间,处于家国全盛之际,修谱工作相对顺利;其先祖王退圃、王惺原先后于乾隆、道光间倡修第一、二届族谱,既无设局集会之劳,也无历久辍工之困,费用少且竣工快。
清光绪十六年(1890),父亲王闿运曾主持纂修王氏三修族谱,皆因“家门雍睦,士农乐业”得以顺利完成。
时隔36年,即1926年,王代舆受命主持新一届王氏族谱的纂修。然而,此次修谱前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酝酿过程。
自辛亥革命后五年,岁在丙辰(1916年),壬父府君逝世,族人来吊者百数,中有年已及壮尚未入齿錄者,询其房,分考其世系,始得序齿焉。先兄伯谅(王代功)意欲从事撰录,卒以连年兵祸,未遑经营。时祠仓积谷饶裕,或建言宜开学校,辅助孤弱,亦敬宗收族之意也。众疑难得其人,遽将存蓄照房摊分。
辛亥革命后,时局动荡,家族渐显凋敝之态。1916年,父亲离世时,竟有壮年族人尚未录入族谱。其兄王代功曾意欲撰录,无奈兵燹频仍,不得安宁,未能如愿。更令人唏嘘的是,原本用于修谱或办学的祠仓积谷,因族人意见分歧而瓜分,这让他痛心疾首:敬宗收族之意,竟成泡影!
又十年,复推代舆主修谱事,而前余金捐尽,若按丁纳捐,势所不能。遂贷赀开局,拟派分撰、房修、办事诸员,均以家贫,各有支给,两月之间,耗至千金。代與请以三百金担负刊印。于是撤局散众,赴城镌印。忽遇匪祸,人频于危,倉皇避地,扰攘踰载。迄戊辰之冬,族人来促成书,乃检点前稁,殊多纰谬,期以三月釐定毕之。其体例仍仿三修。清理迁居远方之人,而在浙在蜀者,以前谱俱无由考察,唯河南长葛曾往调查,知其村落,士仁、家绍不惜跋涉,自愿访问。既抵所居,家已中衰,仅存男女四五人;而齿錄已先印成,不复加入,唯于世系中补录生者而已。
1926年,54岁的王代舆被推为主修族谱,此时修谱面临诸多困难,此前的积蓄已捐尽,只能贷资开局。因参与修谱人员家贫,需给予支给,两月间耗费千金,王代舆甚至自请以三百金负责刊印。在修谱过程中,还遭遇匪祸,他仓皇避地,扰攘逾载。即使如此,他仍坚持完成修谱工作,对前稿中的纰谬进行釐定,其体例仍仿三修。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自从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奉系等派系,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局面。北洋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实际控制力有限,军阀间为争夺地盘连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军阀压榨,导致民生凋敝,知识分子通过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觉醒。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既是统一国家的尝试,也是对社会矛盾的集中回应。此时的湘潭,兵祸连年,乡间也屡遭匪患,百姓困苦不堪。王代舆深知,“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必须团结一心,消除内患。于是,他毅然担起主修《湘潭移风乡王氏族谱》的重任。
面对经费匮乏、时局动荡的困境,王代舆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勉力挑起重担。他变卖家传砚台筹措资金,亲自撰写信函恳请族中贤达相助。在编纂过程中,他坚持“宁阙勿滥”的原则,为考证迁居河南长葛的族人世系,特派专人徒步数百里实地查访。当得知当地族人已家道中落,仅剩四五口人时,他含泪在族谱中补录生者信息,用墨笔写下“血脉不绝,薪火相传”八字批注。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移风乡王氏四修族谱圆满蒇事。这是王代舆在家族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也是史学研究领域里的建树,他为家族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他手捧装订成册的王氏族谱,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眼中既有完成使命的欣慰,也有对未来的忧虑。他深知族谱对于家族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家族世系的记录,更是维系家族情感、传承家族文化的纽带。
王代舆挥毫作序,在谱序最后,满怀期待地写道:“吾族居潭逾三百年,或优于文学,或优于农业,皆足以自立保世,为一邑矜式。而十余年中,国家多故,人咸失业,求欲如清初之隆盛世,典之称美,自非力图振拔抗志前贤,盖未易易言也。谱成书此,能不有望于族人乎?能不有以自惕乎?”
王代舆的妻子龚氏,是湘潭县城人,为清代榜眼龚承钧后人。出身名门的龚氏,同样有着良好的教养与学识,与王代舆携手相伴,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共同承担起养育子女、传承家风的责任。王代舆与龚氏育有二子一女,长子王齐陶,字宜生;次子王名章,字赣生(有女儿王扬邵远嫁贵州);还有一女,生平不详。王代舆不仅传承着移风乡王氏的文脉,更延续着王家的香火,在“朝中进士,世代名扬”的王氏字辈歌中,王代舆与他的父亲王闿运以及儿子王齐陶、孙子王扬式诸辈,依次为“世、代、名、扬”,寓意着王氏子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声名远扬。时至今日,在王闿运的四房子嗣中,尚只有王代舆的后人能找到踪迹。
王闿运对联:“自拂烟霞安笔格;每逢山水此琴尊。”
王代舆一生治学,虽不事农耕,却精通经史。在子女的教育上,王代舆要求严格,他督促子女认真研读经典古籍,培养他们深厚的国学基础,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子女。
同时,王代舆注重品德修养教育,传承着王氏家族“诗礼传家、耕读并重”的优良传统,让子女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在庭院中辟出半亩菜地,让子女既读四书五经,也学稼穑之事。每日清晨,必与子女共读《颜氏家训》,讲解“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的道理。
王闿运世系(耘斋编制)
长子王齐陶(1899—1962),深受父亲影响,不仅继承了祖、父深厚的国学功底,更传承了经世济民的情怀。从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的文牍,到结识李富春、徐特立,阅读进步书刊、接触进步思想;从继承父志深研国学,到辗转各地从事教育,王齐陶将家族文化融入到时代洪流之中。在长沙楚怡中学任教时,他将族谱中的家族故事编成教材,教导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王齐陶先后受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
2025年3月19日,作者陪同王代舆曾孙王子容寻访湘绮楼遗址。
时光流逝,瞬忽过去百年,王代舆虽早已作古,但他纂修的王氏族谱仍为族人所珍藏。当人们翻开移风乡王氏四修族谱,仍能感受到王代舆倾注其中的心血。那些工整秀丽的小楷,详实而生动的记载,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为往圣继绝学”精神的生动写照。他开明的教育理念,也依然植根于故乡百姓的心灵中。王代舆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声名显赫,而在于对文化的坚守,对家风的传承,对亲情的珍视。
每一个家族文化的守护者,都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石,都值得我们铭记与尊崇。
写于2025年6月3日
修改于6月5日
注:王代舆谱序,原载《湘潭移风乡王氏四修族谱》,2024年9月25日耘斋点录。
2025年3月19日,作者(左)与王代舆曾孙王子容在湘绮楼邻居家小憩。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