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幽,明朝张侍郎墓
文/乔文杰
在宕昌县阿坞乡麻界村封存着一段过往——明朝张侍郎墓。踏入这片土地,仿若踏入历史幽深的回廊,每一步都叩响岁月尘封的门扉,引领着探寻者深入往昔,思索文明的脉络与生命的轨迹。
张侍郎墓,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却依然散发着古朴厚重的气息。墓主张善,作为明朝进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张锦之父,于弘治二年(公元1488 年)长眠于此。他虽已远去,但这片墓地却成为历史上的无言诉说者,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时代的印记。
墓前的石像生,石虎、石羊、石马各一对,每只重达一两吨,以精美绝伦的姿态,凝固了岁月的瞬间。它们造型逼真,仿佛在时光长河中等待着唤醒那段沉睡的记忆。石虎,威风凛凛,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不减当年的雄浑霸气,仿佛在守护着这片静谧的土地,警示着岁月的变迁;石羊,温顺祥和,其细腻的雕刻线条勾勒出柔和的轮廓,似在传达着古人对宁静与美好的向往;石马,则身姿矫健,昂首欲奔,似乎随时准备驮起历史的重任,驰骋于时光的旷野。这些石像生,不仅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目睹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流转,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与追求。
据说,墓前往昔曾有香亭,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过此下鞍。这一古老的传统,彰显了当时对逝者的敬重,以及对门第、功绩的尊崇。它反映出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人们在这些仪式中遵循着既定的秩序,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运转。然而,这看似庄严有序的背后,也蕴含着深深的无奈与束缚。人们被礼教的绳索捆绑,在既定的轨道上前行,个体的自由与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
站在张侍郎墓前,不禁让人思索历史的意义与价值。历史,就像一座庞大而复杂的迷宫,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无数的故事与启示。这些石像生和古老的传说,如同迷宫中的线索,引领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古人的思想与情感。它们让我们明白,历史不仅仅是时间的堆砌,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是无数个体生命的汇聚与传承。
这让我想起了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每个人都如蜉蝣一般,短暂地寄居于天地之间,时代的漫漫征途里,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我们又不能因为生命的短暂和历史的无常,就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沼。相反,正是因为生命的有限,我们才更应该珍惜当下,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追求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张侍郎墓及其周边的一切,是人类的一朵涟漪。它提醒着我们,在浩瀚的历史进程中,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但通过传承与创造,却能在时间的瀚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些石像生,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它们象征着人类对永恒的追求,对自身价值的探寻。
张侍郎墓,这座隐藏在宕昌县乡间的历史遗迹,是一部无言的史书。它以其独特的存在,引发着人们对文化、生命的深刻思考。在这片土地上,时间与空间交织,过去与现在对话,让每一位到访者,寻得属于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
作者简介:
乔文杰,甘肃省宕昌县人。即陇南诗词学会、宕昌诗词学会会员,宕昌县作协会员,宕昌诗歌学会、陇南诗歌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绿源报》《城镇诗词》《青年诗人》《宕昌文联》《武都文联》《诗词陇南》《陇南文艺》《苏州文学》等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