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沧桑——卞文峰人生.文化.教育杂感.随笔第8147章】
岁月如诗,心自丰盈——写给退休后的每一个清晨
生活像一本被反复翻阅的旧书,退休这一页,不是尾声,而是另一段平仄有致的开篇。那些藏在醒世图里的道理,像老屋檐下的风铃,在晨风中轻轻摇晃,让我们忽然读懂:所谓余生,原是把日子过成诗的修行。
年轻时总以为“永远”很长,忙着追赶朝阳,却忘了看看晨光里自己的影子。直到某天在公园长椅上坐下,看落叶在石板路上画满年轮,才惊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深意——可转头又笑了,今天不正是余生里最年轻的一天吗?就像那幅画里唱着歌的老人,白发与吉他弦一起颤动,管他旁人说“这年纪该安静”,偏要在暮色里哼出少年时没唱完的调子。
烦恼有时像棵葱,一层层剥开全是空。上周和老伙计下棋,他为一步臭棋闷了半天,我拉着他去护城河看钓鱼,看浮漂在波心晃成逗号,看穿校服的孩子追逐风筝跑过石桥,他忽然说:“嘿,刚才那棋算个啥!”人老了,心要像被岁月磨圆的鹅卵石,把棱角留给值得的事,把光滑留给日常。就像图里说的,面向太阳走,阴影自然落在身后,愁眉苦脸时抬头看看玉兰树,花瓣落进茶杯的样子,比任何烦恼都值得凝视。
总有人说退休是“退下来”,我倒觉得是“拓开去”。以前困在朝九晚五的格子间,现在终于能把心铺成原野——学画画时,调色盘里的钴蓝像年轻时没敢去的大海;晨练时,太极拳的弧线勾住了当年没追完的夕阳。有次在图书馆遇到位七旬老大姐,她指着《百年孤独》说:“年轻时读不懂羊皮卷,现在才知道,每个年纪都是被破译的密码。”是啊,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而书本里藏着的,是让岁月永不干涸的泉眼。
最有意思的是“门坎”那幅图:跨过去是门,跨不过去才是坎。图里有句话——今天再大的事,明天都是小事。于是抱着手机走到阳台,看远处路灯把树影画成水墨画,听他渐渐平稳的呼吸声,忽然觉得所谓的“麻烦”多是种难得的烟火气。人生哪有那么多非过不可的独木桥,有时候退一步,路边的野菊开得正好,拐个弯,说不定就遇见当年想走却没走的那条溪径。
有人问退休后最怕什么?怕心先老了。可你看那些图里的智慧:把自己活成灯火的人,从不怕暗夜;懂得欣赏而非占有的人,心里永远有片不谢的春园。就像我那位总在阳台侍弄多肉的邻居,她指着爆满花盆的“玉露”说:“你看它们不争不抢,却把日子过得透亮。”
是啊,退休不是终点,是把前半生的行囊打开,抖落尘埃,把值得的故事酿成酒,把未了的心愿种成花。当我们学会在晨光里读一首诗,在黄昏时钓一溪云,便会懂得:所谓醒世,不过是在岁月里慢慢看清——心若丰盈,每一天都是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