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雨声淅淅沥沥了一夜,此时雨后初霁,阳光柔和,清晨的微风带来田野清凉的气息。
我站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大门前。南面是绵绵的万安山,周围是碧绿的麦田、纵横的大道和被绿树围绕的村庄。示范园高高的玻璃大棚泛着微光,仿佛一座巨大的半透明宫殿。
大杨说:“这场雨下得真是时候。把云朵里的水融进番茄里,才能酿出最好的味道。”昨夜,雨声沙沙地响着,沿着管道哗哗地流进大池里,像不绝的欢歌。他高兴得睡不着,起来了好几次,夜色挟着泥土的腥甜和春雨的清冽,酒一样醉人。
我能理解大杨的心情。像泡茶要求水质一样,雨水才是番茄的最爱。这个90亩的大棚里,每一滴雨水都不会被浪费。风调雨顺的年份,一年储存起来的雨水基本可以满足番茄的需求。
这里,栽培的优质番茄不用土壤,一株可结果40公斤,每株可长16米高,实在让人充满了好奇。
大杨戴着眼镜,儒雅中带着诚朴。他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微信头像还是麦田里拾穗的孩子。农大毕业后他到了市直机关工作,几年前却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全程参与示范园的建设。他说,小时候,坡上缺水,家里没有种过菜,也很少舍得买番茄。电视上放开肚皮吃番茄的孩子,当年在他看来是那么幸福。现在,他终于在家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走过雾气迷蒙的消杀通道,穿上防护服,推开智慧温室的密封门,番茄独有的草木清香扑面而来。眼前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实验室:在挑高的玻璃穹顶下,一排排番茄的藤蔓,攀着细绳往上长。根部扎在椰糠和岩棉组成的基质里,它们疏松透气,是番茄最舒服的襁褓。精心调配的雨水“奶粉”,通过滴箭系统被输送到每一条根毛。这些营养液不仅满足了番茄的生长需求,还避免了传统农业中水分蒸发、肥料浪费和土壤污染的问题。在传统农耕文明里,土地和水源是种植之本,然而,科技正在瓦解这种延续千年的依存关系,给现代农业提供无限的可能。
藤蔓低处,缀着或红或青的果,高处排列着一朵朵黄花。番茄9月栽种,11月开始采摘,边结果边开花,一直持续到来年7月。这种番茄会不断长高,长成以后,藤蔓比五层楼还高。太高了怎么摘果?别担心,隔一段时间,就会把藤蔓底部像缠绳一样盘起来,始终保持3米左右的高度,一伸手就可以摘到低处的果实。
每一株番茄植株都被精准地固定,藤蔓的间距、果实的分布都有严格的标准。大棚里有智能调控设备,冷了,热了,干了,湿了,微小的波动都能被监测到,并会随时调整。这里,科技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与阳光、水分共同谱写的生命交响曲。
耳边传来细密的嗡嗡声,抬头一看,黑黄相间的胖蜂振动着翅膀,从一朵花飞向另一朵花,把长长的吻探进花管中。技术员小王说,这是熊蜂,比小蜜蜂体形大,采集力强,耐湿性强,最适宜大棚传粉。番茄顶部,拉着一条条黄色的带子。那是防虫带,会粘住番茄不喜欢的小飞虫。物理防治,是这里的主要防虫法。
我感叹番茄享受到的精心照顾,大杨笑着说:“生长在幸福环境中的番茄才能酿出爱的味道。”
女工们正在采摘,一颗颗闪着红宝石光泽的番茄被轻轻放入轨道车中。她们都来自附近的村庄,很珍惜这份工作。打老叶,盘头,采摘,落蔓,包装,一切都得心应手。技术员小王是杨裴屯人,示范园租的就有她家的地。儿子小宇上小学,对着作文《我的家乡》发愁,奶奶逗他,念起了自己小时候念的顺口溜:“杨裴屯,真穷酸,种地喝水要靠天。缸里没有几碗米,柜里没有几块钱;客来没菜吃,过年没衣换……”孩子张大了嘴:不会吧?咱村以前这么穷?小宇妈带着孩子来示范园参观,小宇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在作文中写道:“我要好好学习,让家乡变得更美好。”
节假日,经常有来参观的人。他们来这一带旅游,看曹魏帝陵,看五龙牡丹石,看大谷关和客家之源纪念馆,也来看无土栽培的番茄,不停地用手机拍照。品尝番茄时,他们愣住了——沙瓤,咬一口,舌上竟有糖的颗粒感。有个姑娘突然就红了眼眶:“外婆种的番茄就是这个味道。”
这种番茄有个质朴的名字,叫“大粉”。采摘之后,当天就会包装好。冷链车驮着晚霞,驶过开满鲜花的村道,送向远方。
送我出来,大杨说,玻璃温室的成本比较高,现在他们正在开发一种相对简易的大棚,带动周边农户一起搞种植。要不了多久,“大粉”地道的乡味将被更多的人品尝到。
此刻,阳光正照在玻璃温室上,像碧绿的麦浪里扬起的银帆。
作者简介:陈爱松,笔名村姑,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市写作学会副会长,伊滨区作协主席,中学语文教师。曾在《洛阳日报》开设专栏“闲读世说”,在《洛阳晚报》开设乡村人物专栏“大槐树下”。作品见于《牡丹》《百花园》《文学港》《小小说选刊》等,出版有《村姑夜话》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