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唯识廨院记》解——兼谈谈蓝田龙泉寺
一、《复唯识廨院记》碑简介
本碑文为宋代仁宗时物。西安碑林资料显示为“(宋)黄庶撰;(宋)王宗元正书,(宋)郑□□题额;(宋)张遵刊”。其中黄庶为宋代黄庭坚之父,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刻碑者张遵《中国历代科技人物录》中有载,“北宋刻工。庆历五年(1045)二月一日刻普通塔记。同年闰五月一日刻法门寺重修九子母记。”碑尾记时“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宋仁宗年号。
唯识廨院是当时该寺庙名。廨,古时早期是官方办公场所的统称。后佛教寺院一般都设有廨院主,主管寺院的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等业务。唯识廨院,指的是专门传播佛教唯识宗的学堂或场所。
文中有寺僧名“洪集”。碑右侧刻有立碑功德者姓名,落款处有廨院主僧洪集”字样。
二、原碑文
予九月自扈之蓝田,宿道傍寺,问其名曰:唯识□。洪集曰:五代时石识存焉!按其刻曰:龙泉寺。□□/国初更名义井,逡以故废。逮开宝九年,通唯识论□志兴即其地,庐之,乃号“唯识院”。庆历初,西方用兵。□□诏:寺不及三十室者皆毁,至是院又废。后五年。因言者陕以西寺毁,而今愿彼,宜勿禁。故洪集实力之,其费出于民姚氏者七人。洪集有□行,且老诵经,日常一饭,环其地数乡之人趋信之。盖如归姚氏七人非巨家,耐得其不顾吝,而洪集无寒暑奔走能勿懈,故其室不俟久而成。凡为屋曰殿、曰堂,曰厨、曰门、曰阁者,八区三十有二楹,皆壮宏可观。噫!儒□□未尝为尺寸地,虽童子不肯辄屈。曰□□国家尝诏四方:“郡无小大皆立学,本古庠序之法,以为教。甫一年,学不幸而□天下士反,无弍言复之者。今唯识再毁矣!皆不几□而复,其不顾吝有若七人者,其勿懈儒果出有若洪集者,其请而勿禁有若言□□。门甚远也。儒之人际(视)唯识,岂独不□,越明年五月院成,洪集以始末徕乞余言,遂书之。且以见其心之耻云。时皇祐三年也,豫章黄□记,琅琊□□元书朱,太华郑□□题额,兰陵□大雅立石。
(碑文缺字者皆用□代之)
三、释文
我于皇佑三年九月从陕西鄠县(注:原文中“扈”)去蓝田,晚宿在道边的寺庙里,问起寺庙名字,为“唯识廨院”。洪集说:寺院五代时就有碑石,上面刻着“龙泉寺”。本朝立国之初,寺名更改为“义井”(注:原文令人迷惑,义井不像寺名,似乎是新的用途,姑且如此翻译),不久就因为某种原因作废了。到了宋太祖开宝九年,精通唯识论的□志兴来到了此地,盖了草庐,起名曰“唯识院”。到了宋仁宗庆历初年,朝廷对西夏用兵。皇帝下诏说,凡是不满三十间的寺庙都要毁掉,于是寺庙废去。
过了五年,因为有人上言,说陕之西的寺庙都毁掉了,如今有人愿意修建,就不用禁止了。所以洪集身体力行建庙之事,费用是民间七位姚姓之人出的。洪集的德行很深,年纪大了,还诵经不已,每日只食一餐。周围几个乡的人都很信仰他。那七个姓姚的不是巨家,都不顾一切出资,毫不吝啬。而洪集本人不分寒暑,到处奔走,丝毫都不松懈。所以寺庙很快就建成了。其中有殿、有塘、有厨、有门、有阁,分为八个区域,有三十二个间房。
唉,读书人如果没有读书的地方,就连小儿也收服不了。国家曾经向四方下诏,郡无大小,都要立学校,本是古来教育之法,以之办学。但学校才开上一年,不幸出了问题,学生就会四散而去,没有谁再说进行重建的。但是唯识院毁了两次,都不长时间重建了。拿出全家身资的竟然有这样七人,持之以恒,毫不松懈有像洪集这样的人,有上书不要禁见庙的人。(同这些人相比),读书人就差得远了。读书人面对唯识院的人,难道不感到羞愧?
到了第二年五月,庙建成了。洪集将建庙始末告诉我,请我写文,所以我做了这篇文章。希望读书人建了能够有所感悟。
四、《复唯识廨院记》碑同龙泉寺
碑文首先介绍寺庙以往的兴废过程。然后描述唯识廨院在宋代的重新修建过程。再将建学校和见寺庙相对照,感慨儒者不如僧人。最后介绍了作文的缘由和目的。
从文中可以看出,五代时此寺被称为龙泉寺,起名唯识院是宋代的事情,且其规模有限,否则不会在庆历年间被朝廷废掉。重修后作者称为《唯识廨院》。
此碑阳面是欧阳修书《黄埔诞碑》,故被收藏在碑林书法博物馆。
此碑是蓝田龙泉寺发现的,按说龙泉寺非常出名,但查阅隆庆《蓝田县志》,不见记载。有人口口声声说乾隆《西安府志》记载了,并且说该寺庙规模很大,武则天置天下僧人在内,但查府志,毫无踪影。
蓝田县志载龙泉寺始于《雍正志》,但很简略。清嘉庆《蓝田县志•古迹志》五代条下记载甚详:“龙泉寺,《旧志》,在县东十三里。《复唯识廨院记》:寺在道旁,五代时石存焉,按其刻曰龙泉寺。”以后《光绪志》和《民国续志》延续了该记载。《民国续志》将之记入古寺,意思当时寺已经不存在了。另外却记录了苟家村有一个 “龙泉庵”,应该就是龙泉寺的后身了。
乾隆之前为何不记载该龙泉寺?我估计是古寺不在,此碑被隐藏起来。到了雍正年间才重见天日。否则《隆庆志》和《西安府志》不能不收录。
蓝田洩湖黑沟村陈家坪和汤峪口皆有龙泉寺,但都应该同此碑无有关系。因为同县志记录不符。
按道理说,龙泉寺于宋代后才被称为唯识廨院,但有人言之凿凿,说在敦煌经卷等发现了唯识廨院印章,并称敦煌经洞起源于苟家村。苟家村是唐代丝绸之路起奌,唯识廨院是管理丝绸之路中央机关,相当于人民大会堂。用时兴的语言说,此语很雷人。且不要说人民大会堂只是个开会地方,一个寺院主持如何成为丝绸之路中央机关?管啥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哪一头?这些还可以讨论,单说唐代文物上如何出现了宋代寺印?颇令人迷惑不解。还有一个可能,唐代有另一个唯识廨院,那就与此碑无关。我等待着新的资料,来解决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