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白雨
作者/惠武
今年(2025年)5月初,西北部分地区突降冰雹,给这些地区的农作物和其他行业的物资及设施造成了重大损失。尤其是农民们辛苦一年,眼看就要收割到手的小麦,被这些突然而至的天外之客击打的体无完肤,饱满地麦穗麦粒击落殆尽,着实令人心痛。这是近几年来极为罕见的天灾。
冰雹,是因强对流天气在积雨云中发生激烈碰撞,而生成白色的冰冻结晶体。冰雹最小的如黄豆粒,最大的有鸡蛋大或许还有更甚者。故而,在西北地区的民间俗称为“冷子”或“白雨”、“哈雨(西北方言,意为不好的雨)”。
天下冰雹,对以农业为生的农民而言,无异于心头剜肉。所以,农民们对于冷子或白雨的到来,如临大祸,闻之色变。
千百年来,为了尽可能避免或减轻冰雹这个洪水猛兽对农作物带来的危害,人们穷尽智慧,想出各种办法来进行防范和应对。最常见的、人们认为颇有效果的方法,就是打。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颇具传奇色彩的“打白雨”,有的地方也叫“打过雨”或者叫“打北雨”。用专业术语,就是打雷阵雨。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农业生产大集体时代,每个生产队都有两个专职的打白雨的人,被称为“炮手””。那时候,天气预报不像现在的天气预报这样准确及时,大家判断今天下不下雨,今天的雨会不会夹带“冷子”,主要凭双眼来观察天气的变化和云层的颜色与形状进行确定。
白雨的发生,主要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它的生成是有路径规律的。白雨的主要路径在北方或者西北方向。当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如果在北方的天边升起了一朵大大的云头,紧随着洁白的云头后面呈现出乌黑褐黄色的云层,且伴有狂风和雷电。那么,这朵快速升高的云团,十有八九就是“哈雨”。
正在田间劳动的人们,只要看见西北方向有云团升起,第一反应就说“今个怕是有过雨(雷雨)啊!”为了防止这茬过雨里夹带白雨,生产队长很快安排专人回去请大将军,准备打雨的事!
队长派人也不是乱派,要派经常负责打雨作业,有经验、手脚麻利、能看懂云团走向的人,才能充任这项工作。
打白雨,是一项庄重又慎重的工作,一点都马虎草率不得。如果毛手毛脚,不但打不了白雨耽搁事,而且还会引发安全及伤人事故。
被人们称为“大将军”的,就是打雨的土炮。这是一种用铸铁铸造,周身用铁环抱箍,高约两尺,重达三四十公斤的空心铁柱。之所以称它为大将军,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从迷信方面的敬称;二是对它具有雷霆之力的一种美誉。
打雨的人赶回家后,立马拿上火药、打碎的铧铁块和鞭炮,去存放土炮的地方——山神庙或者土地庙那里,先要焚香礼拜,然后鸣炮迎接,揭去裹在土炮身上的红布,就算把“大将军”请出来了。请出大将军后扛在肩膀上,去村庄顶部最高的山头,安炮装药,就等滚滚而来的云团升到头顶后,点火发炮。
用火药装炮,是一项很谨慎细致的作业,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如果不小心引燃了火药,后果不堪设想。一般装药,都是有经验的熟练老手负责。先把土炮稳稳当当地竖直安放在比较瓷实平整的地方,再把火药装进炮堂压实并参杂一些铧铁碎块或钢珠铁球之类的东西,最后用黄土轻轻地捣实封口。点炮时,炮堂的下端与底座的结合部,有一小孔,用来预设引信。点燃引信后,引燃炮膛内的火药。随着山崩地裂地巨响,炮膛内被高温烧红的铧铁快在火药的推力下,瞬间被送入云层。据说,这些被高温烧的通红的生铁碎块遇冷空气或发生爆炸,破坏云层结构,遏制冰雹的生成。有没有用,人老祖辈都这样代代相传。只要有白雨,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请出大将军,祈求借助它的威力消灾除害。
白雨打完后,打炮人又将大将军恭恭敬敬地请回山神庙或者土地庙,置于供台之上,重新用红布覆盖好。逢年过节,还要给它搭红放炮,并和山神爷与土地爷一起,享受祭祀供奉。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生产模式的改变,又因为老式的土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以后,被农村人敬为神灵的大将军,就一直赋闲待在土地庙和山神庙里,和土地爷与山神爷长相厮守,相伴终生。取而代之的,就是用后来的高射炮来干预天气,打白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