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实的褶皱里寻找诗意的栖居
——郑升家诗歌的精神地理学
安徽/王瑞东
郑升家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双重凝视"——既向外观察城市变迁与社会百态,又向内审视自我精神的成长轨迹。这组新作以伊宁市的街巷为经纬,编织出一张融个人体验与时代印记于一体的精神地图,展现了诗人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寻找诗意栖居的可能。
一、城市漫步者的精神测绘
郑升家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城市漫游者特征。在《在如意云锦小区伫足》和《遇见易和澜庭》中,诗人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城市空间:"从利群路穿过西环路/沿四川路向重庆路/经山东路到福缘家苑"。这种精确的地理标注不是简单的空间叙事,而是通过命名的仪式感,将匿名化的城市空间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领地。当诗人说"如意云锦/真是恰如其名"时,他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诗性的空间赋魅,抵抗着城市化带来的同质化侵蚀。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城市空间的观察往往伴随着身体感知:"尽管大路旁的环保工已额头冒汗/而这里的凉爽却很惬意"。这种具身化的写作,使城市空间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成为可触摸的温度和气息。在《遇见易和澜庭》中,"外卖骑手未等绿灯亮起/便飞驰而去"的细节,生动呈现了城市不同节奏的生命状态。
二、植物意象的精神辩证法
《美好的期待》和《杏花开旺海棠路》构成了诗人精神世界的植物志。橄榄树作为核心意象,被赋予"维和的象征意味",其成长历程暗示着诗人自身的艺术追求:"走过稚嫩/经历无数次风雨/孤单中磨练/独立刚强的性格"。诗人将植物人格化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物化的反向思考,这种双向投射创造出一个充满张力的象征世界。杏花与海棠的并置更具地域特色。诗人敏锐捕捉到边城伊宁特殊的物候现象:"那里的杏花绽放得很早",这种观察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成为诗人与城市建立情感联结的媒介。"花香情浓/接受一次美的熏陶"的表述,暗示着自然美学对城市生活的救赎可能。
三、文学精神的隔空对话
《奋力支撑人的起码尊严》展现了郑升家作为诗人的精神自觉。这首诗既是对残雪文学精神的致敬,也是诗人的自我期许:"柔弱而不卑微/以自信的心灵抗斗"。诗中"舞动精神的笔尖/突破封锁"的表述,与《美好的期待》中"永不放弃/勇往直前"形成呼应,共同勾勒出诗人坚守文学尊严的精神肖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二元对立/矛盾冲突"的认知,这使他区别于简单的社会批判者。在《遇见易和澜庭》中,诗人既看到"施工中的伊宁六星街"的嘈杂,也发现"民宿与庭院美食/拉动着个体经济"的活力,这种辩证眼光使他的写作避免了非此即彼的简化。
四、行走诗学的形式探索
郑升家的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鲜明的行走特征。诗句如脚步般绵延展开:"从利群路穿过西环路/沿四川路向重庆路",这种空间移动的节奏感创造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诗人将手机导航等现代生活元素自然融入诗中,使传统诗意与现代经验达成和解。
在语言上,诗人追求"克服牵强/减少附和"的自然表达。如《杏花开旺海棠路》中"游人们呼朋引伴/邀约在暮色苍茫时到访"的描写,既保持口语的流畅,又暗含古典诗词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语言质感。
结语:作为生活方法的诗歌
郑升家的这组诗歌展现了一种可贵的生活态度: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保持诗意的清醒。无论是《美好的期待》中的"保持自然的真我",还是《奋力支撑人的起码尊严》中的"不甘妥协",都指向同一种精神立场——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坚守文学的本真价值。
诗人通过城市漫游、植物观察和文学对话,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地理学。这种写作既是对伊宁这座城市的文学编码,也是诗人自我认知的不断深化。在这个意义上,郑升家的诗歌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一种主动的生活方法,一种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精神自主的生存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