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
——《一九八四》读后感
陶玉山
《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一本反乌托邦的小说,也被视为一部伟大的政治寓言。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所瓜分。这些国家实行高度极权统治,通过改变历史、篡改语言、打破家庭等级等极端手段来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用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终极目标。作者通过极端的虚构的场景,描绘了一个极权社会中的恐怖生存状态。具体表现在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完全剥夺,思想也受到严酷的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通过温斯顿·史密斯的悲剧命运,展现权力滥用对个体自由与人类毁灭性严重影响,深刻揭示了权力失控的后果,引发对隐私权、言论自由、历史真实性等问题的持久讨论,成为政治讽喻文学的范本。是一本公认的人类反思自由与控制的永恒经典。虽然在个别国家因为其主题和内容敏感而被禁,但还是被翻译成六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经久不衰。
伏尔泰说:“权威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罪恶,它被用来遏制真理。因为权威是建立在偏见和自私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的“正义”,往往都是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工具。这就是社会的讽刺。“所有的战争宣传,所有的叫嚣、谎言与仇恨,都是来自于那些不上战场的看客。”任何时代,都注定会有人拥有权力,然而,伴随权力失控而来的往往是腐败和罪恶。我们读一本书,不能只看故事情节,还要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寻找背后的意义。翻开这本1949年出版的惊世之作,每一行字都像是一把寒光凛凛的手术刀,精准剖开极权主义的血肉肌理。“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真理部大楼的钢铁箴言,构筑了小说中大洋国的统治根基。“老大哥”这个人物作为大洋国的领袖和权力的象征以及人们膜拜的对象,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无处不在,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与这个“老大哥”息息相关。“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现在。”在这种固有观念支配下,他用所谓的理论控制着大洋国民众的思想,使得每一个人都臣服于他。而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则是大洋国负责宣传的真理部的官员,是“老大哥”的部下,具体从事篡改历史和消除与旧历史有关证据为独裁者强化政权服务的工作。“所有的历史都是可以多次重新书写的本子,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擦干净重新书写。行为一旦完成,无论怎样都不可能证明发生过任何篡改之事。”过去岂止是篡改,实际上是被消除了。原因在于,除了自己的记忆,别无任何一种档案存在时,你又怎能确定一件事情,即使它显而易见?“老大哥”就是利用这种方式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使大家忘记历史,在思想意识中只有“老大哥”这一个伟大的人物。在“老大哥”眼中,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权势成了他的遮羞布。他坚信,“他们不到觉悟的时候,就不会造反;他们不造反,就不会觉悟。”他对异己分子和企图保留真实历史的人是残忍绝情的。作者通过精心塑造的这个象征极权主义独裁者的人物来揭示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当温斯顿·史密斯在日记本上写下“2+2=5”时,他正在经历认知系统的暴力重构。这不是数字规则的改变,而是人类思维底层的格式化。
常言道:所谓梦,是会突然醒来的。随着时间流逝,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温斯顿逐渐对“老大哥”的极权强制统治产生了怀疑,并且暗地里参加了反对“老大哥”的秘密组织。但是,温斯顿经过被清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最终不得不臣服于“老大哥”,甘心做他的忠实信徒……这一结局,应验了孟德斯鸠说的那句话:“权力会奴化一切。”他的结局说明了愿意放弃自由来换取保障的人,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讽刺揭露了在集权主义盛行的国家,个人是没有自由的,只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国家领袖。生活从未变得轻松,慢慢学会了接受和顺从。历史从未死去,它只是被教科书风干成标本。就像书中所说的“历史在此刻就像一张白纸,被不断地擦干净,填写上新的内容。”所以说,未必是教科书里的历史,才最值得记取。当历史成为权力的嫁衣,虚构反而成了最后的真实。
这本小说的语言特色就是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当中的。作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利用语言的夸张和滑稽,深刻地叙述了每个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时会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在大笑中,逐渐感到有些战栗不安,明白了极权专制主义的恐怖。不仅小说中的思想在西方引起广泛反响,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语言也得到了普遍认可。作者在书中创造的一些新词,譬如“犯罪思想”、“新语”、“老大哥”等,已经被收入词典。奥威尔创造“新话”的远见令人脊背发凉。真正恐怖不是肉体消灭,而是让人爱上了自己的枷锁。书中的一些术语,譬如“奥威尔式的”,会让人自然想到小说中描写的集权主义社会的行为或组织;“老大哥在看着你”(书中出现的标语口号)这句话则会让人联想起任何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的监视行为。如此等等,随处可见。
加缪说:“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该如何存在’的持续追问。”其实,未来早已存在,它只是等待出现的契机。困住我们的从来就不是能力,而是固执的偏见和过早设定的自己。我们读历史,包括像《一九八四》这样的小说,是不可预知未来,却可以理解现在,带着历史感生活。由此而言,我们读一本书,不能只看故事情节,还要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寻找背后的意义。假装谦虚是再虚伪不过的表现。“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的今天,多一个人读奥威尔,世界就少一个奴隶。这句话说得有些绝对,但仔细想想,不是没有道理。就像哈耶克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需要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为什么一些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因为解决问题的人,就是制造问题的人。世间最大的罪恶往往不是因为贫寒,而是产生于放肆。在当今社会,为什么有人会抵制文明?那是因为文明一旦到来,他们的特权就没有了;为什么有人强烈反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规定?那是因为他们有许多见不得人的财产,其理由都是扯淡。为什么有些检查都要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前通知?那是因为为了让你提前准备好忽悠的人的办法,让你准备好饭局,让你准备好这个那个,不说你也知道的。为什么一出事就说是临时工干的?那是因为临时工有力气,有力气背那些大大的黑锅……当权力变成一种铁腕,阻止人们了解真相,我们是否还会拥有真实?我们还能不能开口说话?权力必须关在笼子里,并且要有强力措施予以监督。一旦有人违规滥用,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否则,权力让人癫狂,就会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那种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单是想想,就非常恐怖……
真正让社会进步的是批判者,而非赞美者。奥威尔精准地预言了监控社会、真相被操纵、新闻选择性报道等社会现象。由此坚决认为这部小说不是虚构的,而是一面照向社会的镜子。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这部小说,比任何时候都具有现实意义。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说:“国家一旦没有了正义,就会沦落为一个巨大的匪帮。”这部小说提醒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思想的自由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被警惕地捍卫。集权主义是一种极端自我封闭的意识形态世界观,它通过一个封闭的意识体系来取代现实。这部小说以极其悲惨的结局告诫人们警惕极权主义,保卫自由和人权。小说的核心思想是对于自由和人权的追求是不可抗拒的。不仅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警示和反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愚昧是产生专制的土壤。你相信的太多,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奥威尔说:“我写《一九八四》是为了警醒世人,不是使用说明书。”“我之所以创作,是因为我想揭露一些谎言,吸引人们去注意一些事实。”这是我们提高认知和思考能力不可缺少的一本书。这本书你可能听说过,却没有读过。不要紧。这本经典你什么时候阅读都不晚。这样一本深刻揭示人性和社会的名作,永远不过时。不管什么时候打开都可以读起来。“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们总是在寻找那些触动心灵、震撼灵魂的作品,可是,总是难以如愿。就像天会亮的,总会亮的,没有太阳也会亮。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翻译家兼资深文学评论家董乐山曾经这样评价这本书:“我这一生读到的书可谓不少,但是感到极度震撼的这是唯一的一部。因此立志把它译过来,供国人共赏。”好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或感慨:阅读过《一九八四》和没有阅读过,真得不一样。这话是否有道理,只有亲自体验过的才会知道……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