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洞游记
路边
一、善卷
第一次游善卷洞是与同学李江一起从丁山步行去的,那时因为年少,对善卷洞也不了解,游得有些稀里糊涂。三十多年过去,少年成了白头,终于上个势,与妻子一道重游,这次是骑了助动车去的。善卷洞在哪里呢?宜兴人的女婿、南宋名相周必大在他的《泛舟录》里说:“善卷洞在宜兴县城西南五十里国山东南。”
善卷洞洞名据说因善卷而来。那么善卷又是谁呢?
很久以前,中原大地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部落战争,这就是黄帝战蚩尤。蚩尤大败,尸体被胜方部落肢解,族人被迫带着他的遗骨向南迁徙,最后葬蚩尤于洞庭湖西南常德,尊丘墓为武陵。四百年后,蚩尤后人善卷成了苗蛮九黎部族首领,德才兼备,贤声远扬。于是尧跑去向他请教,舜干脆要把王位禅让给他。但善卷认为世风日下,原始共产主义精神已经远逝,况且南北方恩怨根深蒂固,果真接受舜的好意,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晋人皇甫谧《高士传》说他“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但善卷的行踪并非就此消失,后人终于知道他先后在汪渚、沅陵等地隐居,最后遁入辰溪大酉山,过着自耕自食的简朴生活,直至病逝长眠。善卷墓旁的善卷祠,千秋香火在叙说着永不消逝的故事。
那么善卷在“入深山,莫知其处”后,来过宜兴善卷洞吗?不知道。没有资料说他来过,也没有资料说他没来过。我想他没来过,他从常德入深山的路线是汪渚——沅陵——辰溪,是向西南去的,是远离舜的,怎么会来东北方向的宜兴呢?这是其一。其二,四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人烟稀少道路崎岖兽害四伏,而适宜隐居的山林处处都是,本意逍遥自在的善卷何必冒险几千里奔波来沼泽水洼的太湖流域?其三,纵使来了,为什么又要回去呢?其四,纵使来过,他的故事也许在泰伯奔吴重新开发江南前的一千多年里,随着良渚文化的消失而早已灰飞烟没了,何以流传至今呢?所以宋代周必大及明代都穆等古人的善卷洞游记,对善卷这位老人家都是只字未提的。《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卷之末·定讹》里也说:“善权本作善卷,以山冈岩穴卷曲得名。”没说与善卷这个人有关。
这次我们在善卷洞门前见到了善卷老人的全身直立石像,石像在雨水洗刷后显得分外灵秀。他脚下的石基上写着:“善卷为躲避虞舜的禅让而云游四海,最后见江南宜兴秀山丽水,既有鸟语花香之情调,又有山林风光之野趣,便择一造化天成的溶洞隐居了下来,后人便把他隐居的洞称作善卷洞。”这段文字写得这么实,就不怕游客质疑吗?我认为起码应加上“相传”两字,大家“哈哈”一笑:不必较真,相传而已。
二、善权寺
这么说善卷洞不关善卷老人什么事了吧?慢着,关系还是能拉上的,这关系就是善权寺。
先说三国鼎立,吴国在第四代君主即末代皇帝孙皓在位时,已经到了内忧外患国力衰微地步。君臣为了粉饰太平稳定民心,大做天降瑞祥文章。西元276年,据说宜兴螺岩山出现了龙岩洞石室(即后称之善卷洞),于是朝野相庆。孙皓派司徒董朝和太常周处来封禅立石,并将螺岩山推为天下至尊国山。封禅就要进行封土筑台和登台祝祷活动,所以就修建了土墩祝英台1,并在台边修建了办事处房舍(后世称祝英台古宅),立石则是立了今天还在的国山碑。
南朝宋顺帝升明三年(479),齐公萧道成受顺帝禅让,做了皇帝并改国号为齐,称齐高帝,萧赜为太子。翌年,萧赜(后称齐武帝)将办事处房舍改为建为善权寺,善权者,禅权也,齐高帝的权柄是宋顺帝禅让的,总要自我“谦让”和对顺帝“褒扬”一下吧。明代重建时,取谐音称为善卷寺。其后好事者便把善卷老人也带了进来,国山也成了善卷山。
说起善权寺还有一个插曲,善权寺山门西侧有红莲荷池,所以乡人也以红莲寺俗呼善权寺。民国初年,地方五洞桥村有陈姓大户,每以猪羊牛三牲入寺祭祀,以为隆重,屡劝不止。久之与寺僧积怨成仇,直至械斗,陈家竟一把火将千年古刹烧做白地。民国十六年,苏州人不肖生未作调查采访便将其事写成武侠小说《火烧红莲寺》。说寺中机关暗道密布,更实名指责能仁法师荒淫无道。能仁法师的全称是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是清顺治皇帝对善权寺方丈玉林的敇封。储传能的祖父储南强曾把不肖生请到善权寺遗址,并召集五洞村、祝陵村等村民,挖地三尺而未见任何机关痕迹,村民唏嘘信服,不肖生当众道歉。
不肖生的小说问世后,很快被搬上银幕并轰动一时,可以说是开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先河。后来影视界的改写重拍,更是花样百出,经久不衰。对这部于宜兴人有侮辱的影片来宜兴上映时,宜兴人没有像湖北丹江口人一样小气,而是宽容大度一笑付之。丹江口人认为《秦香莲》侮辱了他们均州人陈世美,所以不得在本地演映。
三、狮象洞厅
螺岩山是水成石灰岩山,善卷洞是被含有碳酸气的水溶解而坍塌剥落所形成的自然溶洞,成源历史以百万年计算。谁最早发现了善卷洞?不知道。《重刊宜兴旧志》有“周幽王二十四年洞忽自劈,口广二十余尺”的说法,而历史上周幽王纪年只有十一年,可见这个说法只是有人想告诉我们该洞历史很悠久而已。
善卷洞有上、中、下、水四个洞,入口处在中洞。洞口高宽各有三四米,刚进十余步,有一数人合抱粗和数米高的笋状巨石迎面而立,这就是砥柱峰。砥柱峰是洞顶滴水中含有的碳酸钙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在地面长期堆积而形成的,这样的景象在洞里很普遍,顶上滴水处的碳酸钙也会自我沉淀成乳状下垂,导游便很自然地介绍说:“上面的叫作钟乳,下面的叫作石笋。石笋每五十年长一公分,不信你用尺子量一下,过五十年再来验证。”钟乳和石笋还会对接,对接处如白玉一般晶莹剔透,并且继续往粗里长,象巨大的蘑菇杆一样顶天立地。砥柱峰后面是巨大的洞穴,高有二三十米,大呢?明代侍郎都穆说“可容千人”。又“左一石类象···与左石相向者类狮”。这个躺狮和立象实际上是许多石笋连缀而成,巨大的身躯震撼人心,所以中洞又叫狮象大场。
我们今天所步行的中洞广场,是储南强倾毕生精力开发善卷洞张公洞而打造的。储老是前清贡生,辛亥暴动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宜兴第一任县长。一个家底并不丰厚的开明绅士却为了家乡的旅游事业而倾其所有,前后投入二十多万大洋的巨资,其中竟还包括了儿媳和儿媳妹妹的妆奁金三万多。以致家庭生活简而再简,以致后来儿媳为了子女读书无钱交学费而不得不去跟校长商量免费。共和国建设部副部长储传亨说他的这位祖父“不愿意坐班船,因进舱要脱鞋,破袜子就会暴露”。和今天某些人大物建游乐场不同,储老投入的不是资本,是信念和奉献。所以一解放就将两洞以及所收藏的数十件古董悉数上交国家,其中仅一把供春壶,民国廿三年英国皇家博物馆就愿以三万五千英镑收购。这位公元1959年长眠于螺岩山自称为简翁的老人,因其品质光辉终被今人推崇为中国溶洞第一开发者、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那开发前的中洞又如何呢?储南强的另一位孙子储传能的著作《江左传奇》说:“其初也,上则乱石崩裂,下则峣岩嶙峋,俯仰之间,殊觉局促。”储老召集工匠大刀阔斧,“经去浮石,扩两厢,凿地三尺,容积倍增。因石置景,循纹成象,开局自然。砥柱峰始感其高,狮象兽王蓦然成真。”上洞在中洞深处,左有石阶拾级而上约十米,略小于中洞,钟乳石笋怪状百出,或人或兽或物,或正视为甲而侧视又为乙。右有石阶徐步而下。由于上下空气不对流,上有湿热而下有清凉之感,故上下阶门分别有“冬暖”和“夏凉”字样。
四、水洞
下洞与中洞同向,一侧有潺潺流水,外接涧溪,内通水洞。相传水洞内有白龙出没, 民国廿二年储老亲赴上海,邀请来华表演的德国海京伯马戏团入洞捕龙。洋先生们虽在场上吹嘘说无论什么动物都能训得服服帖帖,但真要他们露两手,却怕万一失败会砸了牌子划不来。次年,储老招募勇士,冒险潜水探索,深入山腹百米左右,终未见龙迹,却意外探得一如桌大出口。于是绕道后山将出口凿大,水位骤降三尺,直泻红莲池塘,从此水洞内通起了小船。站在船上,高处扁担及顶,矮处蹲下碰鼻。“船在洞中行,篙朝天上撑”就成了如今众游客不可多见的一大奇观。
下洞较狭长,与中洞落差有五层楼高,储老在民国廿三年两洞建成开放前,每天用二十多名石匠上下对凿,耗时十年,硬是打通了一个人工隧道,建造石阶105级。隧道中洞入口处有“百病消除”四字,系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重题,原字为其父民族资本家荣德生于两洞开放当年所题。当荣德生得知储老为两洞耗尽家财后继乏力时,及时捐赠所需全部水泥,又收购螺岩山山地六千亩相赠,免去了储老年年要交山租的后顾之忧。
中、下洞既通,储老于是在下洞口外筑堤,断行道而提高水位。一举成两景,堤开瀑布,外蓄溪湖,灵气蓦然倍增。
经修建后的善卷洞浑然一体,犹如一座复式宫殿,巧夺天工,人称“万古灵迹”。近八十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并被列为世界三大奇洞之一。储老当年托人探访另两洞情况,公派考察国际教育的无锡人候病骥回来说:“比利时汉人洞只是个大水洞,大得轮船可以直进直出。”宜兴籍驻国际联盟全权大使和瑞士公使吴凯声回来说,法国里昂洞“不过尔尔。”
五、梁祝文化
善卷洞坐船出后洞上岸是碧鲜庵,这里相传是祝英台读书的地方。后人将祝英台当作一位多情女子,并且演绎出了一段旷世爱情故事。男主角是梁王祠里的梁王。南朝齐中兴二年(502),萧衍由忠义王晋封为梁王,宜兴是梁王领地,地方官便在善卷寺旁建梁王祠称颂。同年,梁王受齐和帝禅让,建梁朝并称为梁武帝,梁王祠因不便多提反而被淡化,日久祠里梁王像被误传为梁山伯。女主角是祝祷台被后世误作陵墓的墓主人。同为梁王领地的宁波有忠义王庙,但当地没有祝英台,所以宁波人演绎不出女主角来。他们也没能明白忠义王就是萧衍,只把有圣王装束的梁公,理解为保佑一方平安的山伯神。
梁祝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爱情自主追求的普遍心声,它的悲剧处理本身就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唤起了人们巨大的同情心。第一波将梁祝故事传扬的大约是将其加工成文学作品的宜兴道情,宜兴道情渊源于渔鼓道情,渔鼓道情是两晋时道士为传唱道教故事而持渔鼓竹板单口说唱的一个曲种。宜兴道情持竹制、哈板和三跳木板,并有单人、双人和多人表演。为了使故事更有传奇性,宜兴道情吸收古代仙女飞天及其衣裳作翅膀的神话精锐,创作了化蝶情节,大大升华了主题内涵。宜兴道情戏《琴剑梁祝化蝶情》一直是苏、浙、皖等数省城乡书场茶馆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第二波将梁祝故事传扬的是各地人们在欣赏了宜兴道情后再次口口相传,有些地方甚至把故事当地化了。各地的艺人们进行了移植性再创作,于是各种艺术形式各种故事版本的梁祝,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江南北,并至全国各地和海外,其中影响最广的是越剧。第三波将梁祝故事传扬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个在越剧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不朽乐章,终于将梁祝故事推向了世界艺术的巅峰,梁祝故事也被今人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梁祝故事要比罗密欧朱丽叶早得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宜兴市政府终于在善卷洞后洞外投资复建了英台阁、圆通阁、善权寺和三生堂等建筑群。只是新建的善权寺仅一幢小殿,几尊佛像而已。英台阁后搭起了半亩多地的大型凉棚,里面有许多竹桌小凳,对面还有堂会戏台。我与妻子便和众游客一道,在这叫做祝家茶庄的凉棚里歇落,并边吃茶饮吃糕果边欣赏台上据说是长年不息的梁祝越剧表演。
六、圆通阁与三生堂
圆通阁在后洞处山头上,面西可以俯视善卷镇镇区全景。出后门拾级东坡是梁武帝拜斗坛和国山碑塔。明代都穆见到的圆通阁是“创于大中十年七月,自唐迄今,几七百年。”因山路邃僻未受兵灾而传存。明代陈公益《圆通阁记》释寺名是“惟观世音之道,变动不居,普融无碍,上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其所以为圆通”。也就是说,圆通阁只供奉普陀大士观世音像。今天的重建圆通阁有世界一绝,那就是所供奉的五十三尊观世音悬雕佛像一律为紫砂泥制作烧成。四海之内皆有佛,香敬圆通不枉然,这也是陶都宜兴展示给天下游客的结缘礼吧。
三生堂始建于宋代,《江南通志》说:“善权寺有三生堂,乃唐司空李蠙、宋宰相李纲、学士李曾伯祠。”也就是说,三生堂是后人为了纪念三李而建的。他们都在青少年时期寓居过善权寺,并就读于碧鲜庵。发达后又都为保护和修缮善权寺包括圆通阁做出过很大贡献,甚至死后都依依不舍葬在这片好山好水之中。李蠙,唐代陇西人,曾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终官大司空,“碧鲜庵”三字为其所书。李纲,宋代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政和年间进士,官至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李曾伯,宋代河南谭怀人,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均任过相当于宰相职位的三位历史名人,都与善权寺有缘,而且竟然都姓李,于是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这佳话写在三生堂柱联上便是:一姓转身三宰相,三生造寺一因缘。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