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北与川渝山水相连,在道真自治县和重庆市南川区交界处有块界碑,上刻“黔蜀门屏”几个大字,说明这里历来是两地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地方。
打围鼓在绥阳县郑场镇和新蒲新区新舟镇境内广为流行,始于何时无文献记载。通过走访民间调查考证和传承老艺人口述的传承谱系推算,流传至黔北地区至少已有两三百年历史。
打围鼓的传承与发展,在新舟镇民间曾一度兴盛和繁荣,流传区域当数新舟镇和郑场镇为最。新舟和郑场同属黔北地区的商贸古镇,紧靠绥阳县城和湄潭县城,系通往四川、重庆的要津之地,也是“川盐济楚”的盐运中转站,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新舟镇经济社会和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民国时期,两地各大商号、会馆、堂口、戏院、茶馆林立,商贸繁荣。客商云集,茶馆业尤为昌盛,内设戏台供艺人表演,客商到茶馆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茗,一边观赏演出,以愉悦心情,消除疲劳。
茶馆业的兴盛,给予各门派艺术展示的平台,拓宽了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空间。打围鼓的传承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逐渐形成川、黔两派,两派艺术团体时常相邀至各茶馆进行竞技演出,相互交流技艺。
笔者小时候看过家乡人打围鼓,但并没有深入地了解。2024年9月28日,应乡友之邀,特意到新舟镇去探访打围鼓。通过与新舟镇的围鼓爱好者刘其巨、刘世俊、王汉合、王森林、王林强、田维良、杨光其、夏仁品等老艺人交谈,才得知会打围鼓的人越来越少,且多是老年人,传承已后继乏人。
民间的打围鼓分茶馆演奏和红白喜事到主人家演奏。打围鼓不受时间限定,白天晚上均可,一般晚上居多。演奏者人数几人至十几人不等,无需舞台化装,只要安放几张桌子,摆上钵、锣、鼓、钗、马锣及胡琴等乐器以及茶水、瓜子、花生、糖果等食品即可。
表演艺人围坐在桌子四周,闹台锣鼓一打就算开始了。表演时,打击乐器有堂鼓、大钵、大锣、小锣、马锣等,伴奏乐器有二胡、中胡、月琴、三弦、京胡、唢呐等。统子匠(指小鼓手)是表演者的指挥,演唱和乐器伴奏都要看他的手势和鼓点表演。刘其巨他们强调的是自娱自乐,不带商业色彩,而现在一些年轻人来学习打围鼓着重在商演,两代人的价值取向已发生了变化。
打围鼓是一种集体活动,讲究相互配合,其艺术特点是节奏明快,表现力和感染力较强。通过几个人的演奏,仿佛让人置身金戈铁马的战场,气势恢宏,宛若千军万马奔腾呼啸,又似百丈瀑布飞流直下。它具有独特的打击乐个性,鼓点铿锵有力,比较复杂,内容也较为丰富。锣鼓声不同,所表现的喜怒哀乐也就不同。
打围鼓又分为文打和武打。当天,刘其巨他们表演的是武打场面,“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和“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引自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和《官街鼓》)般的节奏,一会儿又变成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引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几样打击乐器敲打出来的声音如唐代诗人祖咏《望蓟门》所描述:“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几件打击乐能打出这么多节奏,的确让人心生感慨。
打围鼓是一种民俗文化,既有历史传承性,又具文化艺术价值,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