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社会小说《世外》
——欧阳如一
第八十四章、去找刘冬梅副市长
别说中国农民不懂诗,别说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诗只停留在唐诗宋词时代,别说从自由诗以来中国就很少有好诗,别说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都多,别说靠写诗生活得饿死,那得看有没有真正的好诗,那七个人听了张老放的诗朗诵音频都热泪盈眶。
李志和问“作者是谁?他是干啥的?”
高见岭说:“他是我的学长,这样的诗他写了两百多首,他退休在家。”
李志和说:“我怎么不知道这个人?”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高见岭说:“您知道他就是李白。他搞创作没收入您想赞助他咋的?”
李志和想想自己有一个钱都送到了项目上,说:“他赞助我还差不多。”
当过小学校长的张老还沉浸在对刘校长的追思里,问:“高博,您说农村的孩子读书为了啥?是应当像《朝阳沟》鼓励他们返乡务农还是像现在,从幼儿园起就告诉他们一定要离开农村。”
高见岭说:“农村学子学成不一定要返乡务农,这更会形成城乡二元社会;城市学子也不能像以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那样都撵到农村,牺牲的不只是几代人,还有中国的未来。可只要是学农的就必须从事农业,哪怕是穿白大褂的农业。中国的大学教育应当实行对农科大学生在学费、分配、工资待遇、退休金等和方面的优惠,就像对‘师范’专业。还有,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有农业课,要让城里人熟悉农民、热爱农业、喜欢农村,就会从根子上改变现在农村土地撂荒、年轻人流失和空村现象。”
这真是个办法,可哪里才有下情上达的通道?李志和对另外二老说:“难怪他叫高见岭,就是有高见。”
张老说:“咱们不是要找刘冬梅书记吗?她就在那座小学读过书,我要找她找她那边的县领导拿那座房子和咱们合办‘太行山文化教育博物馆’。”
“好主意。”王老说:“我也要找她,我儿子没少给县里赞助,她现在是邢台市副市长,又想拉我儿子赞助、咱们正好求她帮咱们办一家正式的合法合规的尾矿材料厂。”
岳秀听了一拍手,说:“老几位赶紧去,不瞒你们,咱们入股的钱就要花光了,这个月农民工就开不出资。”
是嘛?李志和对高见岭说:“还咱们四个去。”
邢台市副市长刘冬梅正在主持一个烂尾项目工程协调会,这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到处都是烂尾,主要因为政府和银行把关不严,在政府方面,她当了分管城建的一把手才知道,虽然有严格到繁琐的审批程序,违规审批的项目还不少,只要上面决定她政治命运的领导说了句话,她就得签字,还得替他担责。或是自己的重要关系人,好处当然不能少,她就得批,否则就无法在圈子里混。这种项目多大是空手套白狼,最容易烂尾;在银行方面,银行对开工项目的贷款、工程款和购房的预付款及按揭款是有监管权的,必须按进度用于该工程。可银行大多只对自己贷出去的钱负责,而放弃对其它钱的监管,只要开发商给好处,就使得开发商追求更高的杠杆率——把所有钱都用在购买新的土地和办开工手续上,盖房全靠建材商、施工方垫资。这种商业模式在商品房量价齐长的时候获得了奇迹般的结果,比如中国最大的开发商“恒大”几乎可以不用钱盖房,可疫情一到他们集体滞销并全部烂尾,就造成了城市百孔千疮、每个烂尾项目后面都是罗圈官司。这时刘冬梅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有微信显示:“冬梅书记,我是小李村的老李,我们在您办公室,想跟您说说我们村的项目。”刘冬梅在心里说:“真不知天高地厚。”继续听会。
城建局局长例出了本市一百多个投资在五千万以上的烂尾项目,这只是一个地级市,全国这样的项目有多少?这就是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他又把这些项目分了类,只有少部分工程基本竣工因为欠工程款不能交付使用,假如政府能协调银行和债主暂缓还债它们就会有转机。这时刘冬梅的手机又震动了一下,有微信显示:“冬梅书记,我是小李村老王,我儿子让我有事找您。”这可是临河少有的金主,刘冬梅立刻回话:“我在开会,您稍等。”继续听会。
财政局局长汇报了本市的财政状况,这两年多的疫情让百业凋敝、
税收断崖式下降,财政局目前的任务是保事业编人员的工资,他的建议是所有的烂尾项目政府都不要促成其开工,竣工也会闲置,这是另一种烂尾,但政府直接投资的项目得千方百计完工,否则上面就会问责——刘冬梅就想起了自己亲自抓的几个项目,就包括临河的两个滑雪场,这时她又接到一条微信:“冬梅,刘校长不在了。”她的心咯噔一下,回信:“我这就过去。”
土地局局长汇报了本市土地市场的情况,连续三起流拍——这时候哪家企业还敢买地?土地价格已经跌到成本价卖也没意义,可土地收入占税收的40%土地市场不能不救,解决的办法只有请城投公司出手,或在外边找大型国企、央企参与竞拍,当然他们只出人,不出钱,就等着真正的买主。刘冬梅知道地价和房价政府是主要推手,却不能这么说,土地暗箱操作也是个秘密,不该在会上说。立刻宣布:“这种会开过好几次了,全国都一样咱们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等中央政策。你们下去落实,一定要先开一两个项目的工,就算是‘报春花’,疫情总会结束,谁先开工谁先得利。争取了时间我们再研究引入外部资本,挑能很快形成效益的一个一个复工,散会。”
刘冬梅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平坦而又明亮的市政府办公楼的走廊里,整个大楼数她学历最低,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工作期间才读了个“夜大”,她就成了刘校长的三千多名学生中学历最高的,她始终记着刘校长的教导:“太行山的娃子学成一定要回来建设太行山”,她是刘校长的推荐才当上了公务员,又是受到刘校长的弟子们的关照才有了今天,她和刘校长的弟子们经常聚会、也经常提到刘校长,大家都深为他的学识和人格感动,却都认为刘校长的政治理想没法实现,他还停留在《朝阳沟》、《红旗渠》的时代。只遗憾她已经三年都没去看过他,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忙啥,这就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可刘校长说没就没了,再也见不到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