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社会小说《世外》
——欧阳如一
第八十一章、就这么干
第二天年轻的村支书李万山就把本村五十多个棒劳力带上了山,老村支书李志和给他们训话:“乡亲们,老少爷们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三大差别吗?”
“不知道。”他们很自豪地回答。
“我知道却说不完全,那就请高博、咱们的总工程师给咱们讲讲。”
高见岭知道老李这是在耍怪,说:“缩小城乡差别、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差别、工农差别——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就提出了,2011年重庆又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地区差别、城镇贫富财产差别,您讲您讲。”
老李书记说:“咱们国家的特点就是总能提出些不可能实现的口号,缩小城乡差别能实现吗?”
有人说:“反而加大了。”
“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差别呢?”
有人说:“这不,你大孙子大学毕业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回来给我们当支书了。”
大家笑。
“那贫富财产差别呢?”
有人说:“越来越大了。”
大家附和:“是越来越大了。”
老李书记说:“咱们高博有承诺啊,缩小三大差别就要在咱们这儿实现——今后你们有正式工资,只要能在这家企业干满三年,没娶媳妇的能娶上媳妇,没买车的能买上车,没钱盖房卖房的有钱盖房卖房,我说完了,请高博安排任务。”
大家半信半疑,说:“有这么好?”
高见岭由李志和身后站到前面说:“做梦娶不到媳妇我教你们。”
有人说:“我们也想要小二十岁的。”
大家笑。
高见岭根据他们的专业把他们分成了七个班组,分别是:木匠班、瓦匠班、机械班、水电工班;石匠班、雕刻匠班、力工班,说:“机械、石匠、雕刻匠跟着万山捡石头,木匠、瓦匠、水电工跟着万山他爷修房,力工班哪需要去哪儿,分头行动。”
李家祖孙一张手,说:“咋干哪?”
高见岭说:“你们是石匠我哪知道?”钻进帐篷喝茶去了。
李万山带着他的石匠们满山逛,说:“叫我们捡石头,咋捡哪?”就看到了峡谷口那两个足有二十米高、浑身长满了树的佛头,这是初春,入夏他们会藏在一片茂密的树叶里,说:“咱们要不到把它雕完?也算矿山一景?”这时,他听到身后有人说话:“你们都信佛吗?”
是高博,他们说:“信。”
“佛是啥?”
他们回答:“佛就是菩萨,就是神,就是石像、就是泥胎。”
“那你们就能看到漫山遍野都是佛。”
有道理,他们立刻发现,这座山在远处看是座卧佛,走近看有两尊立佛、再走近看那些采下来没用的巨石可能是四大护法和八大金刚,再往开出的石壁上看好像有一幅浮雕的五百罗汉,而那些大小不等的荒料就是大寺院中的各种神兽,他们惊奇地喊:“怪了怪了,真就漫山遍野都是佛。”
这就是让他们“捡石头”的目的?李万山说:“这得投多少工啊?做成石佛群政府让吗?”
这就是中国社会目前的问题,如果放在古代,石窟和寺庙都是百姓自发修建,国家乐见其成,也给后人留下了不世资产,可现在百姓做什么都得政批准,而政府做的任何事情都不用百姓同意。高见岭说:“佛教其实是无神论你们知道吗?”
“不知道。”山民们更是惊奇。
“佛教不以神为信仰的对象,佛教信佛、法、僧,为‘三宝’。佛教没有唯一的神,所以佛教徒可以说是无神论者。”
“噢……”众人恍然大悟,有人说:“高博,我们信您得了,您就是佛。”
李万山领会了,对大家说:“高博让咱们捡石头,就是要对这座矿床的每个立面和每块石头发挥想象,像啥就刻啥,但眼下不能动,动就得花钱,咱们还是跟着推土机把碎石‘传堆’,好做新石材和石雕样品,挣了钱再投入到那些大石雕上,就用愚公移山和红旗渠的精神,早晚把这个废弃的矿床建成矿山遗迹公园和景区。”
大家鼓掌,说:“这后生太聪明了。”
李志和指挥着他的木瓦匠们用木方搭建脚手架,他们要恢复原来的屋顶,他招呼大家下来喝口水、抽支烟说:“高博光说把它们变成什么‘石雕艺术博物馆’,也没个图纸,咋建哪?”
高见岭出现在他们身后,问:“你们过去盖房有图纸吗?”
李志和请他在一块木板上坐,给他递了烟说:“都在心里,用嘴说说就得,顶多画张平面图,比例还不对。”
高见岭问:“古代宫殿有设计图吗?”
有人说:“那谁知道?”
李志和说:“北京故宫的总工叫‘样式雷’,他的设计图是模型,是缩小了的房子,叫‘烫样’,只有咱们中国人能看得懂,照它盖就好了。”
高见岭说:“看来您没少公费旅游。”问:“798你们去过吗?”
有人说:“60度、75度我们喝过。”
大家笑。
高见岭就给他们讲了798的故事,它在北京,是1950年苏联和前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一家保密厂,占地和建筑规模都挺大。上世纪八十年它由于技术和产品落后倒闭,成了一座工业废墟。1995年“中央美院”从王府井原址迁出,在新校址交付之前就借798做过渡,一用就是六年,这期间雕塑系接到了创作纪念抗战群雕的任务,需要一个大的工作空间,就在798改造了一栋3000平方米的闲置仓库,这就是它艺术工厂的雏形。美院建成后回迁,老师们没有离开,继续租房搞创作,就形成了以雕塑为主,绘画和其它造型艺术为辅的创作基地。
李志和对大家说:“看着没?啥都得自发,不能靠国家。”
高见岭继续讲798的故事,重大的转折出现在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并创立了艺术网站,又聚拢了一大群外国艺术发烧友,各种艺术创作室相继成立,工艺品店、餐饮、酒巴、咖啡馆、歌厅和其它服务设施也跟进,798这才成为中外游客必到的景点,朝阳区政府才重视,才进行了规划和投资;后来有人看中了这块地皮要搞房地产,北京市政府迫于国际压力——各国来京的政要都到那里参观过,多次想拆迁都未果,他才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艺术区”。
李志和对大家说:“咱们就是要先干着,造成影响再给县政府‘贴金’——把功劳归给它,他们就会同意。”
高见岭说:“798的特点是保留工业遗迹的原貌,与各种当代艺术‘混搭’,反而处处新潮。”
“我明白了。”李志和起身对大家说:“这些房子不是只有四壁没有门窗和房盖吗?全用玻璃封好,我们只做配套部分——厕所、食堂、宿舍、办公室和会议室,要请专业公司设计出艺术氛围,其它,特别是大厂房谁用分割、谁装修,省得咱们花钱费力不讨好。”
有人问:“除了咱们谁用啊?”
李志和说:“死脑筋,咱们免费供应新型石材,要求艺术家们来咱们这儿搞创作,咱们只挣他们的吃住钱;艺术家们自带粉丝还大多有公司,就会把咱们这儿变成手工作坊和石雕市场,咱们这的山上山下就都能变成景区,小李村的老房子也都能改成工作室和民宿,咱们还得反过来形成三大差别——农民比城里人富。”
大家热烈鼓掌,说:“太好了,太行了。”
李志和向高见岭作个鬼脸:“你哥我聪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