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传承
◎ 栾 新 河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味道,宛如记忆的锚点,将我们与往昔紧紧相连。新洲的古法红糖,便是这样一种带着岁月温度与情感力量的存在。而在这份甜蜜事业背后,有一位坚毅而热忱的女性 —— 靖响林,她宛如一位领航者,在蔗田与熬糖的烟火间,谱写着传承、创新与共富的动人篇章。
儿时甜忆,梦的种子悄然种下
靖响林的童年,是在新洲的乡野间度过的。冬日里,村里弥漫的红糖甜香,是她记忆中最温暖的片段。那时,工业制糖尚未完全普及,传统手工熬制的红糖,是村民们劳作一年后收获的甜蜜慰藉。每到甘蔗成熟时节,各家各户便忙碌起来,孩子们围绕在熬糖的大锅旁,眼睛紧盯着锅中翻滚的糖液,满心期待着那香甜的红糖出锅。
靖响林常常蹲在一旁,看着长辈们熟练地操作着工序,甘蔗经过切碎碾压,汁液汩汩流出,再经过一道道精细的过滤、熬煮,最终在模子中成型,变成一块块散发着醇厚香气的红糖。那独特的味道,既有甘蔗的清甜,又带着柴火熬煮后的焦香,每一口都仿佛能驱散冬日的寒意。这份对传统红糖的美好记忆,如同种子一般,在靖响林心中悄然种下。
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制糖迅速崛起。甘蔗汁在工厂里经过多次提炼,变成了颜色近似传统红糖、甜度更高且杂质更少的赤砂糖。虽然赤砂糖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场景也日益增多,但在靖响林心中,它始终无法取代传统红糖的地位。因为传统红糖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未经筛除的果糖、葡萄糖以及丰富的微量元素等物质,不仅富含营养,更赋予了其独特的口味。
多年来,靖响林在城市中打拼,事业逐渐有成。然而,儿时的红糖味道却时常在她的心头萦绕,挥之不去。与此同时,她敏锐地察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养生的需求愈来愈高,而传统红糖所蕴含的天然、健康理念,正契合了大众的追求。她看到了传统红糖广阔的市场前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心中逐渐成型 —— 回到家乡,重拾古法红糖制作工艺,让这份儿时的甜蜜再度飘香。
返乡逐梦,荒芜土地焕发生机
2016 年,靖响林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老家新洲区凤凰镇毛冲村。彼时的毛冲村,许多田地因年轻人外出务工而抛荒,一片萧瑟景象。但在靖响林眼中,这片土地却充满了无限可能。她流转了 200 多亩土地,其中 100 亩水田用于种植甘蔗,决心建立 “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让中断了 50 年的传统纯手工红糖制作工艺在这里重焕生机。
梦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充满了挑战。一开始,村民们对靖响林的想法并不理解,在他们看来,工业制糖早已成为主流,传统手工熬糖费时费力,产量又低,能有什么前途?面对质疑,靖响林没有退缩。她深知,要让大家接受,就必须做出成绩。为了还原最正宗的古法红糖制作工艺,靖响林和丈夫踏上了漫长的考察之路。他们走访云南、广西等地的传统制糖厂,深入学习各地的制糖工艺,与当地的老手艺人交流经验。同时,靖响林回到村里,召集那些曾经有过制糖经验的老人,耐心倾听他们的口述,将点滴的记忆拼凑起来。
在制糖间的缓坡上,靖响林按照古法,内嵌了直径从大到小的九口连环锅。锅下,柴火熊熊燃烧,为熬制红糖提供着稳定的热量。在小火的慢慢熬煮下,不断被搅拌的红糖从大锅缓缓流入小锅。在这过程中,要历经 “五榨三滤两浮一沉” 的繁复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经过数个小时的精心熬制,红糖沉淀,最终被倒入模具成型。
2016 年 11 月,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靖响林终于成功制作出了纯手工红糖。当第一批 “点溪园古法红糖” 面世时,那熟悉的香甜气息瞬间弥漫开来,勾起了许多人儿时的回忆。产品一经推出,即刻被抢购一空,这让靖响林和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她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创新发展,甜蜜事业渐入佳境
随着 “点溪园古法红糖” 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靖响林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她深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靖响林开始紧锣密鼓地研制红糖的衍生产品。
她在基地里种植了茉莉花、玫瑰花等植物,确保原材料的品质。经过反复试验,生姜红糖、茉莉花红糖、红枣红糖、玫瑰红糖、陈皮红糖等一系列新产品相继问世。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古法红糖的醇厚口感,还融入了各种花卉、食材的独特风味,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对于那些不喜欢 “喝” 红糖的人,靖响林又推出了红糖麻花、红糖小米酥等一系列可以 “吃” 的红糖小吃,成功吸引了众多年轻顾客的目光。
在包装上,靖响林也独具匠心。她采用了 “靖式文化” 的样式,在包装盒上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了红糖的制作工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美观度,更加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2018 年,靖响林全面铺开线上销售网络。她建立了 “点溪园古法红糖” 公众号并设微商城,开通了淘宝网官方旗舰店、京东武汉馆等电商平台,形成了完备的网上销售体系。如今,坐在点溪园园区的电脑前,轻点鼠标,靖响林就能将红糖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的市场。与此同时,线下销售也稳步推进,“点溪园古法红糖” 成功进驻了 65 家中百仓储、375 家中百便民超市,产品供不应求。
产业融合,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靖响林深知,要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红糖制作这一个环节。于是,她开始谋划将红糖制作与乡村观光游相结合,打造集生产、观光、休闲、旅游,吃、住、玩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
在园区内,一边是种有茉莉、玫瑰、粉黛乱子草等植物的 2000 米赏花步道,每到花季,繁花似锦,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另一边是粉墙黛瓦、干净素雅的徽派民宿,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如今的红糖小镇,已经成为市民游客体验 “红糖文化” 和 “生态农业” 的旅游热门地。
园区根据不同的季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3 月到 5 月,是种植甘蔗和采摘艾叶包青团的活动,游客可以跟着村民在地里种下蔗种,体验农耕的乐趣,期待着秋天的收获。5 月到 10 月,是采摘玫瑰花、茉莉花的旺季,游客可以跟着师傅摘瓣、去蒂、洗净、揉碎,亲手制作美味的鲜花酱、玫瑰饼。10 月到 12 月,主要是收甘蔗熬红糖,游客可以参与制作红糖麻花等产品,亲眼见证古法红糖的制作过程。1 月到 2 月,游客可以跟着手艺人打糍粑、烫豆丝,感受浓浓的传统民俗文化。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靖响林始终没有忘记乡亲们。点溪园古法红糖产业园年用工达 9000 人次,从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收割一直到红糖生产出来,村民们不出远门就有工可做,留守妇女也能顾家赚钱 “两不误”,人均增收 7000 元以上。靖响林还积极帮扶贫困户,目前已帮扶 21 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她手把手地教村民们种植技术、制糖工艺,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在她的带领下,毛冲村的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荒芜的村庄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外,靖响林还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园区内,她设立了 “卷石紫砂彩绘艺术馆”,馆内收藏了明清以来的彩绘紫砂 54 件,其中清代 42 件、民国 11 件、明代 1 件。她希望通过这个艺术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传统工艺的魅力。
如今,新洲的古法红糖在靖响林的努力下,已经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那香甜的味道,不仅飘进了千家万户,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靖响林就像一位勤劳的蜜蜂,在蔗田与熬糖的甜蜜事业中,不断耕耘、不断收获,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她和毛冲村的辉煌篇章。而这份甜蜜的传承,也将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熬糖之火,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闪耀,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
栾新河,新洲人,长年从事办公室工作,喜欢文化、历史、艺术和旅游,不时挖掘和整合乡村振兴各类资讯,兼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策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