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育文化 倾心教育筑未来
—— 记田家村党支部书记徐光松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薛彥民
在济南市济阳区济阳街道田家村,每到暑假,村委会大院就会传出朗朗读书声。这里没有豪华的教室,没有昂贵的教学设备,却有一群眼睛发亮的孩子和满怀期待的家长。带领这场“文化觉醒”的,是一位曾经高中毕业却没有信心参加高考的村支书——徐光松。从打工仔到村支书,从“文化荒漠”到“人才摇篮”,徐光松用自身经历证明: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在他的感召下,田家村不仅每年考上大学的孩子成增长趋势,更培育了尊师重教、孝老爱亲的文明乡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振兴之路。
一、文化缺失的切肤之痛:从“打工受挫”到“婚姻危机”
徐光松是土生土长的田家村人。他的成长经历,是无数农村孩子命运的真实写照。2001年,高中毕业的徐光松怀揣改变命运的梦想外出打工,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没有背景,没有资金,更没有贵人相助,有的只是浑身的蛮劲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可是,“每月挣个千儿八百块钱,除了吃喝,剩不了几个钱。”在累得浑身酸疼的日子里,他才深刻体会到:“打工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否则只能干最出力的活,拿最微薄的钱。”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第一个转折点,促使他先后进入技校学习实用技术,又钻研畜牧业知识。虽然这些学习让他有了一技之长,但缺乏系统文化教育的短板,始终如影随形。
2005年,掌握了一技之长后,他回到家乡开始尝试自主创业。现实远比理想严酷。前三年亏损严重,“颗粒未收”,但他凭着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始终咬牙坚持。到了2009年下半年,他的事业突然“爆发”,迅速发了一点小财。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上的翻身。
然而,物质上的富足并未带来真正的幸福。这个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一度迷失方向,骤然陷入“穷人乍富”的心态失衡中。“买车要买好的,吃饭穿衣也开始追求档次。”更严重的是,他将长期因家境贫寒积累的自卑感,转化为对家人的无理苛责,“对着爱人三天两头没事找事发脾气”,想从发泄中找回自尊。没成想,自我心理安慰倒是找到了一点,却导致了婚姻的破裂。现在虽已破镜重圆,回首这段往事,他依然痛心疾首,后悔不迭:“没有文化,比没有金钱更可怕。”这种切肤之痛,成为他后来痴迷读书、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层动力。
2017年,经历事业起伏和家庭变故的徐光松跌入了人生低谷。也正是这一年,他在和龙寺、历城区教育局做义工,寻找精神慰藉,偶然接触到了《论语》《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以及曾国藩、苏轼等名人传记。“书,如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让我豁然开朗,看清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自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与渺小,知道了做人应有所敬畏,多行善事,莫问前程。”这种精神层面的觉醒,让他意识到田家村的孩子们不能再重蹈自己的覆辙,必须用文化教育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摆脱贫穷,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同时,他更意识到:教育的力量,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更能改变乡村的精神面貌。
二、播撒文化火种:从“个人读书”到“全民阅读”
2017年,尝到读书甜头的徐光松,不再满足于做义工,想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给别人,于是便做了一个大胆尝试——把平时一起接送孩子、志趣相投的同学家长组织起了“家长读书会”:分一到三年级和三到六年级的家长两个班,专门从济南请家庭教育讲师来给这孩子家长传授经营家庭、教育孩子等知识。以此为契机,他还积极与当地学校的校长取得联系,在校内开设了家庭教育课。2018年,他向青海省玉树小学捐赠了书包、服装等价值5000多元的物资,组织济阳济北小学与玉树小学的部分孩子和家长进行了视频互动。
2021年,徐光松当选为中共田家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经过充分酝酿、反复动员,啃下了三块虽有利于各家各户、却涉及其切身利益的硬骨头:一是砍伐村内道路两旁、街头巷尾、私家闲散土地上的树木,春天杨絮乱飞,夏天虫害为虐等问题彻底解决,并退林还耕140余亩;二是开挖铺设灌溉水渠1300余米,增加了农田灌溉面积;三是打通积弊多年的断头路、死胡同,方便了村民出入,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三板斧砍出,得到村民们的认可。他在村两委会议上又提出:将“文化振兴”作为村庄发展的核心战略,把“以文化育人,以教育兴村”作为村庄发展的理念。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村里原有的“家长读书会”升级为“乡村振兴文化大讲堂”。一为暑假期间的“留守儿童”(小学生)有个学习场所,不因沉溺于手机游戏荒废学业;二为解除在外打工的为人父母者后顾之忧;三为能有更多田家村的孩子摆脱土里刨食的命运。
为此,他挨家挨户做孩子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农村孩子从在娘肚子里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出生后,既没有城市孩子的优势教育资源;父母整天外出打工,也没时间辅导、照料孩子的学习。但我们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家长,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重视和支持孩子读书学习,决不能让他们再输在人生的赛道上,重蹈我们的覆辙。”朴实的话语直击农村教育痛点,如一记重锤,让家长们彻底醒悟。
办“大讲堂”缺少教室,他就和村两委商量,把仅有的4间办公场所腾出来两间;没有老师,就请本村已退休的老师重执教鞭;那些从田家村走出去的天之骄子,有的出国深造,有的事业有成,但他们始终未曾忘记家乡的养育之恩,听说村里举办“乡村振兴文化大讲堂”师资紧张,便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助推孩子们实现梦想。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王建云,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徐金环等连续三年义务辅导课程,就连刚接到录取通知书、即将迈进大学殿堂的徐良、徐文静、徐昊三位同学也主动当了第三期大讲堂的志愿者。
大讲堂结束后,徐光松创建了“田家村乡村振兴文化家长群”,邀请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研究生,以书信方式,真实地、不间断地提供学习经验,为大家解疑释惑。这个创新举措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反哺机制:徐金环博士在群里解答数学难题,王建云博士坚持线上辅导,远在外地的徐春玲博士不忘线上分享学习经验,刚考上大学的徐昊也不断分享高中时的学习心得。时至今日,群里仍保持每晚背诵《弟子规》《大学》的打卡习惯,文化传承已成日常。
济阳区妇联主席柏秀芳对田家村吸引走出去的大学生回村报效养育之恩的举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田家村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天之骄子,是田家村人的骄傲,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文化的继承人。他们不忘这片土地的滋养,不忘父老乡亲的深情,带着知识与智慧归来反哺家乡,通过文化的力量,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它倡导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反哺机制,让教育的成果在社区内部形成良性循环,不仅促进了田家村及周边地区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具有较为普遍的借鉴意义。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徐光松的眼界更加开阔、长远。让孩子们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想让他们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
眼睛外看,不断提升“大讲堂”层级,成为2024年第三期“大讲堂”目标和亮点。他找到济南市阅读协会会长何丽亚,说明来意后,两人一拍即合。
何会长特意针对田家村小学生需求,量身定制了包含国学经典诵读、数学思维训练、英语口语交流、美术、舞蹈、艺术创作、手工制作、社交礼仪、安全教育等13项内容的“文化套餐”,汇聚了来自高校、社会机构的11名专业人士传授辅导,开创了田家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教育盛况。徐光松像一位教育资源的“开源者”,打破地域限制,为农村孩子搭建起与城市几乎一样的学习平台。
爱,没有白白付出,开源引来潺潺流水:济南市市中区公安分局民警带来安全教育课;寿光世纪小学的师生开展线上读书分享;济北小学教师姜龙健、济阳实验二小教师宋盈盈、济阳实验二小退休教师王秀花、澄波湖学校教师魏旭东、济宁第十中学老师李美玲、居住城区的退役军人肖安清等,闻“书香”而动,纷纷加入了为孩子们奉献光和热的队伍。
济南市阅读协会何丽亚会长感叹:“村里能有这样一位书记做带头人,是全村人的福气。”
来自四面八方的无私奉献让徐光松深有感触:“这种爱的传递,在村里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在别的村里也难以享受的到。”
三、文化润村的深层实践:从“孩子教育”到“乡风文明”
在文化建设的持续推动下,田家村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教育奇迹:自2001年走出第一位研究生以来,这个有206户人家、902口人的乡村,已经走出了博士生4名,硕士生8名,清华大学学生1名,其他本科生35名。这些学子成为活生生的“文化标杆”,激励着一代代农村孩子奋发图强。
徐光松深知,孝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乡村文化振兴既要托起明天的太阳,也要呵护今天的晚霞。
自2021年起,他连续四年举办“公益老年节”,为28位80岁以上老人赠送米、面、油,组织文艺演出、义务理发、一起吃团圆饭等活动。当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老人们满脸灿烂,犹如朵朵盛开的菊花。
2024年5月9日,是村民高荣云、高继珍两位老太太的百岁生日。徐光松专门为两委老人举办了“传承孝道文化,争创文明家庭”祝寿仪式。驻济阳区省派工作队牵头负责人李为勇、济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徐万平、济阳区执法局副局长王长志、济阳街道党工委委员李洪斌、山东博美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海、山东兆基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靖丰硕等,前往为两位老人祝寿,庆贺百岁。徐万平书记、王长志副局长为两位老人的儿子徐金发、徐光林颁发“尊老爱老模范家庭”奖牌;孙海董事长、靖丰硕总经理分别为老寿星赠送贺金一千元。
老寿星高荣云激动地说:“我活了一百岁,年轻的时候没过什么好日子。这老了,越老越有福。今天村里的老少爷们给俺祝寿,还有这么多的领导也来看俺这农村老婆子,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么好的社会,这么好的日子,怎么着俺也得再多活几年。”
“文化浸润式”孝道教育,已经成为田家村的特色。四届“公益老年节”办下来,不仅弘扬了孝道文化,使村里婆媳纠纷、妯娌不和、邻里不睦等现象明显减少,更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重新思考家庭责任。孝亲敬老在田家村已蔚成风气。
省派工作队负责人李为勇等专程来为两位寿星祝寿,也是对田家村孝亲敬老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徐光松的最大追求。村里的王老汉,年事已高,身患疾病,家里找一分钱都难;儿子自顾尚且不暇,哪有余钱资助他爹。像这种情况是不能享受国家低保政策的,但又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王老汉继续无依无靠的贫困下去。徐光松觉得:“别人不管,村两委必须管。新农村建设搞了这么些年,村里还有这样的困难户,是村干部的耻辱!”经过徐光松的四处协调,多方努力,王老汉的生活终于有了基本保障。
村里有3名因父母离异或病亡的孤困儿童,经济上政府给予了特殊资助,但缺少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的缺失将会是他们永远无法治愈的痛。为他们寻找母爱的环境,也成了徐光松的分内事。他多次与济南市“手拉手孤困儿童帮扶爱心志愿者”对接、协调,杨铭君女士慷慨地向3名孤困儿童敞开温暖的怀抱,担起母亲的角色,“新家”的温馨和快乐抹去了孩子脸上的无助和忧伤。
由此我在想,徐光松的心该是多么细腻,藏有多少柔软?
在徐光松的规划中,文化建设最终要形成田家村独特的精神标识。他计划今年扩大“大讲堂”的规模,把附近孟洼村的孩子也吸收进来,共同享受丰厚的教育资源。他说:“现在农村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享受的教育资源与城市相比,差距却越拉越大。面上的事情,咱管不了。我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尽力而为,能缩短一寸是一寸,能让农村孩子多走出一个是一个。”同时,在“大讲堂”开设学习《毛泽东选集》课,先从村两委委员和党员学起,然后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进而推广到村民,逐渐形成全民阅读风尚,培育新时代的“耕读之家”;将本地“稻谷之乡”的产业特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邀请农业专家讲授现代农业知识的同时,组织孩子们学习《诗经》中“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的农耕文化;发动经济条件好的年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民组成“孝亲敬老志愿者团队”捐款捐物,设立老年食堂,免费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午餐,解决他们因儿女在外打工吃午饭难的困扰;继续推进“尊老爱老模范家庭”评比活动,并新组织开展“耕读之家”评比,全面促进乡村文明建设。通过文化认同,使田家村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保持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徐光松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奋斗、觉醒与奉献的真实写照。他用七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从一个人的读书觉醒到一个村的文化自觉,从暑期“文化大讲堂”到日常文化浸润,这条文化振兴之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滴水穿石的力量。当城里孩子在各种补习班间奔波时,田家村的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诵读经典;当许多农村面临“空心化”危机时,田家村走出去的天之骄子们正通过“云端”来反哺家乡。
徐光松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一个个像他这样的基层实践者,用对文化的敬畏、对乡土的深情,一点一滴浇灌出的希望之花。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为动人的底色——让每一片土地都能孕育自己的文化自信,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平等追梦的权利,让每一位老人都有无忧无虑的幸福晚年。
作者简介:薛彥民,山东日照莒县人,毕业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从军24年,后转业地方,曾任内刊《税收与民生》主编,现为济南市阅读协会理事。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