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
文/毛韬
人世间上曾有“百问天地”之深邃思考,远古时代周文王姬昌曾作《周易·乾卦·坤卦》“问天”和“问地”之“六爻易变”。
那时候,古人都是非常崇天敬地的,从祭拜丰年到婚礼三拜,都是首先要拜天地。早先“拜天地”之婚礼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日。
到了先秦时期,屈原恭恭敬敬撰写了一千五百多字、三百七十余句“百问天地”文章。屈原在《天问》中接连提出了询问宇宙天地、神话故事和古史传说的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他对宇宙天地、古史传说和传统等观念表示出了大胆疑惑而询问天公,犹如“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由此,昔日楚辞《天问》成为了传世二千三百多年而不朽之思睿名篇。
到了梁代时期,古人刘勰夜晚独自一人走出田园屋舍,他抬头仰望星空而感慨曰:“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他又似乎从天空中俯瞰神州,眼前又呈现出:“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 此刻,在刘勰的脑海中“宇宙天地”展现“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之壮观美景。
由此,刘勰将自己对“问天”之仰慕和崇敬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刘勰又提出了:“天、地、人”为之“三才”的人生思考。所以,他接着又说道“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再后来,风华正茂的毛泽东也登高望远,指点江山,泼墨而作诗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由此可见,从古到今人类询问宇宙天地之百题思考,一直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并且呈现出生命不息,探索不息,永无止境。
在这里,让我们静下心来,花费一些时间,读一读古人屈原所作《天问》的“仰观吐曜、俯察含章”之壮丽美景,以及屈原在文章中所提出多达一百七十二个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能够让我们脑海里亦产生许多浮想联翩和不断思索:
一.问天之感慨
在这里,笔者将楚辞《天问》全篇楚辞用比较通俗的白话文长卷来展示,以便于今人阅读和理解。
早在二千三百多年之前,屈原被放逐蛮地荒野,由于心情不佳,起先他曾寻求询问詹尹原故。据《楚辞·卜居》记载曰:“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但是,太卜郑詹尹乃端策、拂龟而问后而告之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此时,他原来想通过占卜询问君臣之事,而却被告之“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那么,屈原索性“用君之心,行君之意”直接去询问天公了,他一开口就询问天公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他问道:
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
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
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
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
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
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
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
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
边边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谁能知其数量?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
太阳是从旸谷出来。止宿则在蒙汜之地。
打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
月中黑点那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
神女女岐没有配偶,为何能够产下九子?
伯强之神居于何处?天地瑞气又在哪里?
天门关闭为何天黑?天门开启为何天亮?
东方角宿还没放光,太阳又在哪里匿藏?
鲧既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将他推举?
都说没有什么担忧,为何不让试着做去?
鸱龟相助或曳或衔,鲧有什么神圣德行?
治理川谷也见功劳,尧帝为何对他施刑?
将鲧长久禁闭羽山。为何三年还不放他?
大禹从鲧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怎样变化?
接手先人未竟事业,终使父亲遗志成功。
为何继承前任遗绪,他的谋略却不相同?
洪水如渊深不见底。怎样才能将它填塞?
天下土地肥瘠九等,怎样才能划分明白?
应龙如何以尾画地?河海如何流通顺利?
鲧是什么使他意乱?禹是什么使他事成?
水神共工勃然大怒,东南大地为何侧倾?
九州大地如何安置?河流山谷怎样疏浚?
东流之水总不满溢,谁知这是什么原因?
东西南北四方土地。哪边更长哪边更多?
南北顺量比较狭长,长出地方又有几何?
昆仑山上玄圃仙境,它的尾部又在哪里?
山中还有增城九重,它的高度又有几里?
昆仑山的四面门户,什么人物由此出入?
西北两面大门敞开,什么气息通过此处?
太阳光辉哪儿不到?烛龙又能照耀何方?
羲和还没御日出行,若木之花为何放光?
什么地方冬日长暖?什么地方夏日长寒?
哪儿又有岩石成林?什么野兽会发人言?
哪儿有着独角虬龙,以熊为妇游牝从容?
雄的虺蛇九个头颅,来去迅捷生在何处?
不死之国哪里可找?长寿之人持何神术?
萍草蔓延根茎盘错,枲麻长在哪儿开花?
一条长蛇吞下大象,它的身子又有多大?
黑水之地玄趾之民,还有三危都在哪里?
延年益寿得以不死,生命久长几时终止?
奇形鲮鱼生于何方?怪鸟魁堆长在哪里?
后羿怎样射下九日?日中之乌如何解体?
大禹尽力其圣功,降临省视天下四方。
哪儿得来涂山之女,与她结合就在台桑?
爱涂山女与之匹配,得到继嗣儿子出生。
为何嗜欲与人同味,求欢饱享一朝之情?
启代伯益作了国君,终究还是遇上灾祸。
为何启会遭此忧患,身受拘囚又能逃脱?
都是勤谨鞠躬尽瘁,没有损害他们自身。
为何伯益福祚终结,禹的后嗣繁荣昌盛?
夏启做梦上天作客,得到九辩九歌乐曲。
为何贤子竟伤母命,使她支解满地尸骨?
帝尧派遣夷羿降临,消除忧患安慰夏民。
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洛嫔?
持着宝弓套着扳指,把那巨大野猪射死。
为何献上蒸祭肥肉,天帝心中并不舒适?
寒浞要娶纯狐氏女,羿妻合伙把羿谋杀。
为何羿能射穿皮革,其妻与浞能消灭他?
西行之路遇阻受困,山岩重重怎么越过?
鲧的身子化为黄熊,巫师如何使他复活?
地上都已播种黑黍,芦苇水滩也已经营。
为何遭逐同于四凶,难道鲧真恶贯满盈?
白虹披身作为衣饰,为何常仪这么堂皇?
哪儿得到不死之药,却又不能长久保藏?
天的法式有纵有横,阳气离散就会死亡。
大鸟金乌多么肥壮,为何竟会体解命丧?
雨师屏翳号呼下雨,他怎样使雨势兴盛?
有着驯良柔顺体质,鹿身风神如何响应?
巨鳌背负神山舞动,神山怎样稳定不移?
舍弃舟船行走陆地,龙伯巨人怎样迁徙?
想那浇在家居之时,对他嫂嫂有何要求?
为何少康驱赶猎犬,遇浇就能将他斩首?
女艾借着缝补衣服,与浇同住一个房间。
为何少康取浇首级,浇虽力大仍然遇难?
少康策划整顿部下,他是如何厚待众人?
讨伐斟寻倾覆其船,他用什么方法取胜?
夏桀出兵讨伐蒙山,所得之物又是什么?
妺喜怎样恣肆淫虐?商汤怎样将桀诛杀?
舜在家里非常仁孝,父亲为何让他独身?
尧不告诉舜父瞽瞍,二妃如何与舜成亲?
起初刚有淫奢萌芽,怎么就能预料结局?
纣王建造十层玉台,谁使他到如此地步?
承受天命登位称帝,什么道理受人敬仰?
女娲有着特殊形体,是谁将她造成这样?
舜帝友爱他的弟弟,弟弟还是对他加害。
为何放肆如同猪狗?其身并不危险失败?
吴国得以长久存在,江南山川民众栖止。
谁能想到此中缘故,全因得到两个男子?
饰鹄饰玉铜鼎调羹,美食拿来献飨君王。
为何承用伊尹之谋,汤能伐桀使他灭亡?
商汤降临巡视四方,在外遇到贤臣伊尹。
为何桀在鸣条受罚,黎民百姓十分高兴?
简狄住在瑶台之上,帝喾怎会对她中意?
玄鸟高飞送来聘礼,简狄为何那么欢喜?
王亥秉承王季之德,受到他的父亲褒奖。
为何终遭有易之难,当他在此放牧牛羊?
王亥持盾跳起武舞,为何就有女子爱他?
有易女子体态丰腴,为何王亥能够配她?
有易国的放牧小子,又在哪里撞破私情?
凶器击床王亥已出,如何得以保存性命?
王恒秉承王季之德,哪里得到大牛满栏?
为何去求有易赐禄,却不能够安然回返?
上甲微能追随祖迹,有易国就不得安宁。
为何众鸟集于树丛,他会与其子妇偷情?
弟弟昏乱共为淫虐,因此危害他的兄长。
为何善变狡诈多端,他的后代反而盛昌?
成汤出巡东方之地,到达有莘氏的国土。
为何求得小臣伊尹,还能再得妃子贤淑?
水边那株空桑木上,拾到那个小儿伊尹。
为何又会产生恶感,把他作为陪嫁礼品?
汤从囚地重泉出来,究竟他有什么大罪?
难忍耻辱起而伐桀,是谁挑起这场是非?
诸侯前来朝会请盟,为何都能守约如期?
苍鹰威武成群高飞,谁使它们聚在一起?
整顿队伍攻击商纣,周公姬旦却不同意。
为何亲自为武王谋,奠定周朝又发叹息?
天将天下授予殷商,纣的王位如何施设?
成功之道违反则亡,他的罪过又是什么?
诸侯踊跃拿起武器,武王如何动员他们?
军队并进击敌两翼,他又如何指挥大兵?
昭王盛治兵车出游,到达南方远地才止。
最后得到什么好处,难道只是遇见白雉?
穆王御马巧施鞭策,为何他要周游四方?
他的足迹环绕天下,有些什么要求愿望?
妖人夫妇牵引叫卖,为何他们呼号街市?
幽王究竟杀的是谁?哪里得来这个褒姒?
天命从来反覆无常,何者受惩何者得佑?
齐国桓公九合诸侯,最终受困身死尸朽。
那个殷商纣王自身,是谁使他狂暴昏乱?
为何厌恶忠良辅佐,喜欢听信小人谗谄?
比干有何悖逆之处,为何对他贬抑打击?
雷开惯于阿谀奉承,为何给他赏赐封地?
为何圣人品德相同,处事方法最终相异?
梅伯受刑剁成肉酱,箕子装疯消极避世。
后稷原是嫡出长子,帝喾为何毒害翻脸?
将他扔在寒冰之上,鸟儿为何覆翼送暖?
为何长大仗弓持箭,善治农业怀有奇能?
出生既已惊动上帝,为何后嗣繁荣昌盛?
西伯姬昌号令衰世,执鞭来作雍州牧伯。
为何武王令治周社,承受天命享有殷国?
带着宝藏迁居岐山,如何能使百姓依从?
殷纣已受妲己迷惑,劝谏之言又有何用?
纣王赐他儿子肉酱,西伯姬昌向天诉求。
为何纣王亲受天罚,殷商命运仍难挽救?
太公吕望人在肉店,姬昌为何就能认识?
听到挥刀振动发声,文王为何那么欢喜?
武王姬发诛纣灭商,为何抑郁不能久忍?
抬着文王木主会战,为何充满焦急之情?
纣王烧柴上吊自焚,这样去死究竟何故?
为何武王惊天动地,假托神灵却怀畏惧?
上帝既降天命于殷,为何不再劝戒明白?
纣王既已统治天下,为何又被他人取代?
初把伊尹视作小臣,后来用作辅政宰相。
为何最终上追成汤,受到尊敬宗庙配享?
阖庐有功寿梦之孙,少年遭受离散之苦。
为何壮年奋厉勇武,能使他的威严远布?
彭祖烹调雉鸡之羹,为何帝尧喜欢品尝?
得享高寿年岁太多,为何竞有那么久长?
大地中央共同治民,列国君主为何发怒?
蜂蛾生命原本微贱,自卫力量为何牢固?
惊于女言不再采薇,白鹿为何庇佑夷齐?
北行来到回水之地,一起饿死有何可喜?
哥哥有着善咬猛犬,弟弟又打什么主意?
一百辆车换一条狗,最终不成反失禄米。
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
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
伏身藏匿洞穴之中,还有什么事情要讲?
楚国勋旧军中殉国,国势如何能够久长?
悔悟过失改正错误,我又有何言词可陈?
吴王阖庐与楚争国,我们久已被他战胜!
环绕穿越里社丘陵,为何生出令尹子文?
我曾告诉贤者堵敖,楚国将衰不能久长。
为何自赞告诫君主,忠义之名欲更显扬?
在这里,虽然屈原询问天公这么多凡人不解的疑惑问题。然而,天公却始终没有回答他的提问。
之后,这一百七十二个“天问”之疑惑问题,全都留给后来的科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一起来探讨和解答。
二.问天之思考
在2300多年之前,古人屈原《天问》这么众多的问题之后,今人读后为之感慨和叹息!
因为其一令今人所十分感慨的是,在远古先秦时代的屈原,就能提出如此庞大且系统的172个问题,包括对浩瀚宇宙天地人“三杰”定位的理性思考;其二令今人所万分叹息的是,这些问题虽然经过了2300多年的后人们不断探索和苦苦思考,结果是这些问题却变得越来越玄乎起来了,后人们至今都未知宇宙天地从何而来?爱因斯坦用一句“上帝不玩骰子”的话,来回避了他无法知道的问题。后来的史蒂芬·霍金也说道:“宇宙开端的问题,其实很早就被讨论过。根据一些早先的宇宙论和犹太教、基督教、穆斯林传统,宇宙在有限的并非是非常遥远的过去某个时刻启始。对于这样的一个开端,有一种论证是感到必须有“第一推动”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在宇宙中,你总可以将一个事件解释为由另一个更早的事件引起的。但是只有当宇宙存在某个开端时,才能用这种方法,解释它本身的存在。
但是十分遗憾的是,至今为止我们后人们虽然经过230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深邃思考,仍未能对屈原《天问》的所有问题,作出一个比较完整且准确的解答。可以说,人类甚至就连对《天问》第一问:“天是如何诞生的?都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答,这从早年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恩斯特·海克尔的《宇宙之谜》,再到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文字叙述中,我们似乎都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准确答案,反而提出了一个“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的奇葩观点?
因此,我认为我们乃至于我们的后人们还得承前启后继续努力寻找到“天问”疑惑问题的科学答案。
三.飞天之探索
中国古代曾有“万户飞天”之传说。古代“万户飞天”是一个典故,讲述中国明朝有一位叫万户的人,(原名为陶成道),他是一个官员,他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坐在绑上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飞向天空。但是火箭在高空爆炸了,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人们称他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中国人万户命名。
当然,那个万户想学“嫦娥奔月”飞天,虽不成功,但也成仁了。
在中国古代不仅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还有女娲补天的故事。可能是屈原阅读了“女娲补天”故事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后来,屈原在《天问》中写下了:“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 等疑惑提问。
相传在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如今,虽然人类已经能够驾驭飞船登天揽月。但是,人类对浩瀚宇宙的全貌,仍处于神秘莫测的疑惑状态。因此,我国的施一公教授讲:“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东西,感受到的能量形式,其实只占宇宙的4%。剩下的96%是什么?是暗物质和各种我们无法感知的能量形式。暗物质,这个神秘的存在,占据了宇宙的大部分。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客观。我们的感知和认知都是主观的构建。这或许能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的思考和理解。”
由此可见,吾辈和乃至于吾辈的后人们,仍要秉承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畏艰难、主动探索、持续坚持的精神,继续飞天去寻梦、追梦、和圆梦吧

作者简介: 毛韬,1955年7月出生,上海南汇人,旅游经济师,现在担任民建上海市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