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悠悠丰惠
古虞十里城南路,
柳绽梅开到凤鸣。
洞泻流云河汉远,
山藏古祠雪霜清。
几年掘药凌峰意,
还愧挨肩叠足行。
今日读君诗卷罢,
此身恍已隔三生。
重走黄宗羲三百八十年前寻访凤鸣山的路径,这位明清之际的大儒,以“柳绽梅开”四个字,点破凤鸣山的双重魂魄——既有寒梅傲雪的清刚,又具垂柳拂水的温润。相较于车纯笔下的飞瀑雷霆,黄宗羲的诗卷里,凤鸣山更像是一位披着烟霞的隐士,在流云古祠间藏着半部浙东学派的精神密码。
一、柳浪闻莺寻旧驿
循着诗中“城南十里”的坐标,到达凤鸣山麓,这里曾有梅柳相依,梅枝虬曲,柳条低垂。风过时,梅香裹着柳絮拂面,恍惚可见梨洲先生青衫落拓的身影,正在细数“柳绽梅开”里的阴阳消长。
二、流云古祠窥天心
“洞泻流云河汉远”的奇观,在飞瀑前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于车纯笔下飞瀑的壮阔,黄宗羲捕捉的是洞窟吞吐云雾的玄妙。
风涌入洞穴,与水汽相遇,化作缕缕云丝攀缘而上,在洞顶交织成流动的星图。看魏伯阳炼丹遗址的残垣,看流云掠过“雪霜清”的凤鸣真人祠,便懂得了“山藏古祠”的深意——这抹霜色不是冬雪,而是历代隐士在粉墙上凝固的精神皎洁。
想象着,当年黄宗羲夜宿古祠客房,推开斑驳的木扉,见流云从凤鸣洞涌向银河的轨迹,窗边石砚的凹痕里积着昨夜的雨水,这便是“洞泻流云”特有的灵气,触摸到的是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三、采药人在云深处
“几年掘药凌峰意”的喟叹,在桐桥畔找到现实注脚。
循着黄宗羲“挨肩叠足行”的诗句,在凤鸣山在石隙间能发现很多草药。
在凤鸣山采药救助穷苦的桐庐老人,该是诗中“凌峰意”的具象,每一株草药都承着桐庐老人济世的心意,也明白了黄宗羲“还愧”之叹:当我们踏着石阶轻松登顶时,先贤们却是攀着藤蔓在绝壁采药。
这种对“知易行难”的自省,恰似其《原君》中对君民关系的思考,在凤鸣山的悬崖间获得了自然哲学的印证。
四、诗卷展开即三生
展卷重读《游凤鸣山》,“此身恍已隔三生”的慨叹漫过千年古藤,山风掠过时,松涛与诗韵共鸣,将“河汉远”的天地意识,“雪霜清”的人格象征,编织成超越时空的精神图谱。
我想,每一位踏着诗句前来的寻访者,都在完成一场跨越三百年的精神对谈——关于隐逸与担当,关于格物与致知,关于如何在红尘十丈外,守护心中的“雪霜清”。(编辑 |暗香)
魏伯阳道教文化研究院转载
监制:王作明
本刊编辑:周高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