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二十五)
作者:张坚
长孙皇后最贤惠
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唯一的皇后,她聪智明理,贤惠雅致,德才兼备,温、良、恭、俭、让集于一身,是李世民创业治国的内助良佐。在封建社会帝王后妃中是母仪天下的典范,她的美名传天下。
一
长孙氏,鲜卑人,原籍河南洛阳,父亲长孙晟,精通文史,曾任隋骁卫将军,母亲高氏。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生于长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养成好读书,循礼法,讲仁孝,行简朴的素质。一位卜卦先生说他:“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长孙晟为爱女在贵族中择婿,见到李世民姿貌非凡,有英雄气概,打算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谁料隋大业五年(609)将军病故,留下夫人高氏和年幼子女无忌和长孙氏。长孙氏的同父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嗜酒无赖,父亲死后不但不照顾年幼的弟妹,反而横加指责,并将他们赶出家门。幸赖舅父高士廉收留,悉心教养。长孙氏更加博学多才,精通诗文,很有气度。在高士廉的奔走张罗下,这门天设地造的亲事终于完满做成。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长孙氏在“豆蔻年华”十三岁时与十六岁的李世民结成伉俪。抓角夫妻,两小无猜,互敬互爱,能尽妇道,悉心孝侍公婆,勤俭持家,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世民青年有为,文武双全,随父李渊于太原起兵反隋,进兵关中。次年五月,建立唐朝,封为秦王,长孙氏册封秦王妃。李世民在建功立业过程中,得力于长孙氏的配合和支持。武德年间(618到626年)在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业极高,太子李建成对他猜忌兹甚,皇位之争势同水火。唐高祖李渊在皇位继承上“立嫡以长”,支持建成。李世民又在一些事情上得罪过李渊爱姬张婕妤、尹德妃。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向李世民步步紧逼,诬蔑陷害,刀枪出鞘,要下毒手。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此时长孙氏孝事高祖,承顺妃嫔,尽力弥缝,以争取宫内对李世民的同情。她人缘好,多次缓解了李渊要除掉李世民的想法。但当她洞察到李世民危在旦夕,政治斗争,无法调和,只能诉诸武力时,遂与房玄龄、长孙无忌、蔚迟敬德等,力促李世民立即动手。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实力处于劣势,祸机垂发的瞬间,破釜沉舟,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有胆有识的长孙氏亲临现场,进行慰问、勉励,左右莫不感激,他为这场喋血宫门的萧墙之战,吹响了冲锋陷阵的进军号。李世民率领将士经过殊死拼杀,终于取得了政变的胜利。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长孙氏为太子妃。八月,高祖退位,李世民继位于东宫显德殿,是为太宗,立长孙氏为皇后。
二
长孙氏成为皇后,并不骄矜自傲,仍以既往保持贤良仁慈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孝敬,细致侍奉,每天早夜问安,时时提醒宫女要照顾调解好太上皇的生活起居,以行儿媳孝养之道。她特别俭约,为人称道,她的所穿所用都很平常,宫中内库按规定的服御,仅“取给而已”。
太宗与皇后,情深意重,同心协力,祸福与共。太宗非常赏识皇后的政治素养与才干。即位以后,更加以礼相待,常与论及事关大局的人事赏罚。皇后认为“天子理外后理内”,是天理正道,自己不应干扰朝政,没有考虑好的建议,一句也不说。她要太宗凡事求贤纳谏,与大臣们商议,集思广益,把问题处理周全。
太宗爱马,就在宫中建筑马苑,专门饲养骏马。其中一匹马忽然无病而暴死。太宗怒责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以春秋时齐国晏子谏齐景公,勿因马杀人的历史典故,提醒太宗。终使太宗释宫人,而不再过问。
皇后最突出的政治见解,是防范外戚专政。胞兄长孙无忌与太宗是“布衣之交”,在太宗闯天下过程中,出谋划策,居功为最,又以玄武门夺嫡之功,位列“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皇后固言不可,私下向太宗进谏:“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祸,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并以“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原则,为官选才,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贞观二年正月,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无忌自懼满盈,固辞逊位:臣有愧于参与外戚,恐天下说陛下为私。太宗说: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假如不才,虽亲不用。在皇后苦求下,改授无忌任开府仪同三司,皇后才觉安心。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没有出现外戚干政局面,这与皇后的远见卓识和进谏有着直接的关系。
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李丽质将要出嫁,太宗因丽质是皇后所生,特别爱她,而且亲家就是长孙无忌,乘龙快婿就是内侄长孙冲,因此特命有关方面为她准备的嫁资要丰厚,结果嫁资倍于同时出嫁的皇姐永嘉长公主。秘书监魏征谏言:从前汉明帝准备封皇子,说,我子怎能和先帝子比!现在资送公主,倍于长公主,这和明帝的意思不一样呀!太宗同意魏徵的谏言,回宫后告诉皇后,皇后叹息道:妾经常听陛下赞扬魏徵,我不知道原因,今天看到他行礼意以控制人主的私情,知道他才是真正的社稷之臣啊?并请太宗遣中使,赠帛五百匹送到魏徵家里。
有一天,太宗罢朝归来,怒气冲冲地说:早晚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皇后忙问这个乡巴佬是谁?太宗说:还不是魏徵,他总是在众人面前侮辱我。皇后听了,悄悄退下,不多时,身穿朝服带领后宫嫔妃郑重地跪在太宗面前庆贺:臣妾听说君明臣直,魏徵忠直,正是因为君主圣明啊!听了皇后这一番委婉规劝,太宗才转怒为喜。
皇后身居宫廷妃嫔之上,并不特权骄人。她母仪宫廷,慈怀为本,善待妃嫔宫人。太宗有时因事不顺心,就以非罪谴怒宫人。遇到这种情况,皇后便先是顺着太宗的性子,假装发怒,并请求太宗交由她严厉惩处。等到太宗怒消之后,才为宫人申理。因此宫院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皇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皇后对后宫的妃嫔宫女,非常宽容和关爱。妃嫔以下有疾,皇后亲自抚视,往往停下自己的用药、用膳,去资助关怀她们。她不专心求宠,并常观太宗公平善待每一位妃嫔。在太宗的后宫从未出现嫉妒相怨之事,这在历朝都是少有的。皇后教训子女从严,要求他们要谦俭为先,太子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总说太子器用少,请皇后向太宗申诉给以增加,皇后不许,婉言拒之。
太宗处理军国大事,“每思政理,三更方寝”。从百忙中回宫来,在皇后无微不至的关照下,总能得到舒适的调养和休息。
太宗非常重视文学的政教作用,亲自作诗《帝京篇.其九》,反映宫中生活:“建章欢尚夕,二八尽妖妍。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皇后流传至今的《春游曲》:“上苑杏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百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可以说是妇随夫唱的华章和流韵。
贞观八年夏,皇后从太宗幸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县),太宗得病,多年不愈,皇后侍奉,昼夜不离左右,皇后身体本来就差,患有气疾。有一天深夜将军柴绍飞马前来报警:有几个突厥士兵突然叛变,宿卫将发生动乱。太宗大惊,擐甲出阁问状,皇后带毒药扶病以从,左右止之,皇后说:“上既震惊,我心何安,若有不讳,义不独生”。从此,皇后的病情愈来愈重。
三
贞观十年春,皇后病重,太子承乾入侍,密谓母后:“医药备尽,尊体不愈,请奏吾皇大赦天下,并度人入道,希望能受到上天的福助”。皇后耐心解释:“生死由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有什么用处。大赦是国家大事,佛道者存异方之教耳,引起许多社会弊端,又是上所不为的事,怎能因我一个妇人而乱天下法”。承乾不敢给太宗说,说给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与众大臣感叹不已,并请太宗大赦,太宗同意。但皇后坚持要求不要以己之私而乱国家大法,施赦之事遂止。
六月,皇后病危,弥留之际与太宗诀别。时房玄龄因小事办得不合太宗心意,被解职回家。皇后说:“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仍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斥奸佞,省徭役,止游畋,妾虽殁于九泉,诚无所恨。皇后一生力避裙带之嫌,临终又语重心长地告诉太宗:“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德非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不以外戚奉朝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葬。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从俭薄,惟武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需器服,皆为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六月巳卯,皇后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岁。皇后英年早逝,朝野无不悲恸,太宗更是念念不忘。皇后曾根据古代许多美德懿行妇女的善事,撰写《女则》三十卷,且自为之序,作为效法古贤砥砺自己的借鉴。又著论批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车水马龙,开其祸源而防其未事耳。且戒宫中司仪官员说:驳文是我用以防备失礼的检尺。她自谦的说,我乃妇道人家,著述没有条理,不连贯,不准备让皇上看之,慎勿言。皇后驾崩后,宫内尚仪局司籍官员,把皇后遗著《女则》呈献给太宗。太宗纵览之悲恸,对劝他节哀的侍臣道:“皇后此书,是可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为无益之悲,,但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于是,乃召房玄龄使其复位。
京兆府醴泉县九嵕山这块风水宝地,太宗早就选定此山陵作为奉安梓宫之地。曾对近臣说:“我看九嵕山孤耸回绝,可置作山陵之处,实有终焉之意”。今太宗尊重皇后俭薄送终的遗嘱,改“堆土为陵”,为“因山为陵”。太宗又撰文刻石,称“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真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是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固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行具而已,庶儿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其年十一月庚寅,皇后葬于昭陵。魂归九天悲夜月,芳留百代忆春风。长孙皇后最先静卧于山中石宫。“陵寝盘空曲,熊罢守翠微”。首先“因山为陵”,提倡“俭薄从葬”,这就是唐太宗的皇后。
皇后已“葬”,太宗“犹念不忘”,于苑中建作层观,用以远望昭陵。太宗以后再未立皇后,然长孙氏懿风犹存,音容宛在,宫院安舒如初。太宗不受宫中是非干扰,能专心致志于理国大事,但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又历十三载,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太宗驾崩,八月与皇后合葬于昭陵。“飞双黄鹂鸣翠柳,蒂红并莲映碧波。长孙夫妻情义重,生结连理死同穴。居高思坠戒满溢,礼泉昭陵藏双杰”。这不只是苍天的精华,也是大地的珍宝。
后来,唐高宗李治怀念母亲懿德,故于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改上尊号曰 “文德顺圣皇后”。古代“谥法”,“ 文”是一种极高的品格,“经纬天地,文”,“ 慈惠爱民,文”;“ 德”:指道德、品德。如德才兼备,德惠天下。故长孙皇后史称文德皇后。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