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一位烧伤的老奶奶
王慧仙
今天我写的这篇稿子,是我经历了的真人真事,我忍不住要抽出时间,把心里的感受写出来。
记得2021年9月9日那天,女儿让我早点给孩子喂饭,因为吃完饭我们要去看望女婿认识的一位老奶奶。她不小心被烫伤了。我问:“伤得重吗?”女婿说:“不清楚,她一个人住在京郊的延庆,七十多岁了,一个女儿在韩国,一个在山东,几乎没人照顾。”听到这个情况,我毫不犹豫地说:“接到我们家来养伤吧?”女婿说:“先去看看再说吧。”虽然老奶奶跟我非亲非故,我以前也没见过她,但听女婿这么一说,我就觉得特别同情她,也担心她不知道伤得怎么样。
我们一家人赶紧吃完早饭就上路了,因为延庆离我家挺远的,所以女婿开车带我们去。一路上,初秋的风景真好看,空气也不那么热了,正是看秋景和收获的好时候。不过,我们心里都挺担心老奶奶的,所以也没啥心情看窗外。宝宝平时不怎么出门,所以对窗外的一切都挺好奇,兴奋得不得了,不停地指着路上的车“嗷嗷”地叫。他妈妈就一个一个地给他解释:“这是洒水车、这是公交车、这是警察叔叔的车……”。路上,女儿聊起:“这位老奶奶几年前查出来有子宫方面的病,手术后医生开了很多药帮她缓解病情。老奶奶是个很独立的女性,自己一个人去了山西,到内蒙古附近的一个县城,租了个带菜园的平房,自己种菜,每天还要走几公里去山上捡蘑菇。这样独居几年后,再去检查,原来的病都没了,也不需要再吃药了。一个老人,还努力学习认字,发微信,听说现在都能在网上买东西了呢。”
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总算到了老奶奶家。我急急忙忙地下车,想进屋瞧瞧老奶奶怎么样了。这时候,两位年纪差不多的奶奶出来迎接我们。我赶紧进屋找烫伤的老奶奶,结果床上躺着的是个老爷爷。我问:“烫伤的奶奶去哪儿了?”女儿指着旁边的老奶奶说:“您旁边这位就是啊!”我这才注意到,这位老奶奶胳膊上烫伤了,涂了药膏,看起来黏糊糊的一大块。我心疼地问:“疼吗?您应该在床上好好休息啊!”老奶奶笑呵呵地说:“没事,没事……”看到她精神头儿比我想象得好,我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再一打听,原来另外那位奶奶和床上的爷爷是专门来照顾她的,这让我更放心了。我们互相介绍认识后聊起天来,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和礼物来看望这位受伤的老奶奶,没多久又有人送来一大袋农产品,有玉米、南瓜……我跟女儿说:“看来老奶奶人缘真不错。”女儿说:“是啊!来看望老奶奶的邻居们络绎不绝,因为她热情好客,喜欢交朋友,所以女儿们才放心。”我说:“可我这心里还是不踏实,毕竟老奶奶都七十多岁了,一个人住在农村,万一出点什么事……”女儿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叹了口气说:“也是,年轻人得工作,身不由己。”
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开始准备午饭。两位老奶奶和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忙着准备食材,和一大团面,端来一大盆肉馅。我女婿知道我不吃猪肉,就去菜园割韭菜,从鸡窝里拿鸡蛋,做了一盆素馅。大家齐心协力,不到两个小时就包好了饺子。
饺子和排骨上桌了,大家不讲究排场,也不管规矩,谁先到桌谁先吃,吃了一顿随和自由的午饭。饭后,我们就带着宝宝去门外,欣赏田园风光。老奶奶的门前是一条平坦的马路,路边的大柳树和杨树下特别凉快。我们穿过马路,在田间小路上散步,右边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真是个丰收的好景象!玉米棒子一排排地挺立着,真想掰两个回家煮着吃。左边是五颜六色的野菊花,宝宝看到这些漂亮的花,特别喜欢,指着鲜艳的菊花“嗷嗷”地叫,拉着妈妈的衣角要去花田摘花。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太阳开始偏西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片五颜六色的田野,回到老奶奶家时,看到她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玉米棒子、大南瓜、冬瓜、大葱等等,让我们带回家。
我们邀请老奶奶去我们家休养几天,但她婉拒了。照顾老奶奶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真心实意地说:“我们这些邻居照顾她方便多了,你们就放心回去吧。”看样子,老奶奶的烧伤并不严重,邻居们照顾她应该没问题,我们就不再勉强邀请了。因为回家的路很远,我们就准备启程了。为了不辜负老奶奶的好意,我们满载而归,带回家的蔬菜吃了好几天。老奶奶家树上挂满的李子,也成了宝宝最近最爱吃的水果。
回家的路上,车开得飞快,路灯也渐渐亮了起来。在橘黄色的路灯下,我们看到一幢幢高楼大厦灯火辉煌,到了北京五环,简直就是一片灯海,光的世界。我还在回味着老奶奶家的情景,农村的乡亲们还是那么朴实、热情,对这位独居的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还送来了那么多土特产。老奶奶家的街坊邻居真多啊。
我女儿在城里住的是高层,一层楼住四户人家,我来北京快两年了,只和其中一家打过招呼,从没遇到过邻里互助的情况。有一次,我忘了带钥匙,只能在楼道里等女儿下班回家,邻居看到了,也没邀请我去她家坐坐。在上海儿子家也是,一层楼住四户,只和一家有来往。我回想自己的一生,一直是个喜欢交朋友的人,儿子女儿也是这样,但在城里就变了,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这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啊,这种冷漠和农村人的朴实、真诚、热情,真是天差地别。
老奶奶的乐观和坚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遭遇了烫伤,但她并没有抱怨,反而笑呵呵地和我们聊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温暖和坚强。她告诉我们,她一个人住在这里,虽然女儿们不在身边,但邻居们都很照顾她,让她感到很幸福。听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分,老奶奶的乐观和坚强,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早年创作,发表过几篇作品,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若干。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