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的呼吸
文/林水火(福建)
站在广阔的原野之上
一枝独秀
排排貌似低矮或沉稳着远方的
飞翔
眸光顽疾地锁定
亮光在模糊中蔓延荒草的野蛮
平静之处无法忽略汹涌
荡漾在被定势的深蓝怀胞里头
孤单的冒烟袅袅
一摊虚拟也包装的内核
流露出类似于西瓜的夏日清甜
躬身寄语在羽毛的封面
群物安静于感受得到的安静
三五只鸟鸣
在晴朗的日子承受着泡沫的喜欢
默许岁月抽屉的现状
转动在广阔的曾经的水与泥泞
倾听着致远的呼吸
诗歌点评:在虚实交织中解构时空的诗意哲思
一、意象系统:荒野与飞翔的张力构建
诗的开篇以 “广阔的原野” 奠定空间的浩渺感,“一枝独秀” 的孤绝意象与 “排排低矮 / 沉稳的远方” 形成视觉对冲 —— 前者是个体生命的突兀存在,后者是群体景观的秩序化延伸。而 “飞翔” 一词在此打破静态,既指向物理空间的升腾,又暗喻精神维度的超越,与 “眸光顽疾地锁定” 形成凝视与被凝视的张力:当目光试图捕捉 “亮光”,却只收获 “模糊中蔓延的荒草野蛮”,此处的 “顽疾” 恰似现代人对意义的偏执追寻,最终陷入现实荒原的混沌。
二、隐喻逻辑:水与呼吸的生命哲学
第二节转向内在情绪的外化:“平静之处无法忽略汹涌” 以矛盾修辞法揭示表象与本质的割裂,“深蓝怀胞” 将海洋喻为母体,而 “孤单的冒烟袅袅” 则以烟雾的虚渺对应 “虚拟包装的内核”—— 这里的 “虚拟” 并非贬斥,而是指生命本质的不可捉摸,如同 “西瓜的夏日清甜”,用具象的味觉体验消解抽象的存在焦虑。“躬身寄语在羽毛的封面” 中,“羽毛” 既是飞翔的载体,也是轻盈与脆弱的象征,“封面” 则暗示生命如同一部待书写的诗集,在躬身低语中完成自我对话。
三、时空解构:从 “曾经” 到 “现状” 的循环叙事
结尾部分,“群物安静于感受得到的安静” 以重复强化寂静的质感,“三五只鸟鸣” 用声音的细碎打破沉寂,却又被 “泡沫的喜欢” 包裹,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性。“岁月抽屉的现状” 与 “广阔的曾经的水与泥泞” 形成时空折叠:“抽屉” 象征被收纳的记忆,“水与泥泞” 则是过往跋涉的具象化,而 “转动” 一词让时间成为可触摸的实体,最终落点于 “致远的呼吸”——“致远” 既是空间的远方,也是时间的纵深,呼吸则是生命存在的终极证明,在虚实交织中完成对 “存在” 的诗意解构。
四、语言特质:陌生化与节奏的实验性
诗人擅长用陌生化修辞打破常规认知:“眸光顽疾地锁定” 将视觉行为赋予病理特征,“虚拟也包装的内核” 让抽象概念获得物质形态,“西瓜的夏日清甜” 以日常经验嫁接形而上思考。在节奏上,诗句长短交替,如 “站在广阔的原野之上 / 一枝独秀” 的短促与 “荡漾在被定势的深蓝怀胞里头” 的绵长形成呼吸般的韵律,使 “致远的呼吸” 不仅是主题,更成为语言流动的内在节奏。
五、深层意蕴:现代人的精神突围图景
全诗看似描绘自然景观,实则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隐喻:在 “广阔” 与 “孤单”、“明亮” 与 “模糊”、“现状” 与 “曾经” 的对立中,诗人试图通过 “飞翔”“呼吸” 等意象,构建一种超越现实桎梏的可能 —— 正如 “倾听着致远的呼吸”,既是对远方的眺望,也是对内在生命律动的回归,在虚实之间找到了诗意栖居的支点。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以先锋的语言姿态解构了时空边界,让抽象的生命体验在具象的意象中获得共振,既保持了诗歌的晦涩美感,又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