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架子车:拉与推背后的力学奥秘与生活智慧
文/于澄洁
现在的人已经很少拉架子车了,但多年来,有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心头,亟待深入探究与清晰阐释。五十年前,我踏入中学校园,在物理课堂上接触到“力的分解”知识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对一个实际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架子车拉着轻还是推着轻”?从理论层面看,依据“力的分解”原理,人在拉架子车时,施加的力会有一部分被分解为垂直向上的分力,这部分力无法对车辆的前进做功,看似被白白浪费。 然而,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我们而言,架子车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拉架子车更是家常便饭,每个人都有着切身体会。在实际劳作中,我们无一例外选择“拉”架子车,“推”的情况少之又少。因为直观感受告诉我们,拉起来不仅省力,操作也更为轻松,而且方向容易掌控,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形下才会采用推的方式。这与从课本知识推导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力的分解”理论无疑颠覆了我们基于经验形成的认知。那时的我们,既迫切想向老师请教解惑,又担心这个问题过于特殊,不像常规知识点,好在一位在城里长大的女同学鼓起勇气,向物理老师提出了这个困扰大家许久的疑问。记得当时,包括我在内的五六个同学,都围聚在老师身旁,全神贯注地等待着答案。 物理老师解释道:“拉架子车时,人的力量方向是斜向上的。根据‘力的分解’原理,有一部分力被分解为垂直向上的力,这部分力作了无用功。而人在推架子车时,推力是向正前方的,没有产生无用功,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架子车应该是推着轻。”这番解释并未消除我们的疑惑,在场的同学仍旧满脸困惑。老师似乎也察觉到与大家实际经验的矛盾,看到同学们愕然的神情,他补充道:“但是,人推着架子车时,架子车轮轴的轴承是倒转的,这会增加阻力,所以实际操作中还是拉着轻。” 对于“轴承倒转”这一说法,我始终持有怀疑态度。为了验证,我曾多次将架子车立起或翻转,让车轮空转,反复感受,却并未察觉正转和反转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将架子车的车轴和车轮同时调换位置进行试验,拉车时也没有感觉到任何不同。由此可见,“轴承倒转增加阻力”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不过,要想从根本上弄清楚“架子车拉着轻还是推着轻”,仅仅依靠生活经验和简单的试验显然不够,必须从科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中学毕业后,我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拉架子车成了日常主要工作。随着时间推移,我的拉车技术日益娴熟,也逐渐琢磨出了其中的诸多门道。在不同的路面条件下,拉车和推车的感受有着显著差别:当行驶在坚硬平坦的路面上时,由于地面变形微小,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此时拉着和推着架子车,在轻重感觉上差异并不明显;但一旦路面变得松软,拉车的省力优势便凸显出来,明显比推着轻松许多;要是架子车不慎陷进松软的路面,推车几乎无法前行,唯有采用拉的方式才能让车子脱离困境。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与人体结构和长期形成的用力习惯密切相关。其一,人类在日常活动中,早已习惯了向前拖拽的动作模式,这种动作能够更自然、更高效地发力;其二,拉车时人处于车子前方,视野开阔,能够清楚观察前方路况,车子紧随其后,方向控制变得轻而易举,遇到坑洼障碍也能轻松避让;而推着架子车前行时,方向掌控难度大幅增加,倘若车轮不小心掉进路边排水沟,只能费力地向后拽车才能脱困。其三,在非刚性地面上,车轮滚动会使地面发生变形,进而产生较大阻力。拉架子车时,我们不仅可以双手用力,还能借助肩膀上的襻绳向前拖拽,充分调动全身力量,发力更为充分;反观推车,主要依靠双手施力,难以将全身力量有效利用起来,自然会感觉吃力许多。 此外,合理控制车上重物的重心,巧妙抬高车辕,还能让车子获得额外的向前动力,尤其是在长途运输时,这种省力效果更为显著。过去农村的道路大多是土路,与如今新农村的硬化路面截然不同。车轮碾压过后,土路会发生明显变形,增大车轮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系数。此时,拉架子车时肩膀襻绳斜向上产生的分力,能够有效抵消一部分车子自身重量,减少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并非像理论分析那样完全是无用功。相比之下,推车时施加的力会分解为水平向前和垂直向下两个分力,水平分力用于克服车轮阻力推动车子前进,而垂直向下的分力与车子重力方向一致,反而增加了车子对地面的压力,加大了行驶阻力,使得推车变得更加费力。 在上坡路段,拉架子车的优势更是展露无遗。拉车时斜向上的力几乎全部作用于车子前进方向,能够更高效地克服重力带来的阻力;而推着架子车上坡,不仅身体姿势别扭,发力困难,还很难将力量有效传递到车子上,让人感觉有劲使不出。下坡时,拉车同样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可以抬起车辕,让车尾蹭着路面,起到类似刹车的作用,既能控制车速,又能稳定方向;若是推着架子车下坡,不仅无法有效制动,方向也极难掌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翻车,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省力程度、方向控制,还是从实际操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考量,架子车都是拉着比推着更为轻松、高效。这一结论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力学原理,更凝聚着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与经验,生动展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微妙关系 。

【作者简介】:
于澄洁,1955年生,岐山县青化镇人,23岁之前在老家务农,1982年7月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先后供职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和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2015年退休。身居西安,心系老家岐山。
(审核:武双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