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生
在艺术的广袤天地中,总有一些作品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欢笑与感动中领悟生活的真谛。2024年6月,由乐昌市戏剧协会会长邱土明编剧、乐昌市五山镇卫生院演出的小品《求医记》荣获广东省第三届健康科普大赛表演类二等奖!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小品《求医记》的奇妙世界,探寻它背后的故事。
《求医记》充满生活本真的质朴气息,如春风般扑面而来。这部以基层卫生院医生为蓝本精心创作的戏剧,宛如一颗情感的明珠,令人感慨万千、触动心弦。
图为《求医记》获奖证书
搬上舞台后更是演出数十场,线下线上参与观众累计达97万余人次。 凭借独特的魅力荣获殊荣,无疑是对作品卓越品质的有力见证。
剧本以诙谐幽默又不失温情的笔触,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勾勒出一幅乡村医疗的鲜活画卷。剧中那位近五十岁的女医生,已然成为“老中医”的象征。她精湛的医术,在一次次问诊、一针针针灸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病人,她耐心细致,如春风化雨般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面对家属质疑,她沉稳自信,尽显医者高尚风范。在那朴素的 乡镇医院医生办公室里,人体穴位图、针灸图与锦旗交相辉映,它们不仅是环境的点缀,更是她医术与医德的忠实见证。这些细腻的细节,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希望与温情的医疗场景之中,深切感受到基层医生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付出。
图为《求医记》演出剧照
剧中家属对“老中医”的误解质疑、护士与家属的“打赌”情节,犹如灵动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这些情节巧妙地揭示了乡村医疗条件的局限与人们认知的偏差,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李医生在乡亲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当李医生施展“太乙神针”为病人解除病痛时,那不仅仅是医术的展现,更是爱与希望的传递。病人从麻木无感到恢复知觉,家属从怀疑到感激涕零,这一系列精彩的转变,让观众在欢笑与感动中领悟到医者仁心的强大力量。
编剧邱土明先生堪称这部作品的灵魂塑造者。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现实医疗故事与戏剧元素完美融合。他没有刻意渲染基层医生的艰难困苦,而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 让观众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乡村医疗的真实面貌。这种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理念,赋予了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每个角色都鲜活生动,仿佛从生活中走来;每句台词都富有深意,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汲取到健康与人性的深刻启示。
图为《求医记》演出剧照
《求医记》获奖,无疑是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它不仅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更在健康科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戏剧这一生动有趣的形式,它将中医知识、健康理念传递给广大观众,让更多人了解乡村医疗的重要性与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为《求医记》演出剧照
搬上舞台后,线下线上的每场演出都场场爆满,这惊人的数据充分证明了作品的广泛影响力。它跨越了地域的限制,让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线下演出时,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健康中国、今日头条等网络新媒体线上直播时,弹幕如雪花般飞舞,观众纷纷表达对作品的喜爱与对基层医生的敬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让《求医记》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的戏剧作品。
作品成功演出的背后,是医生团队勠力同心、胸怀全局、披荆斩棘的精神支撑。接到乐昌市卫生健康局演出任务后,他们深知作品意义重大,这不仅仅是一场舞台的呈现,更是对乡村医疗事业的宣传、对基层医务工作者形象的塑造。排练之初,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重重困难。核心人物廖恩娣以身作则,以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感染着每一位成员。大家相互鼓励支持,无数个日夜反复打磨动作台词,力求完美呈现。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求医记》在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风采。
《求医记》的成功,为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健康科普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让我们看到艺术与现实可以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未来的戏剧创作中,我们应借鉴其成功之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兼具艺术价值与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创作者关注乡村医疗、基层医务工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他们的奉献担当,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温暖。相信在众多优秀创作者的努力下,戏剧艺术必将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简介:张树生,广东乐昌人,1977年生,本科学历,执业助理医师,韶关市戏剧家协会理事、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乐昌市戏剧协会副主席、乐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自2018年起投身于文学艺术及剧本创作领域,致力于将健康教育实际与戏剧表演艺术深度融合,在创作中巧妙注入时代元素与健康生活理念。迄今,已成功推出《乡村好医生》《问卷风波》《仁心鼓韵》等20余部作品。其中,《乡村好医生》剧本凭借出色表现,荣获2019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曲艺类三等奖、韶关市群众文艺作品曲艺类一等奖;《守护》《家有医靠》则在第五届南方健康科普大赛暨南方健康科普优秀工作者推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奖。2022年以来,我的多篇佳作被收录于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金秋的收获》一书。此外,部分优秀作品还被搬上舞台,小戏《就好这一口》等在省市县各级文艺演出中精彩呈现,充分展现了我的创作才华与艺术魅力。在新闻传播领域,自2021年起,我在官方媒体发表新闻报道超600篇,其中省级媒体《南方日报》《触电新闻》《羊城晚报》等通讯报道90余篇,市级媒体《韶关日报》《韶关发布》30余篇,县级媒体480余篇。纯文学创作方面,发表了《风携三珍过云峡》《想你的风追到乳源大布》《七律 九峰桃花》《兼济亭携茶房,共谱蓝山坪古道的传世双璧》《故乡的年味与记忆》《韶关文艺界赴乐昌研学,传承长征精神与红色文化》《探寻廖承斜古道:跨越两省的历史文化遗迹》等几十篇作品。评论文章代表作有《乡土叙事中的年节诗学》《<小坪石 大先生>:抗战烽火中的岭南文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