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自助游丛书:《名山古邑.长清》之——寻幽探古灵岩寺
李良森
车到灵岩寺刚好下午3点,正是盛夏酷暑中最难熬的时光。没想到一步迈下车便被清爽惬意的山风包围,那种畅快松酥的快感让人觉得比汽车里的冷气不知舒服了多少倍。抬眼四望,陡峰峭壁的怀抱里有许多青砖绿瓦遮蔽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只有一座灰白的古塔在林梢的簇拥下孤傲而含蓄地向我们致意。大家便不约而同喊出一个字:妙!

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麓的长清县境内,素有“灵岩奇异出尘寰,压尽江南万重山”的美誉,加之与泰山一脉相承,古来便有“登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之说。不但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前来,便是唐宋以来的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喜欢驻跸灵岩寺。公元665年,唐高宗偕武则天到泰山封禅,曾在这里逗留10天之久。许是两口儿住得慰贴,玩得痛快,回京后便降旨免除齐州(今济南)一年半的赋税。乾隆皇帝先后8次驻跸灵岩寺,山门外御碑崖上清楚地记载着他巡视南方和游览此地的情景。另外,自宋神宗熙宁三年至明代,灵岩寺的住持一律由皇帝钦定派送,可见彼时的地位、名声之巨。唐相李吉甫把它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和江陵玉泉寺称为“域中四绝”,灵岩寺位列其首。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得山门,暑热更变为清凉,葱郁的山峦似一围朦胧而深邃的院墙把偌大一个寺院圈拢,让人觉着犹如一下进入仙境,或怀疑是否误入陶老先生描述的桃花源,使人在清静中又领略到几分空灵。倒是那飘渺蒸腾的香烟和僧人们的诵经声又返还这寺院和寺院中人以活力与真实。据介绍,灵岩寺最盛时有僧侣500余众,殿宇50余座,亭阁18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更迭,灵岩寺有衰也有荣,不少殿宇和珍贵文物在大自然的风化与人为的破坏下渐次消蚀与遁没,但它的精华部分却一直得以完整的保护与留存。尤为可贺者,自50年代初这里便有解放军驻扎,虽因修筑库房、道路等设施也曾毁损个别建筑,寺院却侥幸躲过“文革”大劫。灵岩寺重放异彩,子弟兵功不可没!
大雄宝殿乃佛讲经说法之地,建于宋代崇宁、大观年间,明代万历年间重修,现在是寺里僧人的主要佛事活动场所。殿前古柏参天,银杏合围,风轻气爽,让人心静神怡。想当年苏辙在这里留下“秀色如新洗”的佳句,实在贴切绝妙得很。殿前的月台上一巨型铸铜香炉为近年一南方信众赠置于此,古色古香,庄重大方,价格肯定不菲,让人生出许多的赞叹与感慨。殿西侧有棵名为摩顶松的千年古柏,主干看似枯干如柴,新枝却是嫩绿滴翠。关于摩顶松有个附会的传说故事:唐玄奘西天取经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曰:“吾西去求经,教汝枝西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若干年后一日,树枝忽然朝东,弟子匆忙出迎,师傅果然满载经书而归。玄奘西行自长安出发,来这里抚松自然过于牵强,但唐时去印度求经的三位高僧(法显、玄奘、义净)之一——义净却是齐州山茌(今长清县)人。他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自齐州出发,至广州由海道去印度,历25年,经30余国,虽然比玄奘晚了20多年,却也取得梵本佛典而归。之后在洛阳、长安主持译事,并留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著作。想来,许是一部《西游记》传响了玄奘,从而淹没了本乡本土的义净大师也未可知。更为有趣的是,不知后人有意种植还是自生自长,柏树之侧又长出一棵柿树,仰看柏柿并茂,俯视根盘节错,每至深秋天凉,柿红柏翠,相映成趣,甚招人爱。游人无不在此摩柏抚柿合影留念,不求神灵庇佑,但图个百(柏)事(柿)如意的谐趣吉祥。
千佛殿是寺内规模较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殿内梁间有“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九月八日德府重修”的题记。殿宇彩绘斗拱,疏朗宏大,出檐深远,柱础古朴。特别是殿门两侧的八根复莲龙凤柱础,雕工隽永精美,花纹细秀流畅;或抚它一下,或站它旁边,自己也觉变得魁梧俊美了许多。此殿因殿内佛像众多而得名。殿内正中台座塑大佛三躯,称“三世佛”。中为法身佛,坐莲花宝座之上,为藤胎漆髹塑造;东侧为铜塑报身佛,亦称大慈大悲佛;西侧为应身佛,亦即释迦牟尼佛。大殿内前后左右原有铜、木小佛像足千尊,屡遭劫难至今仅存小木刻佛像293尊。然而这也不足为奇,最为天下人称道的莫过于殿内那活灵活现的40尊彩塑罗汉。据说这些塑像皆以现实人物为模特儿,且多是取自那个年代的高僧师祖。所以,这些与真人相差无几的彩塑不仅无一雷同,就连他们的神态气质乃至衣着,也完全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彩塑质感明显、眉目传神,不仅看上去呼之欲动,就连他们颈、额、手背上的血管也清晰可见,仿佛感觉到血液在他们身上汩汩律动。这时方知殿前碑上刘海粟老人所题“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确乎不曾虚妄毫厘。而梁启超先生所题“海内第一名塑”,倒是充溢着中国特色的谦逊。
远远望着独立林梢的辟支塔在千佛殿西侧。该塔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现存塔建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塔高54米,底周长48米,八角九层十二檐,塔顶设置铁刹直刺云端。铁刹由复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等物组成,八根铁链自宝盖垂下,由九层塔檐上的八尊金刚相牵,精巧绝妙令人咂舌。仰视宝塔巍巍然耸立于丛林、峭壁、斜阳中,不由你不为北宋文学家曾巩“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冠层峦”的绝句所折服。尤为值得细究者,该塔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历风雨无数,遭地震威胁多次,竟然完好无损。联想许多媒体报道的坍楼、垮桥、毁坝等豆腐渣工程,那些负责监造的高官、高工,中官、中工,低官、低工们不该赧然汗颜,不该来塔下向祖宗先人叩头请罪吗?
御书阁在辟支塔东、千佛殿北石崖上,贞观三年由慧崇和尚创建,宋大观年间重修,原为存放皇帝御书而建立。“御书阁”阁额系唐太宗亲笔。阁里曾藏有唐太宗、宋太宗、真宗、仁宗、徽宗等钦赐手迹,后因屡遭兵乱尽皆流失。但阁内外基墙上和历代名人石刻所幸留存,其中尤以蔡卞所书1400字的《圆通经》为佳。其书如龙蛇腾挪、优美多姿,为历代书法名家称道。而那棵滋生在《圆通经》石碑之上的千年古檀更是锦上添花,它盘根错节,若龙蛇飞舞于卷云之上,跟《圆通经》碑相映相谐,组成难得一景。据介绍,此树为青檀,目前已濒临绝灭,是极少见的稀有树种之一。有人戏说:“将其制成巨型盆景,怕能换得三五枚巡航导弹!”
御书阁的北面是方丈院,伏在御书阁的短墙上可窥得院中情状。方丈院是历代方丈的住处,但它的构建却不奇不巧不特,更无奢侈豪华之处,一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可见大凡高僧皆有一颗俭约朴素平常心,因解放前军阀韩复榘曾作为别墅与其赏心的太太在这里闲住,当地人又习惯把它叫做“韩院”。如今又成了现代僧人们的宿舍。听说寺里僧人又有了十数众,其中还有退役军官、干部和大学生,文化素养应该是不低的,衣食住行谅也不会有甚大难为。不知究竟为何甘愿隐退山林、削发为僧?听说佛门修身养性便可得以超度,不再受苦,再经艰苦修炼又可进入普渡门,便不再死。佛家认为“死”的是肉身,而功德与法力将是永存的,所以便称为“圆寂”。我等俗人眼中“圆寂”依然是个死,这当然是俗人的无知与我辈的浅薄了。看上去方丈院里僧人们个个都是一副清静散淡神情,他们还很年轻,大概一时半会儿还懒得去想什么圆寂,但却不知一朝迈进佛门的他们是不是就能轻轻松松地割断尘缘与记忆。但愿他们在咀嚼淡饭素食、相伴晨钟暮鼓、诵读佛家经典的悠悠岁月中有所醒悟,不再继续向更幽远纵深处苦苦寻觅。尘世虽烦乱,毕竟三原色啊!想想,自己不觉好笑,一介俗子,如何悟得佛家玄机奥妙呢!
瞎想间猛然抬头,见方山之颠的陡壁上悬挂着一座佛龛状的大红颜色殿门。导游说,那是证明殿,又叫证明功德龛,因红漆过于醒目俗称“红门”。证明殿依山凿壁而成,龛内石壁上雕凿着释迦牟尼像,体态丰满自然,面部圆润生动,结跏趺坐尚有5米多高。我等听得不禁张口结舌,以为玄虚。导游又认真地笑着说,证明殿边有一方巨石极为光滑,称明净崖,《山东通志》上也有记载,说“魑魅过之,形状了然。”当地老百姓叫它照妖石,是神是妖,是善是恶,走过此石即见分晓。于是便思忖:漫说山上还有八大景,便是只为审视一下自己,明日也要上山去!
灵岩寺的墓塔林果然比少林寺塔林大得多,且均为全石结构,便愈加气派壮观。站在建于唐天宝年间的慧崇塔下俯瞰,苍松翠柏笼罩中肃穆庄严地矗立着唐宋以来历代高僧的167座墓塔和81幢志铭碑。墓塔有方碑形、鼓形、钟形、堵婆形、经幢式、亭阁式等形状,塔身有的高达数丈,有的仅有尺余。原来不仅并非所有和尚圆寂之后都能修得墓塔,便是有资格修筑墓塔的僧人也要根据其生前地位、功法、德行确定墓塔的大小与形状。慧崇乃唐贞观年间和尚,生前勤于佛事,是一位对灵岩寺有贡献的禅师,生前死后颇受僧人尊敬仰慕。慧崇塔便明显与众不同:塔高5.3米,每面宽3.74米;塔顶为重檐,以石板迭涩砌筑,上以露盘、仰莲、宝珠收顶,构成塔刹;更与其它墓塔不同的是惟独它有一个方形内室,室内曾供有慧崇法像,东西饰门均有精美浮雕。整个建筑古朴浑厚、雄壮巍峨,令人对不曾与之谋面的慧崇大师顿生敬畏之情。其它墓塔无论大小皆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就其形状而言,塔身或圆或方或八角形,塔刹也不过小有变异,惟塔座上那些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风格的雕饰让人拍手叫绝。历代工匠们在这大不过盈尺之石上运用浮雕、圆雕、平雕等不同技法,将人物、兽禽的嬉戏、打斗、追逐刻划得维妙维肖、生动传神。那背负塔身的力士们个个腰弯背躬、肌肉隆突,有的大口洞开仍显气喘不迭,有的不堪重负致使眼珠突凸,仿佛就要跳出眼眶,一幅幅苦累,一幅幅无奈,无一不向人们诉说着生命的艰难。同行者尤其对那块描述打曲棍球的浮雕感兴趣,而且立刻对“曲棍球在我国是个引进不久的新兴体育项目”之说产生怀疑。你看那些骑着雄狮挥动弯头棍棒的球员们何等骁勇、何等娴熟,追逐拼抢的场面何等激烈壮观!据此而论,当年即便不是一项广泛普及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也是可与当今全国足球甲A联赛相匹敌的高水平竞技运动。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墓塔中竟然还有一些乐女挥舞长绸翩翩起舞的浮雕。想想看,在肃穆庄严、孤寂沉默的塔林中,忽然仙乐悠悠动人,舞女翩翩晃眼,不知会给那些修炼一生的高僧们带来尴尬,还是会唤起埋在他们心底的浪漫与温情。这个墓塔林不仅是一座世上罕见的石刻艺术博物馆,还是一个思想开放、流派纷呈、百花争妍的艺术大舞台呀!
塔林中还有一座日本僧人邵元为息庵禅师撰写的碑文塔铭,作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分外引人注目。息庵曾任灵岩寺39代住持和嵩山少林寺15代住持。邵元曾任日本国山阴道租州正法禅寺住持沙门,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来我国,先后到过浙江天台山、山西五台山、江苏金山寺、嵩山少林寺和山东灵岩寺。息庵任少林寺住持时,邵元任少林寺的首座僧,两人在相学相长的密切交往中结下深厚友谊。息庵圆寂后灵岩寺派人千里跋涉到少林,请邵元为息庵作记。邵元倾情挥豪,写下1076字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盛赞息庵“生而颖异,志气不群”,“凡所住之处,皆革故鼎新,百废待举”;更兼其书法端庄古雅、洒脱不俗,常使历代文人赞叹不己。1973年,郭沫若细读碑文后题诗赞曰:“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
当恋恋不舍地抬起酸疼的脖颈时,夕阳的余辉已经漫过方山之巅,只能在山顶的柏林那儿搜寻到一团一团模糊的晕红;而方山东侧那利斧劈就似的险处“一线天”已经让山岚弥合得不见隙缝,证明殿的红漆佛龛则被暮霭涂成一团暗黑。瞅瞅落日藏身处,望望黑幽幽柏林中神秘古奥的灵岩寺,情不自禁地重重发一声遗憾的叹息。明孔洞的险奇,对松桥的俊逸,证盟殿的摩崖造像,伏流穿垣的甘露泉,乾隆御笔亲书“灵岩胜境”坊,苏东坡醉吟狂书的黄茅岗......处处都是一部书,景景皆是锦绣章,可是天公不作美,竟在眨眼之间黑下来。
忽然,辟支塔尖的灵气率领着柏林中的缕缕凉风歉然而至,沁人的清香里糅合着悦耳的鸟鸣,仿佛专为我们的遗憾而歌:灵岩灵岩,风光无限,歇息歇息,明天再看......
天哪,灵岩寺的山雀竟然也是一些善解人意的精灵!
作者简介:
李良森,网名义和庄主。1946年生,1962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9年起有剧本参加县、市汇演,1980年陆续有散文、小说在省市报刊发表,时有小奖。1985年签约长清县文化馆合同创作员,1988年正式调入。1993年评聘文创二级,1996、1998年先后任县(区)文联、政协副主席,进入公务员系列同时失去职称评聘资格,所幸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尤其2006年离岗后时间自控。几十年来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旅游文学等十余部。其中主编《长清民间文学集成》获国家艺术科学领导小组先进工作者称号,《山楂峪闹剧》获济南市首届泉城文艺(民间文学)奖;长篇小说《相思河》获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泉城文艺奖,长篇小说《义和庄》获省、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燕儿燕儿快來吧》获市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