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十分荣幸地得到我的老领导、淮安市委原副书记王庆元的新著《阳光惠泽》。捧在手中,红底白字的封面,给我一种既热烈又高洁的视觉冲击,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噢,原来是王书记以往出版的《阳光人生》《阳光随笔》和《阳光漫忆》等几本书的封面风格一致,我称之为王书记的“阳光系列”。
我与王书记认识于八十年代。初识时,他是淮阴市委组织部组织科长,我是清江石化厂组织科长,他对我们清江石化厂的党建工作给予了精心指导与大力支持,尤其是党建阵地建设成为全市样板,至今印象深刻。
致读者
《阳光惠泽》是作者王庆元,继《阳光人生》《阳光信访》《阳光随笔》《阳光漫忆》等阳光系列散文集出版发行后又一匠心之作。该书深刻蕴含了他对生命与人生的体悟与思考。在这个纷扰浮躁的时代,该书宛如春山明月,为读者营造了一处宁静的自我反省与心灵对话的净地,引导读者坚守人生的正道。书中积极倡导固本守心、浩然正气、心存敬畏、慈悲为怀的生活哲学,开启智慧,拥抱生活,追求美好。
《阳光惠泽》灵性与知性兼具,笔墨与情思交融,山高水长,文心远足,具有四大独特之美,令人称道。
生命价值之美。
作者以烟火为笔,道出了人间百味,以温暖为墨,描绘了岁月钟情。其中,既有人生“大江大河”的天地气概,也有“小花小草”的生活情趣。既有行事为人遵循准则的本质诠释,也有活出自我通透的海阔天空。全书的每一篇文章,无不闪烁着生命之美。作者还以流畅轻快的笔触、深刻剖析了人性道德、人格修养、人生价值、心灵境界及审美取向。全书像是一面明镜,清晰映照出人的灵魂动态与行为轨迹,忠实记录了生活的真实面貌与生命的成长路径。它不仅为各个情境中的个体赋予了思想深度与价值,更触及灵魂地回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人生根本问题。作品通过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凡俗的日常生活涌动出诗性和智慧,引导人们修篱种菊,向善向美,逐光而行,我自芬芳。
道德人格之美。
“向阳而生”“我心不尘”“道德传家”等篇章主题,广泛触及并深入探讨了当下社会备受瞩目的人生话题,如《人活一世难得通透》探讨人生的通透与智慧;《干净:行走世间最好的底色》颂扬内心的纯净与正直;《孝敬:看你对父母的态度》推崇人间孝道;《男人的厚重》展现男性的沉稳与担当;《唯有人品可立一生》论述人品的重要性;《故事读感:内心无尘的教养》传递教养的力量。每篇文章都自然流畅,情感真挚,在阳光中散布纯真的希望。温暖读者的心灵。作者带着初心的纯洁,向着心灵的深处张望,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传递深刻的哲理,使善恶之道通往深微的人心,读来,既观其美,更“味”其德,激发人们心底蕴藏的善良,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激励。
精神愉悦之美。
作者基于深刻的生命感知,审视并表达了风俗人情与世态生活中的“悲悯”与“达观”情怀。这种情怀既源自人间烟火的实际体验,又发自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体现了文化的根性与坚守;体现了人生情怀、心灵颤动,是灵魂的味道,如阳光般的温暖。本书中《以豁达之心看待风雨》《给快乐找个理由》《活得有趣》《优雅:人生永不褪色的美》等作品,犹如搭建了一个阳光和煦的公园,让那些困顿疲惫的心灵得以栖息,让读者在这里漫步,寻回不可或缺的情感和尊严,唤起生命的热情,知晓在生活生命中如何迎接惊喜、为平凡生活增添快乐。在《不争:明智的处世之道》《控制情绪:你的人生智慧》《遇事不抱怨》《人生留余平安吉祥》等文章中描绘了一幅幅谦和相爱、悦纳自我、宽容和谐的美好图景,展现了远离喧嚣、摒弃狭隘、追求高远平淡与优雅从容的生活状态。
文字语言之美。
温暖细腻的笔触中,书写着人生的委婉与深情回忆。用哲理言说人生,用心灵言说生命,用智慧言说生活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以温暖而柔软的笔触,书写着人生丰富的体验和况味。作品里有艰辛成长的诚挚告白,有灿亮生命之水人性的光辉,有人间细微声息,有对生活生命意义的思考。作者真诚地袒露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切地打量着岁月的过往,在有味而又淡泊的文字中,引导读者品味生活、追求辽阔的生命境界、探寻生命的本质、觉知人性的光辉。这些文字既穿越岁月,又充满人间烟火,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随意摘取几句便能回味无穷,韵味悠长。
《阳光惠泽》蕴含作者的充沛情感和内心所愿,给读者带来心灵滋养,赋予读者深刻启示与无限想象,是智慧和启迪人生的一束阳光。相信此作将历久弥新,持续惠泽社会,在时间的长河中闪烁着人文智慧的光亮。
2025年5月19日

后记:我心不尘与尔同明
人活一世,留存心底的无非就是那些或深或浅的前尘记忆,还有那些或浓或淡的温暖与感动。为此,我把几十年生活里的喜怒哀乐,把人生体悟到的和观察审视到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人性的角度,针对不同问题写出一篇篇文章,汇集成《阳光惠泽》一书。
为什么把这本书定名为《阳光惠泽》呢?因为阳光可以照见人性,它不仅仅是温暖。一个人心里充满了阳光,才会看到和拥有一个明媚的世界。明代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惠泽”即惠爱与恩泽。我喜爱阳光、崇拜阳光,它是世界上最光明最美好的东西。它能帮你越过迷茫的荒原,打开你的视野,看清前行的路标,看到更多的可能;它是惠泽人类最善良的东西,人类一切的美好都来自太阳之光;它既能驱赶黑暗,强壮羸弱,更能温暖人的身心。阳光,阴霾之际希望冉冉,极寒之处温暖可期。身体沐浴阳光的那一刻,便与大自然有了某种神秘的互通,虽然彼此不曾言语,但仍然会感觉到一种心灵的治愈,就像春草萌芽,一股暖意与生机从心底缓缓升起。只要有阳光,我们就有理由期待一个繁花绽放的春天。俄罗斯著名诗人巴尔蒙特有句名言:“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他的确阳光了一生,温暖了一生。我希望自己,也希望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们都能热爱生活,热爱阳光,活成太阳一般的模样,用善良、热情和纯粹照亮人间。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或知道我们,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寻找到生命的根源,不能觉知自我的光明,就连自己也不能自知了。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字是无声的语言,写作就是从“文”中来,向“人”中去,在讲人的故事中传递“人”的精神。当岁月洗尽铅华,走到老境时,我将几十年来行走的路中,散落的花朵捡起来;将这一生形形色色五彩斑斓的经历,都淬炼成波澜不惊的内心。从而让我更懂得了优美的灵魂才是最终的追求。我写《阳光惠泽》,就是想用心灵的文字感慨生活的本真,用阅历去找回自我,感悟生命的厚重;用生命的体验和思索,表达人生的况味。把自己走过的路化作一种精神存在,将心灵感受转变成视觉形式,用这种形式去寻找自我深处的芳香。在书中,我鲜明地表达了喜欢什么,反对什么,忧伤什么,持戒什么,坚持什么,放弃什么。写出自己以往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还有灵魂的样子,骨子里的样子,以及眼前的样子。坦诚地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的问题,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显现。
这本书里的文章,包括我之前写的《阳光人生》《阳光信访》《阳光随笔》《阳光漫忆》等四本著作中,我写下自己,也写下他人,写下我对人的存在的追问。我追问,在人心和人性中究竟都有着什么,他如何获得崇高和尊严,应如何与他人相处?这个人的存在,与他者存在的区别是什么,他如何融入世界与社会?这些,是我一生的追求,也是我对社会与时代的热诚关切,更是我对生命生活的思考和体悟。我把个人的人生屐痕,心路历程,植根于对生命的感悟,写下了对人生的理解、世界的理解,命运和时间的理解。写世态人性以及潜伏在人性深处不变的恒常。写人格,写尊严,写良知,写修行,写教养。在我看来,写这些就像画出了自己的脸、自己的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从而使自己能够触摸到自己的灵魂,触摸到深入在骨子里的抒情志向,寻找到自我,觉知自我的光明,让阳光当照,月亮当空。
人生充满阳光的能量,亦美亦丽亦芬芳。作家马尔克斯曾说过:“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在生命的旅途中,当你不经意地老去,老到只剩下回忆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回忆些什么,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人生不总是欢喜的,当你学会用文字思索生命的意义,随时记录和收藏生活中的美好,你便收获了一路的惊喜,叠加了人生的厚度。因此这些年来,我把自己读懂岁月慈悲,读懂人间烟雨和在红尘中的历练,俗世里修行的体验以及收藏在心里的故事,读书中得到的感动,对人世沧桑的觉悟等等,集心目所见所感所悟,用文字写出来。尤其是退休后,我一边坚持读书,一边坚持写作,几乎每天都在写着,积少成多,于是便形成了一本厚厚的《阳光惠泽》。有人说,“天天在爬格子码字,干这活累人,不值得。”但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若是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认知和历程,让自己的人生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流传不息,那岂不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的体会,写作本身是一种精神远游,是平庸生活中最值得做的事情。因此,在字里行间中,我能感受到写作带来的那种美与享受。人做其他事,有一搭无一搭,心不在焉。在写作的时候,精神比平时愉悦增倍,自我欣赏比平时增倍,生活的密度比平时增倍,灵魂的纯度比平时增倍,文可悦人,更能悦己。写这些东西也许不能带来物质上的利益,却一定能够带来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富有。
有人问我:“天天都在读书写作,你到底为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治愈心灵的能量。我想把人生中的美好,书一笔清远,盈一杯暖阳。我愿用灵魂的素笔,在尘世的风烟中,轻描一幅人生最美的画卷,染醉诗意流年,让其淡淡沉香。我想用生命中够多的彩虹祥云,来铸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让自己在老的时光里,依旧能感受到生活之美。当我老到只剩下回忆的时候,还能用手触摸到望远镜里的人生风景,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以慰晚年。
世界变动不居,语言留存踪影,文字濡染心性,立言方能恒久。记得一位作家说过这样一段令人开悟的话语:“从个人来说,当一个人将他的思想、人生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时候,便意味着记忆从不稳定变得有条理,再也不会忘记和丢失了,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它不是金钱,钱花一分少一分;它不是石油,石油开采一点少一点,文章作者所提供的财富都是永远的,天地不衰,这些财富不衰。不仅不衰,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赠予和收集,在不断地增加。这种财富在毫无损耗的情况下,被一代又一代人所继承。”文章是一笔遗产,谁接收它谁就是这遗产的主人。书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精神遗训,谁接受了它,谁就是这精神的传承者。
一个人一生积累的财富,终究只是身外之物,而积累的德行,积累的对人生的认知,却能在世代之间传承,成为护佑子孙的无形福报。这世间,谁都想为自己的后代子孙留点什么,希望家庭家族兴旺,但能留给孩子们的,一样是财产,一样是能力,一样是美德。其实,仔细想一想,财产是最靠不住的。能力遗传,想留给他们也很难。唯有美德、品格、价值观变成最重要的东西留给子孙后代,这,就是所谓的家风家教。其实,人生最大的福报,是接受了一套积极向上的认知。几十年来,我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在岁月中不断磨炼自己的身心,那些坎坷、挫折、人生百态,都化作了我的人生体会和经验。我把生活中的一切柔化和过滤,让其成为一种审美的光照,变成我的人生智慧和涵养。把那些镌刻在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集合起来,塑成一面清澈的“生命之镜”,鉴此照明自己,照明后代。诸如书中的《读书富养你的灵魂》《人生是一场修行》《控制情绪:你的人生智慧》《心存敬
畏身自安》《学会说话》《教养:一个人灵魂的模样》《孝敬:看他对父母的态度》《家的富有》《教子家书》《惟有人品可立一生》等文章,不仅饱含着我的人生况味,更深含着家风家教的内容,这些都是我用柔软的笔墨写下最深情的文字,也是留下点“史”的意义的文字。通过这些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承受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凝聚自己的力量,寄托自己的希望,更想通过这些“家的文化”教育子孙后代,用充盈而又光明的心照亮他们一生的路,希望他们做一个心灵有力量的人,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让后代们明白,一个人要真正过得从容、安静、愉悦,最要紧的是对生命生活的觉醒和领悟,是千金万金难买的灵性认知,是内心清泉里的光辉。“但得文章轻富贵,不教世事损精神”。我相信,它永远是我心灵的祷语,不会磨灭,将被我的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们记取、相传、仰望,成为我的家风家教的文化传承乃至精神长相;成为我的儿孙后代永远的精神家园,思想道德情感和价值共识的凝聚。
一个人所有的岁月,所有的经历,所有的见识,所有的知识,全是比黄金贵重百倍的财富。人生在世,两手紧紧控制的钱,不过是会贬值的纸,而你在岁月中的人生体验,尤其是对人生积极向上的认知,却是无法估量的金矿。这是因为,虽然生活从来不刁难我们,但人生的这条路我们越走越明白,它会有失意、难过、别离、迷茫…这些生活的灰暗面都需要一缕阳光温暖和照亮。唯有如此,方能养育元气,存乎本心,不忘来时路,不忘人之为人的一系列质的定性,走在阳光下,清爽、利落,平安喜乐。
《阳光惠泽》梳理总结和浓缩了我个人人生体验和对生命生活的思考。我觉得能将这些分享给有故事的善良的人们,也是一种善为。正如本书《致读者》中所言:“这本书是启迪人生的一束阳光,为读者营造了一处宁静的自我反省与心灵对话的净地,引导读者坚守人生的正道。书中积极倡导固守本心,浩然正气,心存敬畏,慈悲为怀的生活哲学,开启智慧,拥抱生活,追求美好。”我们需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关爱他人;我们需要战胜人性之暗,克服许多自身的偏见、傲慢、狭隘、怯懦和虚荣。针对这些,书中的文字着力于激发人心里蕴藏的善良道德立愿和道德情感。希望读者能拥有善良,净化灵魂,澡雪精神,生发智慧,追求辽阔的生命境界,探寻生命的本源,并用光芒照耀它。希望读者能远离“心为物役”的喧嚣和“名缰利锁”的纷扰,修篱种菊,向善向美,逐光而行,自我芬芳。也希望读者能追求高远平淡与优雅,即使平凡,也要让灵魂站立在天地之间,写一个大写的“人”字,活得自由,活得通透,活得明亮,活得快乐,活得吉祥。
我想,用文字传播善良,弘扬美德,既是修行自己,也是帮助大家修行。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励,这也是一种扬善布施的情怀,一种善念,一种慷慨吧。许多年以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阳光一直在我心底蔓延,我用不变的情怀,把风风雨雨的光阴写进了我的书里,我传播了许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
我心不尘,与尔同明。
王庆元,1949年出生于江苏宿迁。宿迁中学“老三届”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70年参军,在连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入南京工程兵学院培训学习后,先后分别在团机关宣传、组织部门担任干事和部门领导职务。1984年转业至地方工作,历任宿迁县织布厂人事股长、淮阴市委组织部组织科长、办公室主任、副部长;淮安市清河区委书记;淮安市委常委、秘书长兼市委党校校长、市委政法委书记;淮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淮安市委副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省政协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主任等职。2013年6月退休后,至2022年6月,任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酷爱文学,勤于写作,曾在军界和省市级刊物发表散文、小说等86篇。先后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新时期党建工作笔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阳光人生》散文集,南京出版社出版《阳光信访》《阳光随笔》《阳光漫忆》等系列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