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车·偶得:一幅多彩的画卷
作者、主播/ 周 丽
(原创 家在山河间
2025—5—30山西)
前夜辗转反侧,心有不甘,第二天一早,我便告别父母,骑上家里另一辆24型自行车,再次向着竹林村进发。根据昨天的骑行经验,重新选择运风公路。一路下坡,风在耳边呼啸,仿佛也在为我鼓劲,不多时便来到了王庄村。
路边一座墓碑吸引了我的目光,下车查看,是永济市政府立的杨博墓碑,一旁还倒着半块刻字碑石,字迹虽已模糊不清,但仍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杨博,这位明朝中期的名臣,历经三朝,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官至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还被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师兼太子太师,著有《虞坡集》及各类奏议共八十四卷。他的事迹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又多了几分敬意。
忽然想起紧邻的侯家庄村,有明代内阁首辅张四维父亲张允龄的御赐巨碑,好奇心驱使我绕道前往。在田间农人的指引下,很快找到了那片柿树林。远远望去,一组高大的墓碑在树林间显得庄严肃穆。走进细数,竟有十通青石墓碑,碑顶雕刻着两条卧龙,碑底为乌龟座基,碑身高七八米,规格一致,只是铭文和年代不同。这显然是一个家族的墓碑,大约建于明嘉靖年间。旁边疏柿树果的女主人热情地为我介绍,还指引我去看了张允龄的封土墓冢。墓冢上草木繁茂,有的树木已参天,占地约百十平米,在农村,这象征着后代绵延,是吉祥之兆。女主人还说,以前沿途都是石羊石马石人,颇为壮观,后来逐渐遗失,如今仅存这十通墓碑。市文物局很重视,委托她家精心看护。前些年大家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这里堆满一人高的垃圾,她家还在旁边盖了小房子堆放杂物,后来政府强制拆除,并雇佣她家保护文物。她不辞辛劳,将垃圾一篮篮倒进枯井,才让这里恢复整洁。我不禁夸赞她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离开侯家庄村,继续向竹林村骑行。微风轻拂,路边的柿树林、香椿树林以及香椿收购点一一掠过,韩阳镇作为香椿、柿树基地,果然名不虚传。穿过一个洞口,才发现洞口上方就是运风高速公路,车辆呼啸而过。进村的道路宽敞笔直,向山顶延伸,两边树木高大,树冠相连,形成绿色的屏障,遮天蔽日,连呼吸都带着清新的绿意,仿佛走进了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
来到村中央,一边是宽敞漂亮的村委会,另一边是“家风馆”和“日间照料中心”。走进“家风馆”,里边由三进门的院落组成,分别是村史馆、展览室、党员活动室。从村史介绍中得知,竹林村由贺家村、牛家村、石家村、尚坡村组成,这些家族都是多年前逃荒至此的外地人繁衍而来。馆内陈列着各种旧时农具、生活器具和老物件,它们静静诉说着村庄的农耕文明和岁月变迁,让人不禁对往昔的生活充满眷恋。
我又参观了“日间照料中心”,两排房子中间搭着白色钢管结构的帐篷,上面挂着国旗挂饰,房檐下还有红色的宫廷福字灯笼和新年卡通贺卡,显得喜庆又温暖。每间屋外都摆放着双人沙发,院子中间有套红色桌椅,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坐着聊天,画面温馨祥和,让人感受到村庄对老年人的关怀。
继续前行,千亩竹海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我带到了江南水乡。翠绿的修竹随风摇曳,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尘世的喧嚣在此刻都被轻轻荡涤。沿着竹篱笆漫步,抚摸着光滑的竹干,清凉感从指尖传遍全身。透过竹影仰望天空,白云悠悠,思绪也随之飘荡。这里有着数百年的竹林种植历史,过去村民以竹为生,发展竹编产业,如今又打造“竹廉文化”观光圈,引入山涧水,拓宽小道,形成了吃住游玩一条龙的生态旅游模式,在干旱的华北地区,堪称奇迹。偶遇一位护林员,他告诉我村里护竹意识很强,为保证竹子繁衍,不准采挖竹笋,不得乱砍滥伐,每天都有人巡逻,还安装了摄像头和广播宣传防火。正是这样的精心呵护,才有了这片生机勃勃的竹海,“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这里无疑是夏天避暑的绝佳之地。
环绕竹海骑行,发现两颗老槐树静静守护在竹林边。一棵已有1000年树龄,另一棵也有500岁,它们像一对母子,相互依靠,见证了竹林的兴衰和村庄的变迁,也承载着游子的乡愁。
出了竹林,沿山而行,一座北魏时期的“青龙观”出现在眼前。红墙洞窟,亭台楼阁,还有戏台,颇具古韵。围墙外种着竹子、槐树、桃树等,火红的石榴花如跳跃的火焰,青色的山杏挂满枝头。围墙内摆放着各种石头老物件,院子里松柏红花相互映衬,绿荫如盖。我走进道观,摘了几颗山杏,坐在道长搬来的躺椅上纳凉休息,酸酸脆脆的山杏瞬间消除了我的疲劳。沿着洞窟外的台阶而上,穿过二层长廊,来到三层观景台,眼前的景色让我陶醉。青山绿水间,红顶房屋掩映在竹林中,黄河如一条白练横卧远方,好一幅乡村田园画卷。
时间已近中午,我下山走进昨晚走过的巷道,继续寻找自行车。穿过昨晚寻找过的巷道,沿着开满月季花的村路绕行,在竹林外墙边,我一眼就看到了那辆熟悉的自行车。它静静地靠在墙边,仿佛在默默地等着我。我又惊又喜,上前轻轻抚摸,心中满是失而复得的喜悦,同时也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感到愧疚。原来真的是我记错了地方,差点错怪了这个淳朴的村子。
我请一位推着手扶旋耕机从田里归来的村民大哥帮我把自行车绑在一起,然后骑着这辆特殊的“三轮”自行车,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竹林村的感激崇敬,满心欢喜地踏上回家的路。这次竹林村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乡村的美景与深厚文化,更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乡村的希望,这份记忆,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

作者、主播简介:周丽,晋南人,现就职于山西吕梁,喜欢散文诗歌的写作朗诵,爱好舞蹈音乐和播音主持。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余生做喜欢的事情,活成最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