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旅游随想
孙振华/文
我有很多在日本留学过的朋友,经常听他们讲日本的故事。但是,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去过日本,现在终于有了机会,我们两个家庭相约一起开始了七天赴日旅游的行程。

图一:日本羽田机场道路景色
一、洁净的环境:人类文明的产物
全日空的波音787客机徐徐降落在羽田机场,走出机场,映入眼帘的干净整洁的街道,几乎看不到地上有垃圾。旅途经过的地方,我仔细搜索也没有发现一个丢弃的塑料袋和包装纸等杂物垃圾。美观大方的出租车,干干净净的,车身一尘不染,车窗玻璃明净,司机鞠躬时微笑温和而礼貌。七人座的阿尔法商务车内饰豪华,右舵行驶的道路规则与国内截然相反,日本的道路是靠左行,汽车都是右方向盘,他们的“行左实右”和我们的“行右实左”形成鲜明对比。沿途经过的大阪、京都、富士山,每一处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洁净得近乎完美。

图二:岚山天龙寺的街道
初时,我将这份整洁归结于气候。日本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带来丰沛降水,季风与植被阻挡了沙尘侵袭,台风过境反而成为天然的“清洁工”。但很快我意识到,这只是表象。在英国、荷兰等同样气候湿润的国家,街道远不及日本这般纤尘不染;新加坡地处热带,却依靠严苛法律与高效管理保持城市洁净。气候是天然的助力,却绝非关键。
日本的洁净,本质上是精密社会机器的运转成果。严格到近乎苛刻的垃圾分类制度,将垃圾细分为几十种类别,从孩童时期就根植于国民教育中的环保意识,让每个家庭都成为分类的践行者;完善的公共环卫体系,让街道每日接受多次清扫,少而精的垃圾桶背后,是“垃圾不落地”的全民默契;耻感文化与集体责任感编织成无形的约束网,让“不给他人添麻烦”成为刻在骨子里的行为准则。
站在京都岚山的竹林小径,听着脚下沙沙作响的落叶,我突然意识到:这份极致的整洁,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治理与文化传承的深层逻辑。德国的高额罚款、瑞典的生产者责任制、新加坡的重典治城,每个国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洁净密码。中国城市近年来在垃圾分类、环境治理上的探索,何尝不是在镜中汲取灵感,寻找适合本土的文明进阶之路?

图三:天龙寺外景一瞥
日本的洁净不是神话,而是制度、文化与全民共识共同浇筑的成果。这份跨越时空的观察,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思索——当我们谈论干净的街道时,我们谈论的,是如何让文明在秩序与温度中生长。
二、、京都御所:简素与东方帝国的辉煌
我们踏入京都御所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帷幕。这座自794年至1869年作为日本天皇居所的建筑群,与北京紫禁城隔海相望,却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京都御所占地仅11万平方米,木结构建筑低矮谦和,庭院布局疏朗有致,与北京紫禁城72万平方米的恢弘气势、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形成鲜明对比。站在这里,我不禁思考:为何同为东方帝国的核心,日本天皇的居所如此简素,而中国皇帝的宫殿却极尽奢华?
平安时代的京都御所初建时,其政治地位远比建筑规模更为重要。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标志着日本进入"平安时代",这是一个以天皇为名义元首、藤原氏等贵族实际掌权的时代。御所虽然几经火灾重建,却始终保持着相对简约的风格。这种建筑理念反映了当时日本皇室的生存智慧——在摄关政治的夹缝中,天皇需要保持低调以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风险。

图四:京都御所正殿
相比之下,中国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后,皇帝就是国家的绝对主宰,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紫禁城的每一块金砖、每一片琉璃瓦都凝聚着全国劳动民众的血汗,彰显着皇权至上的威严。同时期的中国唐朝长安城内的大明宫占地达3.2平方公里,其宏伟程度远超京都御所。唐玄宗在兴庆宫举办盛大宴会时,宫廷乐师可达数百人,肴馔多达数百品,这种奢靡程度是日本皇室难以想象的。
京都御所的简素,是权力退场后的美学觉醒。当中国皇帝用金銮殿丈量权威时,日本天皇在枯山水庭院里寻找永恒——或许正因为皇权式微,他们反而守护了文明的韧性。

图五:京都御所仅有几片黄金装饰建筑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御所的屋顶上,我仿佛看到了两条不同的东方文明之路:一条走向奢华的极致,最终在自我消耗中走向衰落;一条选择简约的智慧,在克制中延续了文化的命脉。这种对比,或许正是我们今天反思历史、展望未来时最珍贵的启示。

图六:京都御所的院落建筑
三、天弹山脉与富士山:文明褶皱中的生存智慧
从京都御所的庭院到天弹山脉的褶皱,我逐渐理解:日本的文明形态,是在有限的舞台上跳出的生存之舞。
我们乘车从京都出发,驱车在天弹山脉崎岖的公路上前行。五月的阳光斜斜地切过天弹山脉的褶皱,将群山的阴影投在岐阜的公路上。这山脉被称为"日本的阿尔卑斯",并非因其海拔——最高峰奥穗高岳不过三千一百九十一米,远逊于欧洲阿尔卑斯四千八百零八米的勃朗峰——而是因其地质构造与阿尔卑斯相似,同属古生代褶皱带。更重要的,是这山脉将日本本州岛硬生生劈成东西两半,正如阿尔卑斯划分了南欧与中欧。

图七:天彈山脉美景
我们行程中一个重要的景点是位于日本岐阜县西北部的白川乡合掌村,它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地,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以独特的60度茅草屋顶闻名。这种"合掌造"建筑不用钉子,仅以麻绳固定,巧妙抵御大雪,冬暖夏凉。
站在荻町瞭望台,俯瞰百余栋合掌屋的绝佳视角,民家园里的25栋古建筑再现江户农村风貌。虽然未能欣赏到冬季白川乡合掌村一片白雪覆盖宛如童话世界的村落。但这里夏季合掌屋与绿树繁花点缀,稻田映出的“逆合掌”也颇值得欣赏。


图八:白川乡美景组图
富士山是日本标志性景点。它横跨静冈、山梨两县,主峰剑峰海拔3775.63米,为日本最高峰,是世界大型活火山和玄武岩成层火山 。因板块运动,经多阶段喷发堆积形成。山顶气温低、风力强,北麓富士五湖(山中湖、河口湖等)提供丰富水利资源。这里生物多样,有37种哺乳动物、超百种鸟类及千余种植物。自古以来,富士山就被视为圣山,山顶是浅间大神的供奉地,被视为圣地,富士信仰还衍生出了村山修玄和富士公等教派。它是日本文学、绘画和艺术的灵感之源,被称为“日本之灵魂”。1936年富士山周围成立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1952年被日本官方指定为日本特别名胜,2011年被指定为史迹,2013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富士山为何如此重要?它像一根神圣的脊梁,贯穿了日本文化的经纬。古代天皇在此祭天,江户画师为它痴迷,德川家康将它的倒影绘入家徽。但今天的它,已褪去神坛的庄严,成为一张精致的名片,被贴在签证页、社交媒体和旅游宣传册上。人们在此打卡,就像在历史长卷上按下一个指印,证明"我来过日本"。


图十:两天内拍到的风姿绰约的富士山组图。
而我眼前的忍野家族祖传花园,却呈现出另一种日本的样貌。清澈的引水上涌,水车在轰轰作响,在石雕龙头的口中吐出珠玉般的泉水;苔藓覆盖的石板路,蜿蜒穿过盛开的杜鹃花丛;茅草茶室里,主人正用铜壶煮着当季的抹茶。这种宁静而精致的生活,恰似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的乡间一角,是日本文化中"侘寂"美学的现代注脚。


图十一:富士山脚下的忍野八海山庄组图
富士山以沉默的守望,将百年间的风云变幻熔铸成精神图腾。无论是动荡年代里离散家庭的悲怆呜咽,还是复苏时期的坚韧耕耘,富士山始终以俯瞰的姿态,见证着日本人民在时代漩涡中沉浮挣扎的身影,将苦难与抗争的血泪,深深刻入民族记忆的年轮,勾勒出一部在历史洪流中永不言弃的精神史诗。
四、历史的轮回:爱与和平的绝响
站在羽田机场的落地窗前,阳光将停机坪染成金黄色。妻子轻轻挽住我的手臂,表上的数字跳动着2025年5月末的时刻脉搏。那些在东京街头遇见的白发老人,京都庭院里追逐的孩童,富士山下忍野八海湖中的鸭子,那些在游走的路上看到的景象,忽然想起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略军在中国实行的“三光”政策,以及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时的断壁残垣的景象。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曾让我们的祖辈背负血泪,同时也给日本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那些同样在战火中失去亲人的日本民众,又何尝不是被推上祭坛的祭品?战争从未有赢家,只留下满目疮痍的土地与支离破碎的家庭,如同被飓风撕碎的蒲公英,飘散着黎民百姓无尽的悲怆。
人工智能时代的霓虹在云层下闪烁,当智能算法可以瞬间翻译千年的典籍,ChatGPT生成的诗句、机器人递送的茶盏,这些颠覆性的变革正重塑人类的认知边界。或许正是这样的时代浪潮,让我们得以跳出历史的桎梏。当虚拟现实技术能还原战争的残酷真相,展现给人类社会悲惨景象,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造成的巨大伤害。后辈们更应明白:仇恨的循环只会延续伤痛,而理解与对话才是跨越鸿沟的桥梁。
飞机刺破云层时,我忽然想起在浅草寺抽得的那支签,签文里写着“久暗见分明,登江绿水澄,芝书从远降,终得异人成”。那是在说,久布乌云的天空也终于放晴,水或树木都澄净明朗,因为得到居上位者的推荐,被神佛帮助,最终会得到好结果。如今想来,这签文像是一种隐喻。过去的仇恨与阴霾如同密布的乌云,可当我们以史为鉴,绝不能让军国主义的幽灵复活,选择追求和平,那便是拨云见日。东海的波涛依旧翻涌,而一衣带水的两国人民的情谊,本就该如富士山下的樱花与燕山脚下的槐香,在和平的土壤里岁岁绽放。
收起登机牌的瞬间,我知道,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黎民百姓,那些凝结着血泪的历史记忆,终将化作反战的警钟,永远回荡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
(注:文中所用的照片系作者本人拍照)

作者简介:孙振华,高级经济师,蒙商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会长。
